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 |
B | ![]() |
B | ![]() |
C | ![]() |
B | ![]() |
A | ![]() |
B | ![]() |
B | ![]() |
A | 9.管線符號 S=1.0% L=100m ψ=200mm 其中 S 表示(A)坡度(B)管徑(C)長度(D)高程。 |
C | ![]() |
A | ![]() |
B | ![]() |
C | ![]() |
B | ![]() |
B | ![]() ![]() ![]() ![]() |
B | ![]() |
D | ![]() |
C | ![]() |
C | ![]() |
C | ![]() |
B | ![]() |
B | ![]() |
C | 23.電氣符號Y-△表示馬達之(A)電壓等級(B)功率等級(C)起動方式(D)頻率等級。 |
D | 24.電氣名稱縮寫"TR"表示(A)避雷器(B)斷路器(C)發電機(D)變壓器。 |
B | ![]() |
D | ![]() |
B | ![]() |
D | ![]() |
A | ![]() |
B | ![]() |
B | ![]() |
A | ![]() |
A,B,C | 33.機械及電機圖中,下列何者常不按比例繪製?(A)流程圖(B)系統圖(C)昇位圖(D)詳圖。 |
A,B | ![]() ![]() ![]() ![]() |
A,B,C,D | 35.公共工程圖樣之尺度單位除特別規定者外,下列何者正確?(A)原則上均以公制為準(B)標高、座標、等高線 等以公尺(m)為單位(C)建築物及混凝土構造物以公分(cm)為單位(D)鋼鐵構造及機電以公厘(mm)為單位。 |
A,B,C | ![]() ![]() ![]() ![]() |
A,B | 37.操作開關用功能變數文字符號,下列何者正確?(A)HOA 代表手動-關閉-自動(B)FR 代表正轉-反轉(C)FR 代表 反轉-正轉(D)HOA 代表自動-關閉-手動。 |
B,D | 38.操作開關用功能變數文字符號,下列何者錯誤?(A)OCS 代表開-關-停止(B)OCS 代表開-停止-關(C)OCA 代表開 -關-自動(D)OCA 代表開-關-跳脫。 |
A,B | ![]() ![]() ![]() ![]() |
A,B,C,D | ![]() ![]() ![]() ![]() |
B,C | ![]() ![]() ![]() ![]() |
A,B,C,D | ![]() ![]() ![]() ![]() |
B | 101.污泥厭氧消化之目的在於達到穩定,其處理 VSS 約可降低(A)30~40%(B)50~60%(C)70~80%(D)80~90%。 |
A | 102.污泥消化之目的在於(A)降低揮發性固體物(B)降低容積(C)提高含水率(D)降低污泥活性。 |
C | 103.污泥好氧消化,其 VSS 減少率約(A)10~20%(B)20~30%(C)40~50%(D)60%以上。 |
C | 104.高濃度有機廢水較適合用下列何者處理(A)化學混凝法(B)活性污泥法(C)厭氧生物處理(D)浮除法。 |
D | 105.污泥脫水目的不在於(A)降低含水率(B)污泥易於處置(C)改變污泥體積(D)去除有機物。 |
A | 106.污泥脫水之目的在於(A)降低含水率(B)降低固體物量(C)提高含水率(D)降低污泥活性。 |
A | 107.污泥穩定方法中,上澄液及過濾液常含有高濃度重金屬者為(A)加氯氧化法(B)石灰穩定法(C)好氧消化法(D)氧 氣穩定法。 |
B | 108.經帶濾脫水後的污泥餅,其固體物含量約為(A)10%(B)20%(C)50%(D)80%。 |
D | 109.污泥餅不可提供做為(A)道路級配材料(B)肥料(C)水泥原料(D)飼料。 |
B | 110.下列何種藥劑較常用做污泥脫水助劑(A)硫酸鋁(B)氯化鐵(C)多元氯化鋁(D)氫氧化鈉。 |
B | 111.污水中氮、磷生物處理,可採用(A)傳統活性污泥法(B)厭氧、缺氧、好氧併用活性污泥法(C)旋轉生物圓盤法 (D)滴濾法 去除之。 |
B | 112.處理氮、磷之厭氧、缺氧及好氧併用活性污泥程序,其硝化液迴流比為(A)0.5(B)1.5~2.5(C)3.0 以上(D)5.0 以 上。 |
D | 113.下列何者不是污水三級處理之目的(A)改善水體水質(B)防止優養(C)再利用(D)作為飲用水水源。 |
B | 114.快濾池最常用的濾率(m /m .d)為(A)5~10(B)120~200(C)300~400(D)500~600。 |
A | 115.一般而言,快濾池當濾層之損失水頭為(A)2~3(B)4~5(C)6~7(D)8~9m 時則必須進行反沖洗。 |
B | 116.當快濾池之反沖洗水和每天過濾水之比例大於(A)1%(B)3%(C)5%(D)7% 時,顯示系統之操作有問題。 |
D | 117.砂濾在廢水處理之應用以下列何者使用最多(A)預先處理(B)初級處理(C)二級處理(D)三級處理。 |
A | 118.一般砂濾槽之反沖洗流速為(A)0.6~1.0(B)1.2~1.5(C)1.5~2.0(D)2.0~2.5 m/min。 |
D | 119.混凝處理對下列何物的去除最佳(A)砂(B)溶解性有機物(C)pH(D)懸浮固體物。 |
C | 120.混凝加藥之目的即在於使界達電位值(A)大於 10(B)大於 0(C)等於 0(D)小於 0。 |
D | 121.大部分重金屬於 pH 介於(A)1~3(B)3~6(C)6~8(D)8~11 時,其溶解度為最小。 |
B | 122.硫酸鋁作為混凝劑時之適宜 pH 範圍為(A)2.0~5.0(B)6.0~7.5(C)8.0~10.0(D)10.0~11.0。 |
B | 123.瓶杯試驗(Jar Test)的結果有助於下列何種處理設施之操作(A)活性污泥法(B)混凝處理(C)污泥焚化(D)污水消 毒。 |
A | 124.下列何者對砂濾池之操作效率影響較小(A)pH 值(B)砂粒徑(C)濾床深度(D)SS 濃度。 |
C | 125.中性 pH 值是(A)3(B)5(C)7(D)9。 |
C | 126.pH 的範圍是(A)1~10(B)0~10(C)0~14(D)0~100。 |
C | 127.廢污水的 COD 一般(A)小於 BOD(B)等於 BOD(C)大於 BOD(D)與 BOD 無關。 |
D | 128.加氯消毒時下列何者的殺菌力最強(A)OCL(B)NH3 CL(C)NHCL2 (D)HOCL。 |
C | 129.高鹼度廢水或高 pH 之石灰軟化水之消毒,使用(A)氯(B)次氯酸鈣(C)二氧化氯(D)臭氧 較為有效。 |
B | 130.活性碳平衡吸附容量不受(A)比表面積(B)粒徑大小(C)硬度(D)表面所帶官能基及極性 之影響。 |
C | 131.Freundlich 吸附模式中,當 n>1 時(A)無利於吸附(B)直線吸附(C)有利於吸附(D)與吸附無關。 |
C | 132.污泥中所含水分需要藉化學混凝並配合機械脫水始分離者為(A)膠羽水(B)間隙水(C)附著水(D)內部水。 |
A | 133.污泥堆肥為一種(A)好氧、高溫(B)好氧、低溫(C)厭氧、高溫(D)厭氧、低溫 之生物分解過程。 複選題: |
A,B | 134.沉砂池屬於污水處理程序中哪個單元?(A)物理處理單元(B)初級處理單元(C)生物處理單元(D)高級處理單元。 |
B,C,D | 135.沉砂池主要功能為(A)景觀需要及防洪(B)保護處理廠之機電設備,避免磨損(C)減少管線或渠道之阻塞(D)降低 砂礫在曝氣槽之沉積。 |
