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教檢(甄)-教育類科問答題型範例解答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課程與教學 題目:何謂創造思考教學?一位教師為了有效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應採取哪些方法?(10分) (一)創造思考教學的定義 1.創造思考教學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內容、教學活 動和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獨創、變通、精密、流暢等創造思考能力的一種 教學策略。 2.就實際運作而言,創造思考教學不宜視為某種「特定的」教學方法,而是 泛指各種融合創造思考原理原則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和歷程。 (二)茲就教師為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應採取的方法分述如下: 1. 多元活潑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中,可就教學和學生需求,應用各 種教學方法,如腦力激盪法、協同教學、類比法等,使教學活動更活 潑有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2. 和諧民主的教室氣氛:學生有發表獨特、創新的點子或計畫的自由, 亦能諦聽他人的創意和巧思並給予回應。 3. 激勵學生內在的動機與酬賞:教師應設計一些挑戰性的活動,鼓勵學 生嘗試,容許學生失敗,使學生能樂於其學習活動,並以成果為豪。 4. 運用發問的技巧:教師在運用問答教學法時,可多提出高層次的、擴 散性的問題,並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協助學生用其所學知識以新方 式回答,將有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 創造思考教學,是一種生動活潑多元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創造力,也要激發學生思考力,學生有了創造力和思考力,將會提升整個教育的活力,更有助於國家的競爭力。 何謂多元智能?請說明多元智能理論對於個人成長、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之啟示? 多元智能是近年來熱門的議題,於此依題意論述如下: (一)多元智能的基本概念 1.多元智能是Gardner所提出的智力概念,其主張每個人都有語言、數學邏 輯、空間、肢體、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者等八種智力。 2.因為類別智力不同程度的組合,形成多樣化的心智能力,影響日常生活 問題的學習、創造和解決。 3.每個人各項智力的強弱,取決於學習和生長環境的互相搭配。 (二)多元智能對於個人成長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之啟示: 1.個人成長 (1)每個人都具有多元智能,都有自己專長的優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只要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其都可以有優秀的表現。 2. 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 (1)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適當的主題概念進行統整的課程設計, 使學生的多元潛能得以發展。 (2)教師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實施適性教學,使學生獲得有意義 學習。 (3)評量方面,不應侷限於過去的紙筆測驗,而應實施多元評量來了解 學生的真實能力。 常態編班的班級,學生落差程度很大,你會採取哪些具體的措施或做法來提升每位學生的程度,所根據的相關概念又為何?請條列說明之: 常態編班的班級,學生落差程度很大。茲就提升學生程度的措施論述如下: (一) 常態編班的意義: 1. 常態編班又稱異質性編班,是透過亂數、電腦選號、s型等方式,使不同背景、資質的學生再同一個班級進行學習。 2. 常態編班的優點:常態編班可實踐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使學生獲得德智體群美並重的全人發展,學生更可以學習到尊重、包容和合作的態度與行為。 3. 常態編班的缺點:當學生的差異過大,教師難以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異質性太高時,班級秩序不易掌握。 (二) 提升學生程度的具體措施: 1. 分組教學: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學,一方面增進學生交流的機會,一方面程度較佳的學生可協助程度較差的學生。 2. 額外指導:運用形成性評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適時對程度較差的學生進行協助,亦可利用下課時間實施補救教學。 3. 適性發展:教師在教學和評量上,應秉持多元化、彈性化的原則,使學生的多元智能得以開展,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經驗,提升其學習動機。 (三) 上述措施的理論根據: 1. 根據Vygotsky的理論,學生最佳的學習發生於近側發展區,經由教師或有能力同儕的協助,可使學生的能力由實際發展區提升至潛在發展區。 2. Gardner的多元智能論主張,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智能,透過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可使八種潛能或得充分發展。 3. 人本心理學主張教師應運用學生天賦的自我發展傾向,使學生自動自發求進步。 多元文化教育的倡導者主張課程應反映社會各群體的殊異性文化和價值體系,但另一方面,社會之順利運作亦必須立基於某些大家所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在發展課程時,可有哪些理論性解決策略?請論述之。 