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提出折衷的心理學理論? (A)樂溫 (B)蓋聶 (C)托爾曼 (D)班杜拉-阿摩線上測驗
12F Doris Hsu 大一下 (2013/06/19)
在早期管理心理學衝突研究中,最具影響的是著名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Lewin)於1930~1940年代開展的研究。Lewin按照衝突中相互接近與迴避等兩種傾向的不同組合,劃分出“人內衝突”的各種類型。以下是這些衝突類型及其特點。 (1)接近—接近型衝突。這是指一個人同時要達到兩個相反的目標,由於目標背道而馳,難以同時達到,從而引起內心衝突。在解決這類“人內衝突”時,必須採取放棄其中一個目標,或者同時放棄兩個目標,以便追求另一個折衷目標等方式。 (2)迴避—迴避型衝突。這是指當一個人面臨需要同時迴避的目標時所產生的衝突類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設法擺脫這種困境。在許多情況下,客觀條件卻使人難以擺脫這種處境,因而陷... 查看完整內容 在早期管理心理學衝突研究中,最具影響的是著名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Lewin)於1930~1940年代開展的研究。Lewin按照衝突中相互接近與迴避等兩種傾向的不同組合,劃分出“人內衝突”的各種類型。以下是這些衝突類型及其特點。 (1)接近—接近型衝突。這是指一個人同時要達到兩個相反的目標,由於目標背道而馳,難以同時達到,從而引起內心衝突。在解決這類“人內衝突”時,必須採取放棄其中一個目標,或者同時放棄兩個目標,以便追求另一個折衷目標等方式。 (2)迴避—迴避型衝突。這是指當一個人面臨需要同時迴避的目標時所產生的衝突類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設法擺脫這種困境。在許多情況下,客觀條件卻使人難以擺脫這種處境,因而陷入內心衝突狀態。 (3)接近—迴避型衝突。在有些衝突條件下,人們一方面要接近某個目標,而同時又想迴避這一目標,這時,會產生接近—迴避型的衝突。這種衝突包含激烈的心理衝突,也是近期研究較多的衝突類型。 Lewin 的研究指出,一個人越接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其達成目標的願望也會越強烈;但是與此同時,迴避這一目標的願望也會迅速增長;而且,迴避傾向會隨著向目標的接近而增強,其速率會超過接近目標的傾向。這時,處於內心衝突狀態的人會停止接近或後退,進入猶豫不決狀態,直到最後作出決定或情景發生變化。 (4)雙重接近—迴避型衝突。上述兩種接近—迴避型的衝突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複雜的模式,稱為雙重接近—迴避型衝突模式。 在現實生活中,上述“人內衝突”的基本模式並非如此單一。人的內心衝突是極其複雜的,必須從實際管理與工作情景出發進行分析。瞭解衝突的各種基本模式,有助於進一步瞭解更複雜的衝突狀態及其對策。 | |
13F 呂佳欣 高一下 (2013/07/09)
Lewin的拓樸心理學
-- 行為隨著人與環境(心理環境;心理場)這兩個因素而發生改變 折衷的心理學→ Lewin 折衷的學習論→Tolman (這是自己參考資料後的推測) 參考資料: http://www.ccut.edu.tw/adminSection/tcenter/downloads/%E8%AA%8D%E7%9F%A5%E5%AD%B8%E6%B4%BE%E5%AD%B8%E7%BF%92%E7%90%86%E8%AB%96.pdf http://wiki.mbalib.com/zh-tw/%E5%BA%93%E5%B0%94%E7%89%B9%C2%B7%E5%8B%92%E6%B8%A9 | |
![]() | 14F
|
誰提出折衷的心理學理論? (A)樂溫 (B)蓋聶 (C)托爾曼 (D)班杜拉-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