B,C,D | 136.沉砂池之沉砂效果與下列何者無關?(A)溢流率(B)形狀(C)水深(D)流速。 |
A,B,C | 137.曝氣式沉砂池之操作應維持適當之曝氣量,當曝氣量太大時,下列項目何者正確?(A)砂粒被帶出沉砂池(B) 有機物和砂粒混合被去除(C)降低沉砂效率(D)提高沉砂效率。 |
A,B,C | 138.水平流沉砂池之停留時間需維持在 30~60 秒,其目的為何?(A)使有機物不致沉澱(B)有助於單顆粒沉澱(C)控 制沉砂池容積(D)有助於有機物於此單元去除。 |
A,B | 139.下列有關沉澱池之敘述何者正確?(A)可分為水平流式矩形沉澱池及放射流式圓形沉澱池(B)沉澱池池數應 至少有 2(含)池以上以方便清理維修(C)在最大水力負荷狀況下,池內水位至池頂應有 20 公分以上之出水高 度(D)沉澱池進流部分不須設整流設施。 |
A,B,C,D | 140.下列有關一般活性污泥法之沉澱池操作參數敘述何者正確?(A)初沉池水力停留時間為 1.5~2 小時、終沉池 為 3~5 小時(B)初沉池溢流率為 35~70m3 /m2 .d、終沉池為 20~30m3 /m2 .d(C)刮泥速度為 0.3~0.6m/min(D)出水高度 為 40~60 公分。 |
A,B,D | 141.沉澱池進水分配不均將造成(A)短流(B)亂流(C)水力停留時間過長(D)水力停留時間不足。 |
B,D | 142.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沉澱池刮泥機通常每日操作 8 小時(B)沉澱池刮泥機通常每日連續操作 24 小時(C)矩 形沉澱池表面浮渣應待浮渣聚積成塊後再一次清除(D)矩形沉澱池表面浮渣應視浮渣量多寡每日至少清除 一次。 |
A,C,D | 143.下列有關浮除法之敘述何者正確?(A)利用水中大量氣泡與懸浮物、油脂接觸,使其上浮而去除之方法(B)適 用於分離比重比水重之懸浮物(C)處理效果影響因素包括:微細氣泡尺寸、空氣-固體比、進流水 SS 濃度、 操作壓力及浮除槽停留時間等(D)浮渣濃度過稀之可能原因為:處理水量超負荷及空氣-固體比過高等。 |
A,B,D | 144.下列何者為正確之微生物處理基本功能?(A)去除水中的有機物(B)使不易沉降的膠體顆粒凝聚並沉澱(C)去 除所有的有毒物質(D)去除氮、磷等營養鹽類。 |
A,B,C | 145.下列生物處理方法之敘述何者正確?(A)依微生物對於氧氣的需求,可分為好氧性處理和厭氧性處理(B)依微 生物生長方式,分為懸浮生長式和附著生長式(C)活性污泥法操作藉由控制食微比(F/M),使微生物維持在最 佳生長條件,並具活性以分解有機物(D)附著生長式的微生物是附著於活性物質上,稱為生物膜式。 |
A,B,C,D | 146.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活性污泥形成之機制為傳輸、轉換及膠凝(B)活性污泥藉由吸著、氧化及同化之順序 去除有機物(C)微生物對數增殖期發生於有機物及微生物比率較大時,此時期去除有機物量多,但缺凝聚性 及沉降性(D)標準活性污泥法一般利用微生物減衰增殖期及體內呼吸期階段處理污水。 |
A,B,C,D | 147.下列標準活性污泥及其修正法之敘述為正確?(A)階梯曝氣法與標準活性污泥法相較,可在不改變污泥齡、 不增加流入終沉池污泥量下,可提高平均 MLSS 濃度(B)長時間曝氣法為儘量減少污泥產量之一種方法,曝 氣時間延長至 16-24 小時(C)分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為曝氣槽兼具沉澱槽用,操作分污水流入、反應、沉澱、 放流及靜置等五階段(D)標準活性污泥法之一般操作條件為食微比(F/M)0.2-0.4、曝氣時間 6-8 小時、MLSS= 1,500-2,000mg/L。 |
B,D | 148.下列有關標準活性污泥法操作之敘述何者正確?(A)為使微生物有充分的氧氣利用,曝氣池內混和液之溶氧 濃度應愈高愈好(B)MLSS 多控制在 1,500-2,000mg/L 間(C)SVI 為 80-150,SVI 越大,活性污泥之沉降性及濃縮 性越高(D)最佳食微比(F/M)為 0.2-0.4,F/M 比越高,可能發生無足夠微生物分解有機物。 |
A,C,D | 149.混凝作用的產生主要機制,有(A)電性中和(B)離子交換(C)吸附(D)架橋。 |
A,B | 150.瓶杯試驗(Jar Test)主要的目的為何?(A)篩選合適的混凝劑或調理劑(B)選擇適合的加藥濃度(C)篩選合適的消 毒藥劑(D)選擇合適的除臭方式。 |
A,C,D | 151.污水處理常用的混凝劑有那些?(A)氯化鐵(B)氫氧化鈉(C)明礬(D)多分子聚合劑。 |
A,B,D | 152.影響混凝可能的因素有那些?(A)pH(B)鹼度(C)BOD(D)水中鹽類。 |
B,C | 153.混凝分為快混及慢混,停留時間敘述何者正確?(A)快混 1 至 10 秒(B)快混 10 秒至數分鐘(C)慢混 15 至 30 分鐘 (D)慢混 30 分鐘至 1 小時。 |
A,B,C,D | 154.有關放流水之消毒,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對於污水中之細菌類具備消毒功能(B)具有氧化污水中有機物質 之作用(C)消毒方式有藥液及紫外線或臭氣(D)次氯酸鈉藥液是一般常用之消毒藥劑。 |
C,D | 155.在放流水之加氯消毒,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為避免危害放流水域之水棲生物,加入量常高於折氯點(B)消 毒效果與藥液接觸時間無關(C)消毒效果與藥液之氯注入率有關(D)放流水標準大腸菌群 200,000CFU/100ml。 |
A,B | 156.一般污水處理廠常使用之次氯酸鈉藥液,有那些優點?(A)市場採購容易(B)加藥設備操作簡單(C)不受溫度影 響非常安定(D)貯存使用日數可長達數週。 |
A,B,C,D | 157.放流水採用紫外線消毒,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紫外線消毒效果在於破壞細胞內的 DNA(B)消毒效果與照射 量有關(C)原水之透過率應達 70%以上(D)小規模污水處理廠可採用紫外線消毒。 |
A,B | 158.紫外線消毒設備如是內照式,有那些優點?(A)紫外線的照設效率較外照式高(B)不需設置燈管冷卻設備(C)不 易受進流水流速影響(D)不需要安全保護措施。 |
B,D | 159.污泥濃縮之目的在於?(A)降低污泥活性(B)降低容積(C)降低揮發性固體物質(D)降低含水率。 |
A,C | 160.下列何者非為污泥重力濃縮池之控制條件?(A)溫度(B)固體物負荷(C)pH 值(D)停留時間。 |
A,C | 161.下列何者不是污水下水道處理設施-污泥濃縮設備之量測記錄項目?(A)pH 值(B)污泥貯槽液面(C)污泥餅含 水量(D)加藥量。 |
A,C | 162.下列何者不是影響浮除法處理效果的因素?(A)pH 值(B)空氣量與固體量之比值(C)溫度(D)污泥及加壓水之停 留時間。 |
B,D | 163.下列何種藥劑不能用做污泥濃縮機脫水助劑?(A)硫酸鋁(B)氫氧化鈉(C)多元氯化鋁(D)氯化鈉。 |
A,B | 164.下列何者是污泥重力濃縮池可達成之濃縮污泥固體物含量?(A)2%(B)3%(C)8%(D)10%。 |