多元文化教育是近年來的教育改革運動,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涵: 多元文化教育意指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讓學生了解各種不同族群文 化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避免性別、種族、宗 教等方面的偏見與歧視。 (一) 多元文化教育實施的爭議: 1. 群體的殊異性與共同的基本價值 2. 群族的主體意識與團體的國家認同 (二) 未來多元文化教育實施的策略: 1. 課程設計: (1) 複雜統整的知識來源:包含種族、性別、宗教等其他文化族群,同時也須包含社會、國家、世界之相關概念。 (2) 將所有學生視為課程設計主體:透過角色扮演、腦力激盪等方法,對生活化教材、實際社會事件,進行體會反省,培養學生批判、重建的能力。 (3) 適性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文化差異,彈性的實施課程。 2. 學習環境: (1) 吾汝原則:師生關係是平等尊重的,教師應避免用主流文化的標準來評斷學生的學習行為。 (2) 落實觀:教室中的知識是師生共同建構的實際經驗。 有位教師跟學生說:「本單元這麼簡單,我教了那麼多便你們還是聽不懂,你們上課真不用心!」如果你是這位老師,你會運用哪些方法進行教學反省?並採取哪些具體策略或作法讓學生學懂? 對於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反省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革新的主要議題,這是由於教師的角色已被視為「教學決策者」、「問題解決者」與「行動研究者」。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教師進行教學反省的相關論述: 1. Dewey指陳教師所面的教學情境充滿複雜變動性,故教師必須具備專業反 省能力,以在遇到教學問題時,能夠去選擇最適切的行動。 2. Posner主張「經驗+反省=成長」,教師教學實踐中所產生的反省行動可促 進教師專業的成長與個人的成長 3. 反省教學的內涵包括了反省性行動與反省思維。 (二)教師進行教學反省的方法: 1. 反省性行動 (1)從事經常性自我評價與發展的自我意願所引導的教學實踐。 (2)可透過反省日記、自傳法、檔案評鑑、案例法等方式,加強教師的 反省實踐能力。 2. 反省思維 (1)針對某種問題所進行的反覆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 (2)可從技術性、實踐性、批判性三個面向進行反思。 (三)教懂學生的相關策略 1.善用評量:透過預備性、形成性、診斷性評量,了解學生的預備度,在教 學過程中提供回饋,診斷學習困難所在,以便隨時進行教學措施的調整。 2.適性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個人經驗與意義的建構,給予學生生 活化的學習經驗。 3.情境營造:活潑的教學方法、教學科技的運用、多元化評量等,提升學生 學習動機。 4.合作學習:透過分組活動,使有能力的同儕對程度較差的學生進行協助。 5.專業發展:透過研習、進修、觀摩等管道,充實自我的教育專業知能,以 增進自我的教學品質。 在師生互動的歷程中,教師期望可能夠過何種機轉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身為教師者應如何避免學生的不當期望?請列出具體策略 教師期望是指教師根據他們所知道的學生現況對學生未來的行為或學業成績所做的推斷。在師生互動歷程中,教師期望往往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茲一題意說明如下: (一)教師期望影響學生學習行為機轉之說明: 1.教師語言行為:包含上課的舉例、問答教學使用的頻率及候答時間長短、 對學生意見的回饋等。 2.教師非語言行為:教師可運用微笑傳達親密與溫暖,以點頭進行回饋,透 過眼神接觸提示願意溝通及交互作用的機會。 3.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 (1)高成就生往往較低成就生得到更多的教師稱讚與期許,教師在與低 成就生接觸時,多表現衝突性與支配性行為。 (2)根據畢馬龍效應,教師期待若干兒童的智能顯示較進步的發展時, 那些兒童就會有較進步的表現。 (二)教師避免對學生產生不當教師期望之具體策略: 1.對每個學生都要有教無類,透過教育愛與關懷,建立互為主體性的師生關 係。 2.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3.實施多元評量,了解學生的真實能力,以建立正確的教師期望。 4.對學生表現多表揚少批評,並對表現不佳的學生積極鼓勵。 5.可運用非語言溝通行為進行師生互動,以正確傳達教師期望。 課程的定義大體分為四類:科目、經驗、目標與計畫,請簡要敘述四種定義的內涵,並比較四種定義的特點 課程的概念依學者的主張,可分為四種,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課程的四種定義 1.課程即科目:此為最傳統的課程定義,將課程視為學習或訓練科目,或 者是科目有關的大綱、教科書或其他教材。 2.課程即經驗:此為最廣泛的課程定義,強調學生與學習環境中人事物產 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3.課程即目標:受到科學管理理論的影響,主張課程為課程工作者的意圖 或其希望達成的結果。 4.課程即計畫:課程是為教學而計畫的行動系統,內含目標及內容活動, 而教學是此一系統的執行。 (二)四類定義的特點: 1.課程即科目強調各科的內容與價值,使我們不斷隨知識發展而更新學習 內容,發展新教材,注意知識領域的結構和研究方法。 2.課程即經驗重視環境的整體性,促使我們注意學習環境的安排,注重學 生的興趣與需要,注意實際發生的經驗。 3.課程即目標重視最終結果的績效分析,促使我們注意目標的來源、分類、 敘寫,並以目標指引教育活動,控制教育的績效責任。 4.課程即計畫重視學習的系統規劃,加強了課程工作者的責任,透過詳細 有組織的計畫,促進學生的學習。 班級經營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請說明你所了解的班級經營策略。 班級經營是指教學者在班級情境中,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以有效的策略,對學生實施適宜的處置,藉以激發學生有效學習,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措施。 