【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673枚
 1 

【特教】新台灣之子的學校適應情形

發表于: 2013/05/16


學校適應係指學生在學校學習常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及自我接納,亦指學生與學校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
 

新台灣之子本身容易遭遇的學習適應問題包含:
(一)語言方面:
父母親之語文能力對子女的學校成就有影響,而部分新台灣之子說話帶有口音腔調,易被同儕取笑;部分子女因為母親無法閱讀中文,較難配合學校或班上的行事,而讓孩子在學習上停頓。

(二)標籤記號:
在校園中,部分新台灣之子是特殊教育需關注的對象,加上母親的國籍不同,而有被標籤化的傾向。

(三)自我認同:
父親之低社經地位及母親的外國國籍,使新台灣之子無法產生自我認同,缺乏自信,進而對同儕產生疏離。

(四)學習方面:
部分新台灣之子缺乏學前教育,在學習注音符號及國字,或家庭作業協助方面,家長因看不懂國字而無能力指導子女課業,容易產生學習適應不良。而學習認知性科目如:國語、數學等,則容易跟不上學校進度,整體而言,確實存在整體學習弱勢的情況。
 

 
因此,部分學業低成就的新台灣之子會在普通班教師轉介下,以疑似學習障礙的資格進入資源班接受特殊教育,造成近年來新台灣之子成為國小資源班「熱門學生」的現象。然而,根據筆者與其他資源班老師的教學經驗分享發現,事實上這些新台灣之子經補救教學之後,學習表現皆能有顯著成效,並不符合學習障礙「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學習輔導無顯著效果者」的鑑定基準(教育部,1999)。
就此而言,他們並非真的屬於「有障礙」的學生,更不能將新台灣之子與障礙畫上等號。

 

事實上,影響新台灣之子學習適應的問題並非其身份所造成,而是源於家庭經濟與文化的複合作用。

新台灣之子的家庭,父親本身的教育程度與經濟能力亦有影響。
而這樣的家庭多屬於社會中弱勢的地位,形成另一種「新弱勢族群」(吳清山、林天祐,2005)。
大部分新台灣之子大都來自弱勢族群家庭,包含單親、隔代教養、文化不利或身心障礙家長,
其中,所謂文化不利是指兒童所處的家庭或社會文化環境刺激相對較少,與生長在一般社會環境的兒童相較,常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而言。
亦因為如此關係,導致文化不利兒童在人格特質、社會行為與學業成就等方面的表現普遍低於一般兒童,必須提供支持,以減低文化不利帶來的負面影響( 吳清山、林天祐,20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