A,B,C,D | 165.污泥厭氧消化的過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酸生成菌,將污泥中大分子有機物水解(B)將污泥代謝分解成 低分子量的有機酸(C)甲烷生成菌將有機酸發酵(D)產生氣體以甲烷及二氧化碳為主。 |
A,D | 166.有關污泥厭氧消化中溫操作,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溫度約 35~37 度 C(B)消化時間約需 60 天(C)採中溫操作 故不需均勻攪拌(D)產氣率較常溫操作高。 |
A,C,D | 167.有關污泥好氧消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是污泥穩定化的處理方法(B)需要曝氣及加熱(C)通常以污泥需氧 量及揮發酸有機質之去除率為指標(D)可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 |
A,B,D | 168.污泥厭氧消化下列何者是其優點?(A)污泥質量削減(B)產生沼氣(C)甲烷菌反應快(D)可改善污泥脫水。 |
A,B,C,D | 169.污泥進料中,下列何者對於污泥厭氧消化有負面影響?(A)氨(B)硫化物(C)鈉(D)鉀。 |
A,B,D | 170.一般二級生活污水處理廠主要廢棄污泥產生的來源,有(A)初級沉澱池(B)滴濾池(C)消毒池(D)二級沉澱池。 |
B,D | 171.污泥含水份形式及其脫水方式,何者正確?(A)表面附著水-重力分離(B)結合水-混凝及機械脫水(C)自由水 -化學調理(D)表面附著水-化學調理配合機械脫水。 |
A,C | 172.污泥脫水處理的目的有那些?(A)減量(B)減少病原(C)安定化(D)產生沼氣。 |
A,D | 173.污泥曬乾處理的目的有那些?(A)降低含水量(B)減少臭味(C)降低重金屬濃度(D)安定化。 |
A,C | 174.污泥脫水前處理添加高分子凝聚劑的目的為何?(A)增加凝聚力(B)降低污泥餅發熱量(C)提高脫水效率(D)提 高污泥餅的體積。 |
A,C,D | 175.下列何者屬污泥最終處置方式?(A)堆肥(B)好氧消化(C)掩埋(D)固化。 |
A,C | 176.污泥熱解處理的操作條件何者正確?(A)溫度 3700℃~8700℃(B)維持有氧狀態(C)維持無氧狀態(D)溫度 1700℃ ~3700℃。 |
B,C,D | 177.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有那些?(A)掩埋(B)氣化(C)熔融(D)堆肥。 |
C,D | 178.污泥經堆肥處理的成品有那些用途?(A)建材(B)路基(C)土壤改良材(D)園藝材料。 |
A,B | 179.污泥焚化與熔融處理之比較,下列何者正確?(A)均屬熱處理方式(B)熔融操作溫度較焚化操作溫度高(C)熔融 操作溫度較焚化操作溫度低(D)熔融產生的灰渣較焚化產生的灰渣後續處理較困難。 |
D | 1.與電動閘門操作不靈較無關者為(A)生銹(B)夾入外物(C)磨損(D)水位。 |
D | 2.下列何者不是從事污水處理之操作人員之主要任務(A)調整維持機具設備正常運轉(B)定時檢點及記錄各項 運轉數據(C)潤滑保養、故障排除及重要事項緊急聯繫(D)增加處理流量。 |
C | 3.廢水處理廠操作時,遇停電或設備重大事故時,下列何項操作方式較不正確(A)開啟繞流設施(B)啟動備用電 源(C)關閉進流閘門(D)搶修故障設備。 |
C | 4.閘門操作頻率少者,在不影響水流下為確定其為正常狀態並兼具保養運轉效果,正確者為(A)每日應起動一 次(B)每週一次(C)每月一次(D)每年一次。 |
C | 5.為提升機械攔污柵達攔污效果,進流水流速應維持(A)靜止(B)20~30cm/sec(C)60~120cm/sec(D)愈大愈好。 |
A | 6.攔污柵應經常檢修,使其能去除(A)粗大固體物(B)沉砂(C)溶解性有機物(D)重金屬。 |
C | 7.自動攔污柵之控制方式,下列何者較不正確(A)以時間控制(B)以上下游水位差控制(C)配合抽水機之運轉控制 (D)以超音波液位計控制。 |
A | 8.機械式攔污柵清除耙不能操作之可能原因為(A)機械性阻塞(B)流速太低(C)流速太高(D)水位太高。 |
B | 9.機械式攔污柵操作時,耙鉤不能操作但馬達能運轉,其解決方法中,正確者為(A)增加清除頻率(B)更換鏈條 或傳動帶(C)移除柵前障礙物(D)加大攔污柵間距。 |
B | 10.攔污柵清理出之篩渣,其處理和處置中,不正確者為(A)儘可能加壓脫水(B)加入酸液以消毒(C)運送時應密閉 以防發散臭氣(D)併同垃圾衛生掩埋或焚化。 |
A | 11.攔污柵上之堵積固體物,會影響進流水之水位,造成沉積,應(A)連續刮除(B)間歇刮除(C)每日刮除一次即可 (D)停止進水。 |
D | 12.抽水機之水錘作用發生將會損壞裝置,不會發生該情況者為(A)突然停止運轉(B)急遽啟動(C)排出閥急遽開啟 (D)運轉中。 |
C | 13.進流水設置變速抽水機目的不在於(A)可節約運轉電力(B)調整進流水量(C)減少起動頻率(D)處理效率。 |
C | 14.抽水機在操作中應注意(A)葉片是否損傷(B)馬達線圈絕緣良否(C)校核揚水量、壓力計及電流值(D)水質變動。 |
D | 15.大型定速抽水機在操作中若起動頻繁,其缺點不在於(A)起動電抗易損耗(B)抽水機逆止裝置易損耗(C)減少軸 承使用時數(D)水質變動。 |
A | 16.沉砂池進水閘門之開度過小將產生亂流、渦流或加速底部之流速,以致降低沉砂效率,故應保持(A)全開(B) 半開(C)愈小愈好(D)全開或半開皆沒影響。 |
A | 17.污水廠進流水量偏低時,應即(A)減少使用沉砂池數(B)增加使用沉砂池數(C)不必變動沉砂池數(D)增加曝氣 量。 |
B | 18.沉砂池進流水量偏低,會導致有機物沉積,應(A)增加使用池數(B)減少使用池數(C)可不變動使用池數(D)減少 曝氣量。 |
B | 19.為考量沉砂池去除砂粒之效率,平均流速應控制在(A)0.3 公分/秒(B)0.3 公尺/秒(C)0.3 公尺/分(D)1.0 公尺 /秒 左右。 |
C | 20.曝氣沉砂池砂粒無法完全沉降,主要原因為(A)進水量太少(B)停留時間過長(C)送風量過大(D)送風量不足。 |
A | 21.曝氣沉砂池集砂率低之原因,下列何者不正確(A)底部磨損(B)曝氣量太高(C)停留時間不足(D)流速太慢。 |
C | 22.沉砂池集砂率低時,下列操作不正確者為(A)保持流速 15~30 公分/秒(B)降低曝氣量(C)增加曝氣量(D)增加 18 停留時間。 |
C | 23.曝氣沉砂池之供氣量,一般為每公尺池長供給(A)0.45m3 /sec(B)1.0m3 /sec(C)0.45m3 /min(D)1.0m3 /min。 |
A | 24.調整池調整流量之方法中下列何者不正確(A)以水位高低(B)於泵輸送管設分叉管(C)以泵定量抽送(D)以分水 計量槽分水。 |
B | 25.初級沉澱池污泥刮泥機之操作,其轉動速度應為(A)1.0m/min(B)60cm/min(C)1.0cm/min(D)1.5m/min 以上。 |
D | 26.初級沉澱池日常檢點之重點中,應為(A)進水之 BOD(B)流出水之 BOD(C)水溫(D)溢流堰有無懸浮固體物流出。 |
D | 27.初級沉澱池刮板斷裂之原因中,不正確者為(A)異物卡住(B)保護插銷不斷(C)刮板鏈條磨損(D)浮渣太多。 |
D | 28.初沉池上大量污泥上浮,應即檢查(A)刮泥板鏈條鬆緊度(B)增加流量(C)減少流量(D)污泥排除狀況。 |