班級經營是每位教師都須具備的專業知能,於此以Froyen的三C層面班級經營為架構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內容經營:以教學經營為重點 1.課程與教學的管理:以有效的教學為經營中心,教學多樣化,廣泛採取 學生納入的活動。 2.時間管理:有效運用班級時間,使學習更有效率。 (二)行為經營:強調個別行為的管理 1.環境管理:從教室佈置、座位規劃等方面著手,合理的要求與創造安全 的學習氣氛,減少學生對學習的分心。 2.違規與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利用輔導與行為改變技術,維持班級秩 序。 3.班級常規管理:與學生共同訂定班級規約,使學習活動更順遂。 (三)情境經營:重視團體動力 1.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激發班級中人際互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達 成群育目標。 2.溫暖接納的班級氣氛:以接納的態度、有效的溝通技巧、非語文的回饋 等方式,創造師生雙贏的班級氣氛。 教學檔案應有哪些內容?為何製作教學檔案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檔案是一種有目的蒐集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表現與學習成果,顯示教師專業知識、教學技巧或特長的統整性資料。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教學檔案應具備的內容: 1.基本資料:姓名、學經歷、專長等 2.教學紀錄與檢討:教學設計、教材編擬、照片與影片、學習單範例、心 得與自我檢討、他人回饋等。 3.班級經營:教室佈置、親師溝通紀錄、班級刊物等 4.專業性資訊:研習心得、進修證書、得獎紀錄等。 5.學生學習檔案:學習日誌、闖關評量、檔案評量等。 (二)教學檔案的製作有助於教師成長的原因: 1.有助於教師證照、分級制度、教師評鑑相結合,促進教師專業自主能力發 展。 2.作為自我成長的動力,體認教學是一項專業,專業尊嚴即是教學能力的表 現。 3.有效幫助教師進行反省性教學,評量教學績效,以作為個人及事業進步的 指針。 4.可視為指導學生檔案評量的前置作業,並可謂教學評鑑作準備。 何為開放教育?在教學上的運用為何? 開放教育是現代教育思潮的一股主流,它代表著對傳統教育反省的一種過程。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 開放教育的特色 1. 指因應學生個別差異,妥善設計教學措施,激發學生不斷的探索學習,使兒童得到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與措施 2. 肯定個別差異,重視學生全面性發展,鼓勵不同答案。 3. 強調彈性、自主、多樣,教師具有專業知能及自主權。 (二) 在教學上的運用 1. 課程統整化:重視學習經驗的統整,採合科統整學習,避免經驗的割裂。 2. 教材生活化:以兒童的生活經為中心,教材內容與生活銜接。 3. 教學活動化:教學方法多採用活動的方式,例如團體活動、分組活動、學習區活動,激發兒童的興趣,主動體驗參與,以獲得有意義學習。 4. 評量多元化:注重形成性評量,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真實能力。 課程的典範演進 典範一詞由Kuhn提出,是一種信念系統,並具有普遍性的觀點,此觀點被多數人接受與採用。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典範演進 1.科學化的課程典範:1920~1970 (1)由課程之父Tyler提出,因受到科學管理理論影響,又稱為工學模 式。 (2)課程是朝向目的的一種手段,循著目標、經驗、組織、評鑑四步驟 發展。 2.現象學理論模式:1960~ (1)對「課程即目標」的反動,主張「課程即生活經驗」。 (2)關心課程在生活經驗與生活意義中的開展,重視主體性及互為主體 性。重視價值、信念、與態度等要素。 (3)重視環境的整體性,關注個人的主體性經驗。 3.社會批判的課程理論:1970~ (1)代表人物為Apple Young等人 (2)主張課程並非價值中立,無法免除意識形態的宰制。 (3)企圖喚醒個人自覺,而能解放心靈,改造社會。 4.後現代的課程理論:1990~ (1)後現代並非一種特定的風格,是對現代主義質疑與超越的一連串嘗 試,如女性、種族、生態、後結構等,形成了百家爭鳴的課程話語。 (2)特色為:多元主義、反後設敘述、反覺定論、反再現、反權威、重 視分化。 教育原理與制度 請說明Kohlberg之道德認知發展論及其教育涵義 Kohlberg採用認知發展取向研究道德發展,而提出系統理論成一家之言。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Kohlberg的道德分段與涵義: 1.道德成規前期: (1)可分為避罰服從階段和相對功利階段。 (2)大約年齡在九歲以下的兒童在此一階段。 (3)此時期的兒童當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尚帶有自我中心傾向,凡事 會先考慮行為的後果是否可滿足自己的需求。 2.道德成規期: (1)可分為尋求認可階段和遵守法規階段。 (2)大約年齡介於10歲到20歲間。 (3)此時期當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會遵守社會或世俗的規範,來從事 道德判斷。 3.道德成規後期: (1)可分為社會法規階段和普遍倫理階段。 (2)大約年齡在20歲以上的人在此一階段。 (3)處於此時期的個人在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可以本著自己的良心意 志和價值體系來進行道德判斷,而未必全受到傳統習俗的規約。 (三) Kohlberg的道德認知發展論的教育涵義 1. 道德認知發展遵循著兩大原則: (1) 先他律而後自律 (2) 循序漸進的歷程 2. 道德教學最好配合兒童的心理發展來採取適當的教學措施,如加一原則、兩難教學等,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3. 進行道德教育時, 一定要知、情、意、行並重,才能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請由Piaget形式運思期的觀點,說明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特徵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對於認知和道德的探討,均有極大的貢獻。