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賞析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傷。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生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沈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然。   以下評析錄自《唐詩三百首譯注評》 【譯文】西晉的王濬駕著高大的戰船順流東下離開了益州,金陵上空的所謂帝王之氣黯然而收。幾千尺長的攔江鐵鎖,被長長的火炬燒熔沉落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搖搖晃晃走下石頭城的城樓。人世間有多少令人傷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亙古未變,依舊枕著長江的滾滾寒流。如今是四海升平天下一統,而那些早已廢棄的古時的營壘依然存在。蕭蕭蘆荻在西風中搖擺,滿目淒涼,正是衰颯的殘秋。 【注釋】〔西塞山〕六朝時著名的軍事要塞。在今湖北大冶東的長江邊。一名道士洑磯。〔王濬〕晉益州刺史。奉命伐吳,造大船,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2000餘人。〔金陵王氣〕金陵即今江蘇南京市。古人迷信望氣之術,認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氣」,國亡氣收。〔降旛〕投降時打的白旗。〔石頭〕即石頭域。王濬伐吳,攻下石頭城。吳主孫皓親到營門投降。   【評析】西塞山是六朝時著名的軍事要塞,劉禹錫在途經此處時即景抒懷,藉古諷今,寫下此詩。起筆突兀,先聲奪人。從益州到金陵相距遙遠,但王濬的樓船一「下」益州,金陵的王氣便「黯然收」。寫出了晉軍的浩大聲勢和東吳的不堪一擊。頷聯緊承首聯陳述史事,「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楊載《詩法家數》)。兩句側重寫吳國一方,直接寫戰況與結果。吳國倚恃天險,又用千尋鐵鏈橫攔在江面上,結果被燒熔沉落江底,仍然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前半首極力渲染東吳滅亡的迅速,為最後的抒情詠懷作好鋪墊。   頸聯轉折,由東吳的滅亡引發開去。「幾回傷往事」概括力極強,使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吳亡之後,東晉、宋、齊、梁、陳幾個朝代的興衰更送。清代屈復評此詩曰:「前四句止就二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於此也可看出作者的剪裁之功,悟出作詩要以簡馭繁,用典型事例來括代其他的手段。第六句才正式寫到西塞山,扣合題目。用山形依舊來反托人類歷史的興衰劇變,委婉地表現出「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的思想,加強了「傷往事」的表達效果。   尾聯宕開,回到眼前實景上來,天下雖已統一,但故壘仍在,這些歷史是不該忘懷的。人們應該維護國家的統一,割據不得人心,也不會長久,東吳等六朝滅亡便是鐵證。於此便可悟出作者前半首為何要極力描寫東吳滅亡的史實,這也帶有警告當時專橫跋扈的鎮帥的寓意。同時,孫皓荒淫腐朽導致東吳滅亡的史實對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也是一面生動的鏡子,也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篇末點題,含蓄有致。   曹保平《中國古典詩詞賞析‧古詩卷》賞析   作者借西晉滅吳的歷史,慨歎地形之險不足以守國,以及歷史上分裂割據也不足立國,歷史潮流是走向統一的。   《古詩詞鑑賞》網頁評析: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借晉武帝時王濬東征滅吳的事例,揭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頸聯為名句,言世事頻遷,江同山依舊,感慨萬千,耐人尋味。   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但詩中不見詩人真情,也少頓挫沈鬱,卻是一大缺陷。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吊古撫今詩西塞山西塞山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