D | 29.最終沉澱池表面污泥上浮主要原因中,不正確者為(A)進流水中含有絲狀菌(B)污泥過久未排出,氣泡把污泥 帶上(C)曝氣過量(D)BOD 低。 |
A | 30.與重力濃縮池比較,加壓浮上法之優點為(A)佔地較小(B)操作簡單(C)污泥體積少(D)造價便宜。 |
A | 31.沉澱池溢流不均勻主因為(A)溢流堰不平(B)流速過大(C)流速太低(D)溢流堰太高應予調整。 |
A | 32.沉澱池之溢流堰溢流不均時,應即(A)調整溢流堰水平(B)減少進流水(C)增加進流水(D)增加排泥。 |
A | 33.沉澱池之表面污泥上浮過多時,應即(A)調整刮泥速度(B)減少進流水(C)增加進流水(D)調整閘門開口度。 |
D | 34.沉澱池污泥上浮時,最主要有可能是(A)刮泥板間鏈條過鬆,未能刮清污泥(B)進流量過少(C)進流量過大(D)污 泥沉積時間過長。 |
C | 35.沉澱池污泥成塊上浮,其原因為(A)刮泥速度太快(B)刮泥速度太慢(C)污泥沉積太久,應予間斷短時排泥(D)有 機物太多。 |
C | 36.水平流式沈澱池之阻流板一般設置於距流入口(A)0~25 公分(B)30~55 公分(C)60~90 公分(D)100~150 公分 處。 |
B | 37.定期將沈澱池排空做全盤性的點檢時,下列何者不是重點點檢項目?(A)池底平整度(B)蓋板有無破損(C)刮泥 設備之情況(D)池壁有否剝落。 |
B | 38.初級沉澱池之排泥,宜以一定濃度採間歇性(A)多量短時(B)少量定量(C)多量長時(D)依操作人員習慣排泥。 |
D | 39.活性污泥系統迴流污泥之目的,不正確者為(A)維持一定數量之微生物(B)控制食微比(C)控制排泥量(D)控制氧 接觸時間。 |
B | 40.活性污泥法處理時,廢棄污泥量之改變量,一般以不超過前一天廢棄量之(A)0~5%(B)10~15%(C)20~30%(D)4 0~50% 為原則。 |
B | 41.活性污泥法曝氣槽若要控制 SRT 為 10 天,則每日應排除曝氣槽污泥總重量之(A)1/3(B)1/10(C)1/20(D)1/50。 |
B | 42.標準活性污泥法之 SVI 介於(A)20 以下(B)50~150(C)250 以上(D)500 以上 ,表示污泥沉降性良好。 |
A | 43.SVI 偏低之原因中,下列何者不正確(A)有害物質流入(B)活性污泥滯積過多(C)食微比 F/M 介於 0.2~0.4 之間 (D)砂土流入。 |
B | 44.標準活性污泥法操作標準,不正確者為(A)食微比 0.2~0.4kgBOD/kgMLSS.d(B)體積負荷 1.0~1.4kgBOD/M3 .d (C)曝氣槽內水力停留時間 4~8 小時(D)迴流污泥比 0.25~0.5。 |
B | 45.操作正常時,活性污泥的生態正確者為(A)活性污泥性纖毛蟲組成最少(B)活性污泥性纖毛蟲組成最多(C)中間 污泥性纖毛蟲組成最多(D)非活性污泥纖毛蟲組成最多。 |
C | 46.活性污泥馴養之原則,應為(A)BOD 負荷依設計負荷一次馴養(B)在活性污泥形成前污泥迴流量盡量小(C)DO 應維持 1mg/L 以上(D)降低 pH。 |
A | 47.如欲降低 MLSS,下列何者不正確(A)增加迴流污泥並使廢棄污泥保持一定(B)增加廢棄污泥,減少迴流污泥 (C)增加廢棄污泥並使迴流污泥保持一定(D)減少迴流污泥及增加廢棄污泥。 |
D | 48.SVI 偏高之原因中,下列何者不正確(A)流入過量腐敗廢水(B)流入 SS 太低(C)有害物質流入(D)食微比偏低。 |
C | 49.活性污泥解體主要原因中,下列何者不正確(A)曝氣過量(B)混入抑制物質(C)食微比過高(D)流入水質惡化。 |
C | 50.活性污泥膨化原因,除 BOD 負荷及 MLSS 濃度不適當外,最密切者為(A)曝氣池深度(B)曝氣池長度(C)曝氣 池曝氣量(D)溫度。 |
B | 51.與活性污泥法處理效率無直接關係者為(A)MLSS 濃度(B)消泡操作(C)DO 濃度(D)生物量。 |
B | 52.活性污泥法操作中,曝氣池出口端之 DO 濃度宜在(A)0~1mg/L 以下(B)2~3mg/L 左右(C)6~8mg/L 左右(D)越高越 好。 |
C | 53.活性污泥膨化之生物指標為(A)輪蟲(B)纖毛蟲(C)絲狀菌(D)硫化菌。 |
D | 54.活性污泥內被廣泛引用為出流水良好指標之微生物為(A)鞭毛蟲類(B)變形蟲類(C)線蟲類(D)輪蟲類。 |
A | 55.污水好氧生物處理時流入水之溫度不得超過(A)35℃(B)50℃(C)60℃(D)70℃。 |
C | 56.各種活性污泥法中,配合曝氣池長度改變送風量者為(A)接觸穩定法(B)長時間曝氣法(C)遞減曝氣法(D)深層曝 氣法。 |
A | 57.活性污泥法操作時,欲提升曝氣槽混合液濃度之方法為(A)增加迴流污泥(B)減少迴流污泥(C)增加排泥(D)增加 食微比。 |
D | 58.最終沉澱池中減少固體物流失的應變方式中,不正確者為(A)進流水及迴流污泥加氯處理(B)調整空氣供給量 (C)增加排棄污泥量(D)減少排棄污泥量。 |
B | 59.活性污泥系統中,均質雲霧狀翻滾的污泥上浮遍及整個最終沉澱池之原因,何者不正確(A)不適當的有機負 荷(B)設備故障(C)絲狀菌存在(D)廢水中缺乏養份。 |
B | 60.活性污泥法最終沉澱池內有污泥塊上浮而散佈在最終沉澱池表面,且池面有氣泡時,其可能原因為(A)流入 水氮磷濃度過高(B)最終沉澱池發生脫氮現象(C)水中油脂量太多(D)有毒物質流入。 |
D | 61.活性污泥法曝氣池污泥變黑原因很多,不正確者為(A)流入水濃度太高或水質惡化(B)送風量不足(C)污泥濃度 太高(D)污泥濃度太低。 |
B | 62.活性污泥法曝氣槽污泥成濁黑,其原因為何?(A)污泥濃度偏低(B)污泥濃度偏高(C)污泥適中(D)污泥未成熟。 |
A | 63.活性污泥法曝氣池內產生多量白色的大泡沫且顏色較淡,其原因為(A)污泥濃度偏低(B)污泥濃度偏高(C)污泥 濃度適中(D)污泥老化。 |
A | 64.活性污泥法曝氣槽呈現多量白色泡沫,乃(A)污泥濃度偏低(B)污泥濃度偏高(C)污泥濃度適中(D)污泥老化。 |
B | 65.曝氣池水之流入量及風量不變,但槽中 DO 降低其原因為(A)酸性工廠廢水流入(B)高濃度溶解性有機物流入 (C)鹼性工廠廢水流入(D)負荷減少。 |
C | 66.活性污泥法操作時,若 F/M 高,則 SRT(A)保持一定(B)長(C)短(D)不一定。 |
B | 67.標準活性污泥法之 F/M(KgBOD/KgMLSS.day)宜控制在(A)0.02~0.04(B)0.2~0.4(C)0.5~0.6(D)1~2。 |
A | 68.活性污泥法去氮除磷系統,若厭氧段之 C/N 比偏低,應即(A)迴流污泥分離液提升之(B)增加迴流污泥量改善 之(C)減少迴流污泥量改善之(D)不必調整。 |
D | 69.旋轉生物圓盤法操作上發生問題,下列解決方法中不正確者為?(A)生物因硫化菌生長可對進流水加氯處理 (B)生物有機負荷太高應關小進流量(C)廢水溫度太低應加熱(D)pH 值太高添加石灰調整。 |
D | 70.下列何者不是旋轉生物圓盤法操作時所需的設備檢查(A)馬達軸承是否有異音(B)輪帶張力是否恰當(C)鏈條 之密合程度(D)曝氣設備是否正常。 |
A | 71.旋轉生物圓盤上盤面發生厭氣狀況乃超負荷,如設有調勻池時應(A)增加調勻池之曝氣量(B)減少調勻池之曝 氣量(C)維持不變(D)增加調勻時間及加藥量。 |
A | 72.旋轉生物圓盤法盤體表面生物膜很薄,其原因為負荷過低時(A)應增加流入污水量(B)減少流入污水量(C)正常 現象不必調整(D)增加轉速。 |