茲就Piaget的觀點說明青少年自我中心如下: (一)Piaget形式運思期中的青少年自我中心觀: 1.Piaget認為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階段屬於「形式運思期」 2.在此時期的認知發展特徵為,個人能運用抽象的邏輯推理方式去思考問 題,有系統的對問題提出假設,然後循資料去驗證假設。 (二)由Piaget形式運思期的觀點,說明青少年自我中心的重要特徵: 1.此時青少年由於思維能力的提高,再加以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劇烈變化, 於是在社會文化經驗、語言技巧及人格特質上都有所不同,產生「自我 意識」。 2.青少年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會考慮人我之間的差異,亦即只能以 主觀看世界,不能予以客觀的分析。 (四) 由Piaget觀點說明適切之青少年輔導措施: 1. 家庭教育方面: (1)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應與子女維持正向互動,表現關心與信任,了解子女生活上與情感上的需求。當孩子到了狂飆時期,家長警覺孩子行為有所偏差時才有導正的空間。 (2) 價值觀的教導:父母師長應教導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 2. 學校教育方面: (1) 落實輔導工作:學校積極實施「教訓輔三合一」體制,幫助學生獲得人性化及有意義的學習。 (2) 休閒教育的教導:學校若能發展校際之間的社團聯盟,讓青少年有機會接觸正向積極的活動。 (3) 注重生命教育:推展生命教育即在尊重生命與人文,使學生能悅納自己、關心家庭、熱愛他人。 試論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含鷹架理論)以及訊息處理理論的看法各自為何即有何差異性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含鷹架理論)以及訊息處理理論,對於當今心理學領域有卓著的貢獻與影響,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1.認知結構: (1)Piaget將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稱做基模。 (2)當個體與環境互動時,會統合各種身心功能,對環境進行組織和適 應以達平衡,智力也隨生活經驗擴大而成長。 2.認知發展: (1)自出生到青少年階段,個體的認知發展,在連續中呈現出階段性的 特徵。 (2)依基模功能特徵的不同,可分為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 期、形式運思期四階段。 (二)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 1. Vygotsky將心智功能分為低層次(感覺、聯想式記憶等)與高層次(集 中的注意力、邏輯的思考等) 2.社會文化的影響:高層次的心智功能是從社會生活中互動和內化而產 生。 3.語言發展:語言是促進認知發展的工具,且特別強調自我中心語言在調 和思維與行動、紓解身心壓力等方面的功用。 4.可能發展區:透過教師及有能力的同儕給予兒童協助,可使兒童的能力 水平從實際發展區提升至潛在發展區。 (三)訊息處理理論 1.訊息處理:個體在環境中,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 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內在歷程。 2.此派相信人與環境交互作用,會主動選擇甚至操縱環境而獲得知識。 (五) 三者間的差異 1.影響認知發展的原因: (1)Piaget強調遺傳和成熟因素,而忽略環境的影響。 (2)Vygotsky較重視社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3)訊息處理理論兼顧個人的認知系統和環境因素兩者的交互作用。 2.發展歷程: (1)Piaget認為認知發展有不同階段,階段間有質的差異。 (2)Vygotsky和訊息處理理論都將認知發展視為連續歷程。 試說明行為主義學派與人本主義學派對人類學習的觀點有何不同? 行為主義學派與人本主義學派同為心理學之重要勢力,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行為主義學派之觀點 1.行為學派的代表人物有Thorndike Skineer .Bandura等人 2.主張學習是因為經驗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的歷程,以個體外 顯行為的改變為取向,呈現客觀、預測、控制的方法特質。 3.將學習視為刺激反應的連結,又可分為刺激替代的古典制約與後效強化 的操作制約兩種。 4.教師應藉著適當增強物的使用,使學習者學到一些對他將來有用的行 為。 5.編序教學、精熟學習、電腦輔助教學皆是依據操作制約原理發展出來的 教學理念。 (一)人本主義學派之觀點 1.人本主義學派的代表學者有Maslow. Rogers.Combs等人 2.主張學習是個人知覺改變的歷程,目的在幫助學生發展自我觀念,以完 成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 3.認為學生有求知向上的天賦,教師應營造開放、自由、自主的學習情境。 4.教師要扮演一位輔導者的角色,關注學生的情緒,營造溫暖接納的教室 氣氛。 何為懲罰?哲學家對懲罰見解?汝如何看待? 懲罰是一多樣態歷程與複合的概念,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懲罰的定義 懲罰是有意地對犯過錯者施以痛苦、折磨、不舒服或損失等適量的報復,以期收到社會控制之效。 (二)哲學家對懲罰的見解 1.贊成懲罰的相關見解: (1)一般而言,主張「性惡說」者,管教學生的手段較容易傾向「體罰」, 如中世紀的教區學校、宗教改革時期的兄弟會等。 (2)行為學派主張運用獎懲的方式,來改變學生行為,包含正負增強、 消弱、懲罰等。 2.反對懲罰的相關見解: (1)坤體良反對傳統羅馬教育常用的體罰,主張用「互相競爭」的方式 來取代。 (2)洛克極力免除體罰,認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的心理發展,改善教 材與教學法。唯有倔強與任性,才應用體罰雕塑其個性。 (3)盧梭主張「性善說」,提倡用自然懲罰來糾正所作所為。 (4)往後的培斯塔洛奇、福祿貝爾、愛倫凱等,都沿著尊重兒童本性的 思潮推進,也影響了進步主義、人本主義的思潮。 (三)我對懲罰的看法 1.教師應建立明確與適度的規範:學生仍在學習的階段,師長有協助學生 建立正確行為規範與價值觀念的責任。