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卡蜜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962年,卡蜜(Constance Kamii)是魏卡特「高瞻遠矚計畫」的研究助理,1967年,卡蜜發展出一套托兒所的課程,課程目標和「高瞻遠矚計畫」類似,強調使教育不利的孩子能夠在學校中獲得成就, 因為同事辛克萊爾(Hemina Sinclair)的影響,卡蜜開始透過觀察幼兒操弄物品時之活動與反應,設計有關物理性知識的活動,1970年,物理性知識出現在卡蜜設計課程中之目標內(Kamii & Radin, 1970) ,自此之後,卡蜜的課程模式遂與其他以皮亞傑理論為理論基礎之課程有了顯著的差異。迪汎思(R.DeVries) 將卡蜜原本的課程架構從皮亞傑的結構論轉至強調皮亞傑理論中的建構論,並加入柯伯格(L.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和沙蒙(R.Selman)之角色取替發展理論。 二、理論基礎 (一)以皮亞傑學說中的建構論精神為基礎 (二)強調自主性的互動、去中心化的發展以建構知識的過程 (三)強調皮亞傑知識論對幼教課程的啟示,是指探討「什麼是知識」以及「知識是如何產生的」等相關議題 卡蜜-迪汎思: (1)依據「皮亞傑」認知論及建構論 「柯爾堡」道德發展論 「沙門」角色替代論 (2)物理性知識:透過「感官」知物體特性。 社會性知識:社群共同建構的知識,(約定成俗成規性),如聖誕節、新年。 數理邏輯智識=第三類知識:操弄物體後,心智中建立「物體與物體間的關係, 如,紅色三角形、藍色三角形,皆屬三角形。 強調幼兒能親自操弄及探索物品或現象,且能親眼看見其中的變化情形。   物理性知識-知識的獲得是透過五官對外在世界的認知(ex.摸著球說"軟軟的") 邏輯-數學性知識-強調事物間的關係,來自於個體內在的建構,而不存在於物體本身(ex.a球比b球大) 社會性知識-人與人之間共識下所產生的知識(ex.端午節吃粽子)   D皮亞傑(J.Piaget)將知識分為物理性知識、邏輯-數學性知識與社會性知識。下列有關這三類知識的敘述,何者正確? (A)幼兒摸著絨布球說:「球軟軟的」,是獲得邏輯-數學性知識 (B)幼兒指著皮球說:「皮球」,是獲得物理性知識 (C)幼兒拍皮球說:「球跳起來了」,是獲得社會性知識 (D)幼兒拿著紅球與白球說:「兩個球一樣大」,是獲得邏輯-數學性知識   卡蜜-迪汎斯課程模式之理論基礎: 一、知識的種類:回應「什麼是知識」的問題 (一)物理性知識 (二)邏輯-數學性知識 (三)社會性知識 二、知識建構的歷程:回答「知識是如何產生的」的問題 ◎卡蜜-迪汎斯課程模式之教育內容與原則: 一、物理性知識 二、社會-道德教育 三、團體遊戲 四、數的活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卡蜜-迪汎斯課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