C | 73.旋轉生物圓盤法生物膜呈白色之解決方法中,下列何者不正確(A)進流水預先曝氣(B)進流水加氯處理(C)進流 水加熱處理(D)減少進流水量。 |
B | 74.當含硫化物之工業廢水流入旋轉生物圓盤法接觸池中,生物膜會呈(A)棕灰色(B)白色(C)黑色(D)紅棕色。 |
D | 75.下列何者不是造成旋轉生物圓盤法處理效率低落之原因(A)有機負荷不正常之變動(B)pH 太高(C)圓盤轉動不 當(D)迴流污泥量不足。 |
A | 76.旋轉生物圓盤法如果系統停機在一天以上,則在起動時需(A)將圓盤上的生物膜沖洗刷落(B)以水噴濕圓盤(C) 迴流處理水(D)減少進流水,以避免產生臭味。 |
D | 77.滴濾池處理,其迴流之目的,下列何者為非(A)維持一定效率(B)減少臭味(C)稀釋進流水濃度(D)增加流速。 |
C | 78.氧化渠法操作標準中,不正確者為(A)停留時間 4~8 日(B)F/M 介於 0.1~0.15kgBOD/kgMLSS.day(C)MLSS2500 ~4500ug/L(D)池內流速大於 45~60cm/sec。 |
B | 79.接觸曝氣法反沖洗之時機,不正確者為(A)曝氣槽水位上升(B)曝氣槽內有白色污泥存在(C)曝氣槽內 SS 濃度 增加(D)曝氣槽內有黑濁污泥存在。 |
B | 80.接觸曝氣法反沖洗,一般以(A)水(B)空氣(C)純氧(D)化學藥品 為之。 |
C | 81.接觸曝氣法中曝氣槽之充填率,應為(A)15%~30%(B)31%~45%(C)55%~70%(D)71%~85%。 |
A | 82.接觸曝氣法所需之空氣量,一般要較活性污泥法為(A)大(B)小(C)一樣(D)不一定。 |
A | 83.接觸曝氣法之操作,應維持槽內溶氧在(A)1(B)5(C)10(D)15 mg/l 以上。 |
A | 84.接觸曝氣法反應槽內水色混濁,乃(A)SS 較高(B)流量過大(C)流量過低(D)SS 偏低 應增加曝氣量改善之。 |
D | 85.與混凝效能無關者為(A)混凝劑之類型(B)懸浮微粒濃度(C)pH(D)溶氧量。 |
A | 86.加藥後為維護膠凝之形成,其水流流速應維持在(A)15~60cm/sec(B)75~90cm/sec(C)91~120cm/sec(D)121~150 cm/sec。 |
D | 87.化學混凝處理中,常用之凝聚劑為(A)CuSO4 (B)NaOH(C)CaCO3 (D)PAC。 |
D | 88.化學混凝處理時,如膠羽太細或沉澱不良時,何者不是正確之解決方法(A)測定廢水之 pH(B)選擇適當之混 凝劑(C)改善混合狀況(D)加倍混凝劑使用量。 |
B | 89.化學混凝產生不良的膠羽及沈澱不佳現象中,下列何者不是可能的原因(A)快混時間過長(B)膠凝機之轉速太 慢(C)加藥量不適當(D)藥品沒有充分擴散。 |
C | 90.要維持適當加藥量之方法中,下列何者不正確(A)經常作杯瓶試驗(B)經常檢查加藥機之出流量(C)量測污泥之 產生量(D)保持藥品在有效期限內。 |
C | 91.過濾設備產生泥球時,正確之解決方法為(A)更換濾料(B)增加反沖洗時間(C)增強反沖洗流量(D)增加混凝劑用 量。 |
B | 92.過濾設備濾程太短之解決方法中,不正確者為(A)使用雙層或多層濾料(B)增加助凝劑用量(C)使用聚合物為助 凝劑(D)確定表面沖洗與反沖洗之正常操作。 |
A | 93.快濾池過濾設備濾程太短之原因為(A)表面阻塞(B)反沖洗量太大(C)濾料不足(D)空氣進入。 |
D | 94.放流水採用加氯消毒時,必備搶修物品、設備中,不正確者為(A)氨水(B)空氣呼吸器(C)防毒面具(D)口罩。 |
D | 95.下列何者不是污水處理廠放流水所採用之消毒劑(A)氯(B)次氯酸鈉(C)紫外線消毒(D)氯化鐵。 |
C | 96.下列何者不是一般常用之大腸菌群消毒劑(A)液氯(B)次氯酸鈉(C)氫氧化鈉(D)二氧化氯。 |
D | 97.廢水以活性碳吸附處理之目的中,不正確者為(A)減少 COD(B)增加透視度(C)減少初嗅度(D)降低 pH 值。 |
A | 98.使用活性碳於污水處理時(A)粒狀(B)粉狀(C)液狀(D)條狀 較普遍。 |
C | 99.浮除濃縮池操作時,污泥浮泥過稀主要原因,不正確者為(A)刮板速度太慢(B)空氣固體比太低(C)溶解空氣不 足(D)高分子凝聚劑太多。 |
A | 100.較不適用浮除法進行濃縮之污泥種類為(A)初沉污泥(B)活性污泥(C)RBC 污泥(D)滴濾法污泥。 |
A | 1.人工清除攔污柵之斜度常用者為與水平成(A)30~40 度(B)15~20 度(C)50~60 度(D)60 度以上。 |
B | 2.攔污柵對下列物質何者的去除最佳?(A)砂(B)粗大固體物(C)細菌(D)油脂。 |
A | 3.攔污柵去除粗大固體物是一種(A)物理作用(B)化學作用(C)生物作用(D)生化作用。 |
D | 4.機械自動清除攔污柵之斜度,常用者為與水平成(A)15~20 度(B)30~40 度(C)40~50 度(D)50~90 度。 |
C | 5.調勻池之主要目的為(A)氧化有機物(B)污泥產生(C)穩定水質與水量(D)進行化學反應。 |
A | 6.已知廢水流量為 3000CMD,若調勻時間為 12 小時,則調勻池大小(m3 )至少應有(A)1500(B)3000(C)6000(D)360 00。 |
A | 7.重力沉砂池之水力停留時間,一般都在(A)30~60 秒(B)3~6 分鐘(C)6~10 分鐘(D)10 分鐘以上。 |
B | 8.污水處理若無沉砂池之設置,則污泥消化池之設計體積將(A)不變(B)增大(C)減小(D)加倍。 |
B | 9.曝氣沉砂池的水頭損失較一般重力沉砂池(A)大(B)小(C)一樣(D)不一定。 |
A | 10.曝氣沉砂池之水力停留時間,一般都在(A)1~3 分鐘(B)1 分鐘以下(C)5 分鐘(D)30 秒。 |
B | 11.重力式沉砂池之沉砂原理是利用控制(A)水的密度(B)水流流速(C)砂的粒徑(D)水位差。 |
D | 12.沉砂池的設計須使(A)水平流速與流量成正比(B)去除全部的可沈降固體物(C)初沈池的 BOD 負荷降低(D)去除 比重較大的無機性固體物。 |
B | 13.都市污水初級沉澱池,其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約(A)15%以下(B)25~40%(C)40~60%(D)60%以上。 |
D | 14.都市污水初級沉澱污泥的含水率為(A)56~59%(B)66~69%(C)86~89%(D)96~99%。 |
A | 15.操作良好的初級沉澱池,其污泥之固體物含量約(A)1~4%(B)10~20%(C)0.1~0.5%(D)高於 50%。 |
D | 16.已知最終沉澱池污泥的 SS 濃度為 9,000mg/L,則其含水率為(A)90%(B)91%(C)99%(D)99.1%。 |
A | 17.下列何者影響重力式沉澱池的沉澱效果最大?(A)池表面積(B)池深(C)水質(D)pH 值。 |
A | 18.水平流式沉澱池以(A)長方形(B)正方形(C)圓形(D)三角形 者最能發揮沉澱效果。 |
D | 19.重力沉澱池水深,一般皆在(A)1 公尺以下(B)2 公尺(C)6 公尺(D)3 公尺 左右。 |
C | 20.於亂流沉澱範圍時,粒子之沉降與(A)黏滯係數(B)溫度(C)粒徑大小(D)pH 有關。 |
C | 21.沉澱池的沉澱主要是藉(A)水的密度(B)溫度差(C)水流流速(D)水位差 以沉澱分離懸浮物質。 |
B | 22.沉澱效率與沉澱池的水深(A)有關(B)無關(C)不一定有關(D)平方成正比。 |