應透過班會時間,共同討論制定 班級公約,並敘明獎懲辦法。 2.嚴禁體罰:體罰會使學生產生情緒不安、自我概念低落的反效果。 3.尋找其他替代方法: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尋找其他可以改變行為的方 法,如暫停法、自我控制法、社會學習法、溝通訓練法等。 4.增強正確行為:在學生做出正確反應時給予增強,如;口頭讚美、普里 馬克原則、使其能自我滿足。 學校是為何種組織?知識時代學校為何種組織? 學校是增進社會化的、促進社會進步的、最基本的社會機構。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學校亦應變革為學習型組織,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學校的組織類型 1.維持性組織:依主要功能而言,學校透過教學的方式,傳授價值觀念, 培養行為模式,增進個人的社會化。 2.服務性組織:依主要受惠者而言,學校有直接接觸關聯的社會大眾,基 本功能在位顧客提供服務。 3.雙重系統:依行政結構而言,學校是行政呈科層體制,教學成鬆散結構 的雙重系統。 (二)知識時代學校應轉變為學習型組織: 1.系統思考:落實行政民主,擴大成員參與,從優勢劣勢的評估、社區資 源的結合等多面向,認清變化型態,解決問題。 2.共建遠景:溝通歧見,凝聚向心力,成員為共同的遠景積極努力。 3.團隊學習:組織學習領域研討會、社區讀書成長團體,建立知識庫,化 隱性知識為顯性,使知識得以儲存流通。 4.改善心智模式:改變教學成見,進行協同教學、同儕觀摩、行動研究, 營造開放學習情境。 5.自我超越:透過團隊學習釐清個人願景,激勵成員終身學習,才持續完 成自我超越。 請分析教育哲學與哲學、教育哲學與教育學之關係 教育哲學、教育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於此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教育哲學與哲學的關係 1.Kant曾說:「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盲的,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空的」 2.早期教育哲學尚未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時,傳統的哲學家常以哲學的觀點 來闡釋其對教育的主張。 3.基本上,哲學可以做為建立教育哲學的基礎,而教育哲學則豐富了哲學 的內涵。 4.所以哲學是處理人類共同經驗所發生的問題的工具,而教育哲學是將現 實的教育經驗,加以系統化、理論化,並使之合理化。 (二)教育哲學與教育學的關係 1. 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並稱教育學的四大理論 基礎。 2. Dewey曾說:「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所以在教育目的上,需要教育 哲學的引導,教育內容需要教育哲學的批判,教育方法則需有教育哲學 的依據。 3. Dewey亦曾說:「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所以教育哲學可作為教育學實 踐的方針。 請由分析哲學的角度,解析教育、教學、訓練、訓導及灌輸之意涵,及其所蘊含的教育倫理。 教育、教學、訓練、訓導及灌輸等皆是教育領域的重要概念,茲依其意涵與蘊含的教育倫理說明如下: (一)教育、教學、訓練、訓導及灌輸等概念之意涵: 1.教育:是一種使人向善向上的歷程,具有複合、多樣態、本質爭議、工 作—成效等概念,且要合乎價值性、認知性、自願性。 2.教學:為教育的附屬概念,包含教與學兩個層次。即A經由與B的互動, 使B學得A本有的某項內容的歷程。 3.訓練:透過某種強化的練習,來來增進某種技能的歷程。 4.訓導:針對學生的行為道德進行訓育教導的歷程。 5.灌輸:有動機邪曲、方法獨斷、內容悖理、效果閉塞等特質。 (二)其所蘊含的教育倫理內涵: 1.師生關係:教師應體認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歷程,並要積極發揮教育愛, 營造互為主體性的教育關係。 2.課程安排:兼重理論和實際的整合,重視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其獲得 有意義的學習。 1. 教育活動:要合乎教育三大規準,以使學生得到知情意行並重的全人發展。 2. 理性的教育必須要經的起邏輯思考的檢證,避免教育口號的濫用。 試述班都拉(Bandura)「社會學習論」的要點,並舉例說明其在教學上的應用。 (一)理論的要點 1.社會學習論的重點為「觀察學習」,即是指個體經由觀察他人行為改變的 歷程和結果,而間接學習到的行為改變。 2.觀察學習的歷程如下: (1)注意:注意楷模所表現的行為特徵,並了解其所含的意義。 (2)保持:將觀察的結果記憶保留下來。 (3)再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出相同的行為。 (4)動機:在個體有意願且適當的時機表現出來,而增強又分為替代性 增強、象徵性增強、自我增強。 3.模仿的種類:直接模仿、綜合模仿、象徵模仿、抽象模仿。 (二)教學上的應用 1.根據Bandura的研究,兒童最喜歡模仿的對象是重要他人、同性別的人、 同社會階層的人、曾獲得榮譽或高社經背景富裕的兒童。 2.教師在教學的應用上如能掌握住這些原則,並在適當的時機安排楷模出 現,將有助學生們觀察學習與模仿,舉例如下: (1)小老師制度:請成績優秀的同學當小老師,指導課業進度落後的同學 當老師給予小老師增強時,同時也間接增強了其他的同學,進而仿同。 (2)模範生選舉:透過模範生的選舉,選出同儕中較為優秀者,讓同學們 見賢思齊。 (3)社會性增強:如微笑、點頭示意、鼓勵的話。 (4)懲戒性懲罰:若學生有不當的行為,可在適當的時機公開施予懲戒性 懲罰,產生替代性的學習。 就分析哲學的觀點言,教育哲學的價值、功能為何?分析哲學對教育提供了什麼助益? 分析哲學以Peters Scheffler為代表,是對傳統哲學的一種反動,企圖經由對語言的梳理來掌握真理。茲就題目說明如下: (一)教育哲學的價值、功能為何? 1.哲學是一連串分析工作活動,主要的功能在於澄清語言和明晰概念。 2.指出教育哲學之三原則如下: (1)邏輯的一貫性。 (2)經驗的檢證性。 (3)道德的可欲性。 (二)分析哲學對教育提供的助益: 1. 顯示各種設證與論證所建立的知識的型式。 2. 對教育上各種隱喻、定義做進一步的界定。 3. 提出教育無外在目的,運用三大規準檢證,就可達到合內在目的的教育。 (1)合價值性:教育是符合一切正向發展的價值活動 (2)合認知性:教育是合於真理的認知活動 (3)合自願性:教育是合於學習者的身心發展、自由意志。 4.理性的教育必須要經的起邏輯思考的檢證,避免教育口號的濫用 請說明批判理論的基本觀點及教育意涵 批判理論是一群理論,而非一個理論,代表學者有Habermas.Horkheimer.Marcuse等。茲就其基本觀點及教育意涵論述如下: (一)批判理論的基本觀點: 1.理性的啟蒙:目的在解除科學理性對人性的宰制,試圖去破除各種意識 形態。 2.重視溝通:其認為溝通是為了建立共識,並且主張真理共識論的知識觀。 3.主體的自主性:其特別專注於文化研究,並且認為理論和實踐間是息息 相關的,而主體是聯繫理論與實踐的媒介。 (二)批判理論的教育意涵 1.主張教育目的是在於維護及闡揚人類的理性,並且使師生皆具有批判反 省的能力,能夠自覺與自決。 2.課程設計強調應以人為主體,並且鼓勵多元參與的課程決定,建構一個 自由無宰制的教學情境。 3.教師要成為轉化型的知識份子,師生間要不斷對話與磋商,追求互為主 體性的溝通。 4.著重學生批判能力的培養,教學應是呈現質疑、反省、解放與重建的歷 程。 請說明後現代主義之理論要義及教育主張 後現代為當今重要思潮,於此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後現代之相關論述 1.後現代主義是指對於現代主義的一連串質疑與超越的思想,其代表人物 有Lyotard. Rorty 等人。 2. 反對後設巨型敘述,重視邊界論述,重視他者,主張解中心化的哲學觀 點。 3. 反對再現主義,不認為社會世界的知識是可以系統化或是再現的。 4. 異質、包容、尊重與多元是其中心思想。 (二)由後現代衍生的教育主張: 1.培養學生肯定自己與尊重包容他人的開闊胸襟,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的精 神。 2.課程設計應重視各種文本價值,並關注個人的主體性經驗。 3.教師應認知自己為轉化智慧的知識份子,並應採取多元評量,來了解學 生的真實能力。 4.重視討論歷程,促使自我在創新的歷程中不斷成長。 請說明比較永恆主義及精粹主義 茲就永恆主義與精粹主義的內涵與比較說明如下: (一)永恆主義的理論要義 1.代表人物有Hutchins Adler等人 2.教育內容:應呈現具有永恆重要性的知識素材,以使學生發揚理性。 3.教育思想 (1)人性和知識具有恆定性,因而重視人文學科,強調閱讀典籍。 (2)追求博雅教育,培養有思考判斷能力的全人心靈。 (二)精粹主義的理論要義 1.代表人物:Bagley Breed等人 2.教育內容: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重視社會傳統的經驗智慧。 3.教育思想 (1)學習是透過用功與非自願的勤勉所產生的。 (2)強調教師功能,認為教育動力來自教師,而非學生自己。 (3)主張以官能心理學的方法,學習抽象觀念。 (三)永恆主義與精粹主義之比較 1.相同之處: (1)皆起於對進步主義的質疑與反動。 (2)皆受到理性主義影響,代表一種古典保守的教育勢力。 (3)皆主張教育重點在傳遞與吸收從社會文化中孕育出的基本學科內容。 2.相異之處: (1)永恆主義較重視高等教育,精粹主義較重視中小學教育。 (2)永恆主義反對進步主義的所有主張,精粹主義則願意吸收進步主義 某些主張。 (3)永恆主義影響到「通識教育」,精粹主義促使人們重視基本能力的培 養。 何謂杜威所題出的「教育是生活」及「教育是經驗改造」?其對我國課程改革有何適當性? 杜威是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抱持有用者即真的知識論,於此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教育是生活」及「教育是經驗改造」之涵義: 1.教育是生活:教育的內容與活動都要銜接學生的生活經驗脈絡,且知識 要合乎社會需求才有價值。 2.教育是經驗改造: (1)知識獲得是一連串經驗累積重組及改造的連續歷程,亦即經驗是會 變動的,具有指示個人改變行為的作用,具有成長的意義。 (2)一個人最好的學習是存在於實際行動中,從主動的經驗參與中獲得 有意義的學習。 3.學校是社會的雛型與實驗室,教育是個人經驗不斷成長改造的歷程。 (二)上述理念引導課程改革的適當性 1.杜威理念為近年國內教育改革的立論基礎。 2.國內課程設計與安排須銜接學生的生活世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社會 生活適應與繼續學習的能力。 3.課程是一連串動態的歷程,教學情境是開放自由的。 4. 以學生為教育的中心,重視學生的需求、動機與興趣,並要實施多元評 量來了解學生的真實能力。 5.問題解決法、反省教學法、社會參與法皆是可運用的教學方法。 6.要避免陷入鬆軟教育的困境。 在學校中有許多「學習背景不利」的學生,何謂「學習背景不利」,我們應該如何協助他們。 「學習背景不利」是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影響因素之一,茲就其意涵與協助措施論述如下: (一)「學習背景不利」之相關意涵 1.學習背景不利是指由於學生先天或是後天的背景因素,導致學生在入學機 會及學校教育活動中處於劣勢的現象。 2.其可以從種族、性別、宗教、文化、社經地位等面向來探討。 (二)協助「學習背景不利」學生之可行途徑: 1.教育政策:應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並做好積極性補償教育之措施,如教育 優先區、教育券、攜手計畫等,以弭平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差異。 2.學校環境:應朝向性別平等、多元文化的友善校園經營,以發揮境教之作 用,培養學生尊重包容的價值觀。 3.教學現場: (1)教師宜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適性教學,讓學生擁有基本的知識 與能力。 (2)對學生抱持正面而適度的期待,並透過多樣貌的教學活動,助其學 多元潛能得到發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3)透過家庭訪問、電訪、聯絡簿與家長保持良好互動,並提供重要資 訊協助其教養子女。 近年來,家長普遍參與教育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方向之一,請以英美兩國家長學校選擇權策略,比較分析異同,並申述對我國之啟示。 教育選擇權是近年來各國教改的方向之一,而家長學校選擇權為教育選擇權的一種,茲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英美兩國家長學校選擇權比較分析: 1. (二) 有哪些規準可以用來判定一項職業符合專業的程度?