A | 23.沉澱效率與水面積負荷成(A)反比(B)正比(C)無關(D)平方成正比。 |
A | 24.初級沉澱池主要是用來去除(A)懸浮固體物(B)生化需氧量(C)化學需氧量(D)溶解固體物。 |
D | 25.初級沉澱池的溢流堰必須調整水平,以避免(A)溢流堰堵塞(B)溢流堰腐蝕(C)蚊蠅滋生(D)發生短流現象。 |
C | 26.都市污水初級沉澱池,其懸浮固體物的去除率約為(A)10~20%(B)20~30%(C)50~70%(D)70~80%。 |
C | 27.已知廢水流量 4000m3 /d,沉澱池深 4M 長 20M 寬 5M,則溢流率(m3 /m2 .day)為(A)1,000(B)50(C)40(D)10。 |
B | 28.都市污水的初級沉澱池,其水力停留時間約為(A)一小時(B)三小時(C)八小時(D)十二小時。 |
D | 29.下列何者不是最終沉澱池之溢流堰負荷控制目的(A)在於穩定出水流量(B)穩定出水 BOD(C)防止固體物流失 (D)去除重金屬。 |
B | 30.為確保流入水流均勻,有孔整流板之孔面積合計應約為整流板面積之(A)0~5%(B)10~20%(C)30~40%(D)50% 以上。 |
C | 31.活性污泥法以去除(A)固體物(B)懸浮物(C)溶解性有機物(D)無機物 為主。 |
B | 32.活性污泥之各種處理方法中(A)氧化渠法(B)高率曝氣法(C)延長曝氣法(D)接觸穩定法 可降低停留時間,增加 食微比,使微生物保持在對數增殖期。 |
D | 33.污水生物處理之目的主要為去除(A)pH(B)重金屬(C)固體物(D)溶解性有機物。 |
A | 34.污水活性污泥法(A)一定(B)不一定(C)可有可無(D)絕不 需要迴流污泥。 |
C | 35.活性污泥法處理程序之廢棄污泥排除(A)僅可從曝氣槽排除(B)僅可從沉澱池排除(C)可從曝氣池或沉澱池排 除(D)從放流水排除。 |
D | 36.間歇式曝氣活性污泥法(SBR)之操作,一般以(A)1 或 2 小時(B)2 或 3 小時(C)4 或 5 小時(D)6 或 8 小時 為一個 循環。 |
D | 37.活性污泥法之 MLVSS 與 MLSS 之比約(A)10%(B)30%(C)50%(D)70%。 |
C | 38.標準活性污泥法之食微比為(A)2.5~5.0(B)1.0~2.5(C)0.2~0.4(D)0.05 以下 kgBOD/kgMLSS‧日。 |
D | 39.階梯式活性污泥法,一般都以(A)單段進水(B)兩段進水(C)完全混合進水(D)3~4 段進水。 |
A | 40.氧化渠活性污泥系統中水流流速都在(A)40cm/秒以上(B)40cm/秒以下(C)4.0m/秒以上(D)4.0m/秒以下。 |
B | 41.長時間曝氣活性污泥法之 F/M(KgBOD/kgMLSS.日)比約在(A)0.2~0.4(B)0.03~0.05(C)0.3~0.6(D)0.7~1.0。 |
C | 42.長時間曝氣法的 BOD 去除率約為(A)30~40%(B)50~60%(C)75~90%(D)95%以上。 |
B | 43.活性污泥系統之最終沉澱池水力停留時間應為(A)1hr 以下(B)2~3hr(C)4~5hr(D)6~7hr。 |
B | ![]() ![]() |
A | 45.在下列各種處理方法中何者為完全利用好氧微生物之生物處理?(A)標準活性污泥法(B)滴濾法(C)旋轉生物 圓盤法(D)化學氧化法。 |
B | 46.冬天溫度較低時,活性污泥法操作效果不佳,主要原因為(A)曝氣槽溶氧太低(B)生物反應速率較緩(C)營養分 不足(D)產生絲狀菌。 |
B | 47.已知活性污泥曝氣池容積為 1250M3 ,MLSS 為 3,000mg/L,若廢水流量為 5,000m3 /d,BOD 濃度為 300mg/L, 則 F/M 值(KgBOD/KgMLSS.d)為(A)0.2(B)0.4(C)0.6(D)0.8。 |
D | 48.污水處理生物處理最適當的 BOD:N:P 之比值為(A)100:20:1(B)100:15:1(C)100:10:1(D)100:5:1。 |
D | 49.長時間曝氣型活性污泥法曝氣池處理都市污水之水力停留時間約為(A)六小時(B)十二小時(C)十八小時(D)二 十四小時。 |
B | 50.活性污泥法中迴流污泥之主要目的在於(A)增加SS去除率(B)穩定F/M比(C)增加曝氣時間(D)增加廢水處理量。 |
A | 51.評估活性污泥法處理效率的主要操作數據是(A)BOD(B)SS(C)氨氮(D)磷。 |
C | 52.活性污泥法曝氣槽欲減少因有機物負荷增加、溫度變化或毒性物質流入所引起之不良反應,可藉由(A)良好 之攪拌(B)提高溶氧(C)維持較長之 SRT(D)較短 SRT 改善之。 |
D | 53.活性污泥法處理操作較不重要的是(A)維持污泥懸浮(B)維持一定溶氧(C)迴流一定量污泥(D)預先消毒。 |
A | 54.同一散氣設備之氧溶解效率,若水深愈深,則(A)效率愈高(B)效率愈低(C)效率與水深無關(D)效率不變。 |
A | 55.曝氣池表面曝氣不均勻,池中有死角或不充分之攪拌混合,其中原因可能為(A)散氣器堵塞(B)過度曝氣(C)曝 氣管線洩漏(D)曝氣池超負荷。 |
C | 56.若活性污泥法曝氣池之 MLSS 為 2000mg/L,SV 為 20%,則其 SVI(ml/g)為(A)400(B)200(C)100(D)50。 |
A | 57.活性污泥法之 SVI 應控制在(A)100(B)300(C)500(D)1000 ml/g 左右。 |
B | 58.標準活性污泥法的污泥齡(SRT),一般控制在(A)3 天以下(B)5~10 天(C)20 天(D)30 天以上。 |
B | 59.下列何者曝氣池內 BOD 負荷最低(A)標準活性污泥法(B)長時間曝氣法(C)接觸穩定法(D)階梯曝氣法。 |
B | 60.標準活性污泥法的迴流污泥比約為廢水流量的(A)5~10%(B)15~40%(C)60~80%(D)100%以上。 |
D | 61.操作良好的活性污泥系統,其總 BOD 去除率應可達到(A)60%(B)70%(C)80%(D)90%。 |
A | 62.已知廢水量 4000CMD,曝氣池 1000M 3,MLSS 濃度 2500mg/L,若欲維持污泥齡 10day,則每天需自曝氣池 排除的混合液量為(A)100m3 (B)400m3 (C)1000m3 (D)4000m3 。 |
C | 63.廢水穩定塘主要是靠(A)好氧菌(B)厭氧菌(C)兼性菌(D)微氧菌。 |
A | 64.有柄纖毛蟲是屬於(A)好氧菌(B)厭氧菌(C)兼性菌(D)微氧性 的微生物。 |
A | 65.活性污泥法主要是靠(A)好氧菌(B)厭氧菌(C)兼性菌(D)微氧菌。 |
A | 66.活性污泥系統曝氣池中的溶解氧濃度至少應為(A)2mg/L(B)5mg/L(C)8mg/L(D)10mg/L。 |
A | 67.活性污泥法氮、磷去除程序中,磷的去除(A)先厭氧再好氧(B)先好氧再厭氧(C)厭氧好氧無先後關係(D)先缺氧 再好氧。 |
A | 68.活性污泥法氮、磷去除程序中,氮的去除(A)先好氧再缺氧(B)先缺氧再好氧(C)缺氧好氧無先後關係(D)先厭氧 再好氧。 |
B | 69.活性污泥法磷的去除,其在厭氧段之 C/P 比應在(A)10 以下(B)30 以上(C)100 以上(D)200 以上。 |
B | 70.活性污泥法脫硝反應,其 C/N 比應在(A)10 以上(B)4 左右(C)1 以下(D)0.1 左右。 |
D | 71.好氧處理時曝氣的主要目的為(A)調整 pH 值(B)供應營養分(C)消化污泥(D)提供微生物生長與有機物分解所需 的溶氧。 |
D | 72.中溫細菌最適的生存溫度是(A)0~10℃(B)10~20℃(C)15~25℃(D)25~35℃。 |
D | 73.接觸曝氣法反應池中,接觸體之容積和反應池之容積比約(A)30%(B)40%(C)50%(D)60%。 |
A | 74.接觸曝氣法反應池中呈現灰黑色,乃懸浮固體物(A)偏高(B)偏低(C)無關(D)溶氧偏高。 |
B | 75.接觸曝氣法之污泥(A)一定要迴流(B)不迴流(C)可迴流也可不迴流(D)沒有污泥。 |
B | 76.以礫石為濾料之滴濾池,其深度一般為(A)一公尺(B)二公尺(C)三公尺(D)四公尺。 |
D | 77.以塑膠為濾料之滴濾池,其最深深度為(A)一公尺(B)三公尺(C)五公尺(D)十公尺。 |
C | 78.旋轉生物圓盤法處理都市污水,其反應槽流出水之 SS(mg/L)約在(A)1000~2000(B)2000~3000(C)100 左右(D)3 000 以上。 |
D | 79.下列何者不是一般氧化渠之特性(A)具較大之緩衝容量,受水質水量負荷之影響較小(B)所需處理用地較大(C) 不需初沉池,可減少建造費(D)可同時去氮除磷。 |
B | 80.旋轉生物圓盤法之圓板間隔(A)10 以下(B)10~20(C)30~40(D)10~50 mm 為宜。 |
D | 81.旋轉生物圓盤法操作時生物膜大量剝落,此乃因(A)固體物或 BOD 負荷過高(B)廢水溫度過低(C)營養鹽過高 (D)毒性或不適生物成長物質流入。 |
A | 82.旋轉生物圓盤法一般面積負荷為(A)10(B)30(C)60(D)100 g.BOD/m 2.d。 |
B | 83.旋轉生物圓盤法一般多採(A)單段(B)2~4 段(C)8 段(D)12 段。 |
B | 84.滴濾池是(A)初級處理(B)生物處理(C)三級處理(D)物理處理。 |
C | 85.污泥濃縮池之目的在於減低污泥量,其濃縮效果與(A)固體負荷有關(B)流量負荷有關(C)前兩者皆有關(D)前兩 者皆無關。 |
C | 86.已知污泥的含水率由 98%減為 96%,則污泥容積大約減為原來的(A)四分之一(B)三分之一(C)二分之一(D)不變。 |
A | 87.污泥濃縮後之體積可從含水率估計出,若濃縮前污泥含水率為 98%,濃縮後為 94%,則其體積降為原來的 (A)三分之一(B)二分之一(C)四分之一(D)無關。 |
B | 88.污泥濃縮之目的在於(A)降低揮發性固體物質(B)降低容積(C)提高含水率(D)降低污泥活性。 |
A | 89.影響污泥濃縮操作效果最大的因素為(A)固體物負荷(B)池深(C)溶氧(D)池的形狀。 |
D | 90.影響浮除法處理效果的最大因素為(A)pH 值(B)濃度(C)溫度(D)空氣量與固體量之比值。 |
B | 91.浮除法之空氣固體比為(A)0.01 以下(B)0.02~0.04(C)0.05~0.1(D)0.1~0.15(kg/l),時具最佳去除效果。 |
D | 92.污泥厭氧消化所產生之氣體用途何者為非(A)可做為烘乾污泥的熱源(B)可回收發電(C)可做為維持消化溫度 的熱源(D)直接加壓至罐裝氣瓶。 |
C | 93.污泥厭氧消化槽中的鹼度必須維持在(A)10mg/L 左右(B)100mg/L 左右(C)2000mg/L 左右(D)10000mg/L 左右。 |
D | 94.污泥厭氧消化槽的操作控制,不必量測(A)pH 值(B)鹼度(C)二氧化碳及甲烷量(D)餘氯量。 |
C | 95.污泥厭氧消化槽中最佳的 pH 值是(A)5~9(B)6~7(C)7~8(D)8~9。 |
D | 96.操作良好的污泥厭氧消化槽,其所產生之氣體約含甲烷(A)10%(B)30%(C)50%(D)70%。 |
D | 97.污泥厭氧消化槽所產生的氣體主要是(A)二氧化碳及水(B)二氧化碳及硫化氫(C)甲烷及水(D)二氧化碳及甲烷。 |
A | 98.好氧菌分解有機物可產生(A)二氧化碳及水(B)二氧化碳及硫化氫(C)甲烷及水(D)二氧化碳及甲烷。 |
B | 99.污泥厭氧消化所轉化之污泥(KgSS/去除 KgVSS)為(A)0.5(B)0.05(C)1.0(D)1.0 以上。 |
A | 100.污泥厭氧消化反應,為(A)先酸化再酸性減退再鹼化(B)先鹼化再鹼性減退再酸化(C)直接鹼化(D)僅經酸化程 序。 |
C | 1.廢水的可處理性可應用下列何種試驗先行探討(A)模型廠試驗(B)現場試驗(C)批式試驗(D)連續式試驗。 |
A | 2.可沉降固體物的單位是(A)mg/L(B)ml/g(C)g/kg(D)ml/L。 |
D | 3.重力式沉砂池設計所用的廢水流量應為(A)平均日(B)最大日(C)平均時(D)最大時。 |
B | 4.重力沉砂池之控制水力停留時間在(A)5~10 秒(B)30~60 秒(C)10~20 分鐘(D)1~2 小時。 |
A | 5.曝氣沉砂池所排出之砂礫中含多量糞便固體物時,須調整之事項為(A)增大風量(B)減少風量(C)增加排砂頻率 (D)減少排砂頻率。 |
A | 6.曝氣式沉砂池之沉降物為(A)砂礫(B)有機物(C)泥餅(D)浮渣。 |
A | 7.沉砂池的水力停留時間約為(A)1 分鐘(B)10 分鐘(C)30 分鐘(D)60 分鐘。 |
B | 8.沉砂池洗砂之目的,(A)洗去砂粒(B)洗去有機質(C)洗去漂浮物(D)洗去懸浮固體。 |
B | 9.假設流入初級沉澱池之廢水溶氧為 0.8mg/L,則其流入曝氣池前,DO 應會再(A)增加(B)減少(C)不變(D)加倍。 |
D | 10.原污水經沉澱及過濾後(A)可達放流水標準(B)BOD 多已去除(C)COD 多已去除(D)SS 多已去除。 |
A | 11.沉澱池可以去除的固體物主要為(A)懸浮固體物(B)溶解固體物(C)揮發性固體物(D)總固體物。 |
C | 12.沉澱池雖兼具去除浮油之功能,但若廢水含大量油脂時應(A)加大沉澱池容量(B)提高刮除浮渣頻率(C)另設除 油設施(D)提高排泥頻率。 |
B | 13.沉澱池污泥的排除應是(A)每天一次(B)少量持續(C)每天二次(D)每週一次。 |
A | 14.一般初級沉澱池之水力停留時間應維持在(A)1~3 小時(B)4~5 小時(C)6~8 小時(D)8 小時以上。 |
D | 15.下列何者不是減少初級沉澱池之表面面積負荷項目?(A)二層或三層沉澱池(B)傾斜板(C)傾斜管(D)增加水深。 |
C | 16.初級沉澱池之平均流速以最大日污水量設計時應在(A)10cm/min(B)20cm/min(C)30cm/min(D)40cm/min 左右。 |
A | 17.初級沉澱池廢水之水力停留時間決定於(A)流量負荷(B)BOD 濃度(C)管渠長度(D)廢水中細菌含量。 |
D | 18.初級沉澱污泥與最終沉澱污泥(A)性質相近,宜一起處理(B)性質不一樣,所以必須分開處理(C)性質雖相近, 但仍不宜一起處理(D)性質雖不一樣,但亦可一起處理。 |
B | 19.下列何者與沉澱池的處理效率無關(A)表面溢流率(B)pH(C)沉澱時間(D)溫度。 |
D | 20.下列何者非為沉澱池操作控制指標(A)溢流率(B)堰負荷(C)穩定排泥(D)溶氧控制。 |
B | 21.下列何者(單元)之處理效果會受溶氧影響(A)污泥濃縮池(B)滴濾池(C)污泥脫水(D)重力沉砂池。 |
B | 22.生物處理程序之最大優點為(A)可去除無機物及吸附性有機物(B)可去除溶解性有機物(C)可去除重金屬(D)可 去除毒性物質。 |
C | 23.下列何者可作為生物處理單元操作效率之指標(A)總固體物(B)pH(C)BOD(D)溫度。 |
B | 24.滴濾池處理水迴流之主要目的為(A)植種(B)稀釋原廢水濃度(C)攪拌(D)提供必要營養。 |