請用這些規準說明如何提升國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地位? 教師專業的重要性已是現今最被關注的教育議題,茲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判定一項工作符合專業的規準: 1.具有從事專業工作的專門知能。 2.有信守專業規範的精神。 3.能適度維持專業自主性。 (二)提升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地位的可行途徑: 1.教師專業知能的獲得: (1)師資培育機構的專業養成,包含普通課程、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 程及教育實習課程等。 (2)健全的在職進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知能的發展。 2.專業倫理規範的具備: (1)教師要有身為專業人員的認知,充滿教育愛的熱忱。 (2)師資培育機構應兼重經師與人師的培養,提昇教師的社會地位。 (3)教師自律公約的制定。 3.專業自主的維護: (1)教師證照制度的建立。 (2)教師能夠排處外界不當干預,依其專業知能做業務上的決定。 (3)成立相關教師專業組織,透過公關行銷策略,建立教師專業形象。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就你所知,國中學生違規暴力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你如何針對這些原因,擬定班級經營策略? 國中生的違規暴力行為不僅是學生適應困難的徵兆,更會造成他人的傷害。教師應探究行為的成因,並針對原因擬定班級經營策略,進行預防和處置。 (一)茲就違規暴力行為的主要成因,分述如下: 1. 身心因素: (1) 國中生此時正值生理發展的遽變期,容易產生迷惘與困擾。 (2) 情緒敏銳,反應與變化亦十分明顯,未加疏導易形成偏差行為。 2. 家庭因素: (1) 家庭未能善盡保護、支持的責任。 (2) 父母管教的知能與技巧不足。 3. 學校因素 (1) 教材零碎、脫離生活,無法引起學習動機。 (2) 學校過於重視智能表現,國中生在學習上產生挫折。 4. 社會因素 (1) 大眾媒體不當價值的散播影響。 (2) 國中生誤入不正當與非法的場所,易學得不當的暴力行為。 (二)茲就上述暴力行為成因,所擬定的班級經營策略,分述如下: 1. 協助學生自我了解:增進情緒認知與管理等相關知能,以利學生的生活適應。 2. 學生資料的建立:對學生家庭結構有一般性的了解,對於來自單親或特殊結構家庭中的學生,要寄予較大的關切與協助。 3. 親師合作步伐一致:透過聯絡簿、班親會等多樣化管道,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增進家長的教養知能。 4. 策勵教師高效能教學:透過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設計與生活相結合的課程激發,運用多元化的評量使學生的多元智能得以發,如此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上得到成長與滿足。 5. 班上常規的有效管理:開學初師生共同協商約定班級規約,運用獎懲辦法與 同儕力量進行規範,使學生有明確的行為標準可循。 6. 休閒教育的輔導:教師可向輔導人員諮詢相關知能,教導學生以適當的方式 紓發精力,豐富生活內涵。 7. 與訓輔密切合作:當學生出現較嚴重的暴力行為時,可尋求訓輔的協助,進 行諮商輔導或矯治,以減少事件的發生或減輕問題的嚴重性。 題目:何謂次級文化?以青少年次級文化為例說明之。(10分) 社會中的個人既受共同文化影響,亦生活在各次級文化規範中,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次級文化之基本概念 1.指一個大社會中的次級社會或次級團體成員所形成的一套特殊行模式或 價值觀念,它們與整個社會環境有關,卻不失其獨特性。 2.在不同職業、宗教、種族、地區、年齡團體、社會階層中,各有不同類型 的次級文化。 (二)青少年次級文化之相關內涵 1.青少年文化屬於一種次文化,指青少年獨有的思想、態度、習慣、行為與 生活方式等。 2.青少年次文化的形成原因: (1)青少年本身的特性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受遺傳與環境之影響, 青少年主觀意識較強,並充分展現自我。 (2)學校文化與氣氛:學校內成員、團體間互動影響學校氣氛及學生對 學校之觀感 (3)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的良窳可使青少年次文化趨向正面或負向發展 (4)同儕團體規範的影響:同儕團體為影響青少年發展甚鉅之組織。 (5)社會變遷的影響:社會不斷變遷,使青少年在判斷事物的標準傾向 自由化與現代化。 3.青少年文化的特徵: (1)對成人文化、刻板社會生活的不滿 (2)構成潛在課程的主要內容 (3)追求自我表現,尋求短暫快樂的價值取向。 (4)偶像崇拜與霸凌行為的產生。 4.在教育上之意義 (1)教育組織應重視青少年受社會文化影響而產生之正負向影響,並 適時以適當方式輔導矯正之。 (2)只要透過適當的設計,青少年次文化可扮演積極正向的角色。 (3)學生次級文化之產生為必然之現象,壓抑其發展無助於解決學生 與學生衝突。 (4)教育人員應熟悉學生心理,以降低師生衝突。 以青少年時期為例,說明情緒的特徵。 情緒是個體對刺激做反應所獲致的主觀情感以及個別的經驗,茲以青少年時期為例,說明情緒的特徵: (一)Rice的情緒分類: 1.Rice曾依情緒的影響和結果,將情緒分為分為喜悅、敵意、抑制狀態三 大類別。 2.此三類情緒狀態並非分立,青少年可能同時經驗此三類情緒狀態。 (二)以青少年時期說明三類情緒的特徵: 1.喜悅狀態: (1)包含情感、快樂、愛等,是屬於積極的情緒。 (2)是青少年健全發展的重要力量,值得協助青少年充分的加以體驗。 2.抑制狀態: (1)包含恐懼、擔憂、焦慮等,屬於負向的情緒。 (2)輕微的抑制情緒經驗有助於青少年體驗人生,增強心理上的免疫功 能,但若過於強烈,將會傷害青少年身心的發展。 3.敵意狀態: (1)包含憤怒、憎恨、忌妒等。 (2)無法以建設性方式表示敵意情緒的青少年容易與人產生衝突,較不 受歡迎,也較容易適應不良。 (三)青少年情緒輔導策略 1.情感反應策略:以關懷的態度,反射青少年內再真正感受,並引導做建 設性表達情緒的方法。 2.行為輔導策略:系統減敏法、洪水法、示範法、認知策略、操作制約等。 3.社會技巧訓練:認識自己情感、表達情感、表達情意、認識他人情感、 處理他人憤怒、酬賞自我等。 (一)青少年的情緒發展特徵: 1.情緒反應與變化十分明顯:青少年時期由於在思維深度與廣度上提高,感受敏銳,對外 在事物及對自己的反應容易趨向激烈化,情緒起伏波動非常大。 2.據心理學家Cramer研究發現,男女性青少年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同: (1)男性青少年:情緒反應較外在化,憤怒時較傾向體能的宣洩,易有攻擊性的行為, 如打群架。 (2)女性青少年:情緒反應較內在化,以不斷的訴說、哭泣及不安來表現。 3.情緒反應難預期,常殃及無辜的人事物,或不符合社會規範,是一種非社會或反社會的 情緒反應。 學生輔導工作是全體老師共同參與的職責,你如何發覺班上特殊需求學生?進行哪些必要的輔導措施? 「帶好每個學生」的教育理想,唯有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輔導工作方能實現。茲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發掘班上特殊需求學生的可行途徑: 1.採用安置性評量與診斷性評量。 2.建立學生資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家庭的結構有一般性的了解。 3.做好親職溝通管道,與家長建立教育夥伴關係。 4.積極充實自己的教育專業知能,以加強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 5.營造開放支持的班級氣氛,與學生建構平等合諧的師生關係。 (二)針對班上特殊需求學生所進行的輔導措施: 1.落實教訓輔三合一方案之理念,做好初級、二級、三及預防等工作。 2.善用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聆聽、同理心等策略來了解學生的需求。 3.針對學生個別差異,實施適性教學,使學生獲致滿意的學習。 4.與社區、輔導專家、醫療機構建立輔導網路,適時尋求協助。 青少年道德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階段,開始關心個人與社會道德規範,同時也注意是非善惡,並對社會秩序與社會現實開始有新的建構。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青少年的道德發展特徵 1.道德相對主義:開始做假設性思考,能比較事物各層面差異,考慮問題 的不同解決辦法,不再囿於成人提供的正確答案。 2.道德的衝突:會遭遇更多的誘惑及衝突的道德觀,使青少年產生困惑。 甚而為追求獨立,用衝突作為反抗手段。 3.道德上的知行不一:當外在誘惑力夠大時,青少年不易克制自我而做出 違規行為。 4.與成人道德的疏離:尚無法享受成人特權,因而心理上與成人世界仍有 疏離感,道德思考上亦不會認同成人的標準。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與輔導辦法 1.身教的潛在作用:教師無論在問題的處理,價值觀的傳遞等方面,都要 謹言慎行,成為青少年的正向楷模。 2.道德兩難情境:教師可選用對他們道德發展具意義的電影、文學作品、 社會事件中,引發學生討論,在良好學習氣氛與師生高度互動的情境中, 有助於道德的發展。 3.角色扮演:自編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道德情境,並運用角色扮演的方 法,培養學生的同理心,進而發展出正向社會行為,透過他人酬賞與自 我滿足,內化為個人道德價值觀的一部分。 4.榮譽感的提升:透過小老師、模範生的選舉,教師回饋的使用,使同學 們見賢思齊。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由於即將邁入成人社會,個人必須努力充實工作知能,選擇未來的職業,建立職業認同,以便使生涯得到充分發展。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青少年可能面臨到下列工作、生涯上的課題: 1.需培養工作知能 2.需做生涯探索 3.嘗試做生涯規劃 4.建立生涯價值觀 (二)可行的生涯輔導策略: 1.協助學生自我認識:透過適當的測驗與生涯諮詢,協助學生了解本身的 智力、性向、興趣及人格特質等。 2.幫助學生瞭解社會工作狀況:透過就業講座、網路資料、甚至與雇主合 作等,幫助學了解每一個工作的發展前景、需要人才條件、工作機會多 寡等。 3.確認學生自我的工作價值觀:透過適當的就業輔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 的工作價值觀,避免誤入歧途與就業陷阱。 4.協助學生評估環境變遷因素:詳細位學生介紹當前及未來的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等因素,以幫助學生順利進行身涯規劃與探索。 5.整體而言,教師在幫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與探索時,應以生涯規畫與諮 商、教育與訓練、工作尋找與安置、生涯評估與未來選擇,作為主要任 務。 請說明對於智能不足青少年與高創造青少年之輔導策略 智能不足青少年與高創造力青少年之輔導策略各有其重點,茲依題意說明如下: (一)智能不足青少年的輔導辦法: 1.簡明的呈現與陳述學習目標。 2.教導的技巧與概念需實用,並以成人生活的需求為基礎。 3.使學生有機會獲的成功的經驗。 4.多給予學生鼓勵。 5.確定預備度:不論智能不足者如何幼小,均有學習下一步事務的預備度。 6.以較小的題材、富邏輯的步驟,在進行下一步之前能有密集的訓練。 7.以多元的方式呈相同的概念。 8.假使學生無法跟上,必須回到較簡單的水準。 (二)具有創造力的學生的輔導策略 1.多元活潑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中,可就教學和學生需求,應用各種教 學方法,如腦力激盪法、協同教學、類比法等,使教學活動更活潑有趣, 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2.和諧民主的教室氣氛:學生有發表獨特、創新的點子或計畫的自由,亦 能諦聽他人的創意和巧思並給予回應。 3.激勵學生內在的動機與酬賞:教師應設計一些挑戰性的活動,鼓勵學生 嘗試,容許學生失敗,使學生能樂於其學習活動,並以成果為豪。 4.運用發問的技巧:教師在運用問答教學法時,可多提出高層次的、擴散 性的問題,並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協助學生用其所學知識以新方式回 答,將有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 (三)資優生的輔導策略 1.建立完整的資優生檔案。 2.實施個別諮商與團體諮商 3.進行個案研究,召開個案研討會 4.資優學生家長的輔導 5.增加社會學習機會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