C | 25.滴濾池操作上最常見之困擾問題為(A)污泥膨化(B)原生動物多(C)污水蠅多(D)污泥處理不易。 |
B | 26.滴濾池法污水處理可迴流(A)污泥(B)處理水(C)污泥與處理水(D)濃縮池溢流水。 |
D | 27.下列何者不是影響滴濾池生物膜正常發育之項目(A)下水水質濃度(B)散水狀態(C)通氣狀態(D)曝氣時間。 |
D | 28.下列何項不是滴濾池之異常現象(A)濾池阻塞積水(B)散發惡臭(C)發生污水繩(D)出流水清澈。 |
B | 29.一般旋轉生物圓盤法之 BOD 負荷以(A)5g/m2 -day 以下(B)5~15g/m2 -day(C)30~40g/m2 -day(D)40g/m2 -day 以上 為宜。 |
B | 30.旋轉生物圓盤法圓板之浸水率為(A)<40%(B)40~70%(C)70~90%(D)100%。 |
C | 31.旋轉生物圓盤法處理效率與下列何項無關?(A)水量面積負荷(B)有機物濃度面負荷(C)中心軸材質(D)停留時 間。 |
D | 32.下列何項非為旋轉生物圓盤法異常現象(A)流出側生物膜較厚(B)生物膜呈黑色(C)產生多量硫化氫(D)出流水 清澈。 |
A | 33.接觸曝氣法反應槽中水色混濁,應即(A)反沖洗(B)增大送風量(C)減少送風量(D)停止進水。 |
B | 34.旋轉生物圓盤法,散出臭氣並於第一段呈現白色之生物膜時,乃有機負荷(A)過小(B)過大(C)適中(D)無關之現 象。 |
A | 35.長時間曝氣活性污泥法的食微比 kgBOD/kgMLVSS-day 約為(A)0.1(B)0.3(C)0.5(D)0.7。 |
B | 36.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廢棄,主要的目的是在調整曝氣池的(A)水力停留時間(B)污泥停留時間(C)溶氧接觸時間 (D)曝氣時間。 |
C | 37.活性污泥法曝氣槽 MLSS 的控制藉(A)增加送風量(B)減少送風量(C)排泥量(D)進流水量 以調節之。 |
B | 38.活性污泥法曝氣槽 MLSS 濃度過高時,應(A)減少排泥量(B)增加排泥量(C)增加送風量(D)減少送風量 調整之。 |
D | 39.活性污泥的比攝氧率與食微比之間(A)沒有關係(B)成反比(C)成曲線關係(D)成正比。 |
C | 40.下列何者非為活性污泥法的操作參數(A)污泥容積指數(B)污泥停留時間(C)氣固比(D)食微比。 |
C | 41.活性污泥法常被採用的原因在於(A)操作簡易(B)去除率高(C)可控制食微比(D)經濟便宜。 |
A | 42.絲狀菌是屬於(A)好氧異營菌(B)好氧自營菌(C)厭氧異營菌(D)厭氧自營菌。 |
C | 43.下列何者為污泥膨化現象(A)沉澱分離良好(B)活性污泥變黑(C)SVI 值在 300 以上(D)上澄液清澈。 |
B | 44.活性污泥的污泥齡與食微比之間(A)成正比(B)成反比(C)成曲線關係(D)沒有關係。 |
D | 45.下列何者不是正常活性污泥之特色(A)茶褐色(B)土壤臭(C)膠羽緻密(D)SV 值在 300 以上。 |
C | 46.活性污泥變黑的原因為(A)脫氮現象(B)過份曝氣(C)污泥腐敗(D)清潔劑大量流入。 |
A | 47.比攝氧率可以用來測定活性污泥的(A)活性(B)沉降性(C)BOD 去除率(D)揮發性。 |
B | 48.SVI 是用來測定活性污泥的(A)活性(B)沉降性(C)BOD 去除率(D)揮發性。 |
B | 49.下列何者為活性污泥法之修正法(A)氧化塘(B)接觸穩定法(C)活性碳濾床(D)濕式氧化法。 |
B | 50.曝氣池之曝氣量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A)流入水 SS 濃度(B)BOD 負荷(C)溫度(D)微生物種類及毒性物質。 |
A | 51.一般標準活性污泥法之污泥停留時間(SRT)為(A)5~15 天(B)15~30 天(C)30~60 天(D)60 天以上。 |
D | 52.當曝氣池中之溶氧發生突然之降低情形時,可能原因為(A)加氯機故障(B)沉砂池效果不佳(C)大腸菌多(D)大量 之有機物質流入。 |
C | 53.活性污泥之直接馴養,下列何者為錯誤(A)必須有繞流污水貯存空間(B)曝氣槽須充分曝氣(C)最終沉澱池污泥 不可迴流(D)應逐日引進污水不可全量進入曝氣槽。 |
C | 54.下列何者為活性污泥植種馴養法之錯誤做法(A)BOD 負荷應逐步提高(B)MLSS 先提高至 500~1000mg/L,再 提高 BOD 負荷(C)不同性質廢水污泥交互馴養提高存活率(D)迴流污泥量應大於設計量。 |
A | 55.初沉污泥與終沉污泥比較(A)前者濃度較高(B)後者濃度較高(C)兩者相同(D)由流入水之 BOD 量決定濃度。 |
C | 56.活性污泥法進流水之 BOD:N:P:Fe 比值,應控制在(A)200:5:1:0.5(B)150:30:2:1(C)100:5:1:0.5(D)50:30:0.5:1。 |
D | 57.污水處理時,有關微生物之營養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氮由尿素供應(B)磷由磷酸供應(C)生化需氧量:氮:磷 =100:5:1(D)生化需氧量:氮:磷=100:20:1。 |
C | 58.下列何者為正常活性污泥法具備之特徵(A)曝氣池溶氧保持在 1mg/L 以下(B)SVI 介於 300~500(C)MLSS 維持 在 1500~3000mg/L(D)溫度維持在 10℃以下。 |
D | 59.欲知活性污泥法中曝氣池微生物含量,應測定(A)揮發酸濃度(B)可沉降固體物(C)總固體物(D)揮發性懸浮固體 物。 |
D | 60.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其氧利用率最高可達(A)35%(B)55%(C)75%(D)95%。 |
B | 61.SVI 的單位是(A)mg/L(B)ml/g(C)g/m3 (D)ml/L。 |
A | 62.下列何者與活性污泥法的效率無關?(A)表面溢流率(B)食微比(C)溶解氧(D)溫度。 |
D | 63.溫度對活性污泥處理效率之影響,何者為非(A)溫度上升 10℃攝氧率增加 2 倍(B)溫度降低溶氧下降(C)曝氣槽 溫度以 20~30℃最佳(D)溫度下降污泥沉降快。 |
B | 64.pH 對活性污泥之影響,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pH 以 6~8 為宜(B)曝氣槽生化需氧量負荷過大 pH 會偏高(C)微 生物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可緩衝 pH 於中性(D)pH 大於 10 會抑制生物活性。 |
D | 65.活性污泥中的揮發性固體量係代表(A)微生物量(B)無機物量(C)微生物加無機物量(D)有機物量。 |
C | 66.脫硝作用可補充廢水的(A)BOD(B)酸度(C)鹼度(D)氨氮。 |
D | 67.硝化作用會消耗廢水的(A)硝酸鹽(B)磷酸鹽(C)酸度(D)鹼度。 |
B | 68.蓄磷菌須在(A)好氧(B)厭氧(C)缺氧(D)溶氧 的情況下才能釋放磷。 |
B | 69.活性污泥法去氮除磷系統,遇進流水濃度低時,污水可不經(A)沉砂池(B)初沉池(C)曝氣槽(D)終沉池。 |
C | 70.活性污泥法去氮除磷系統,磷之去除乃藉(A)生物吸收(B)生物利用(C)污泥之排除(D)污泥濃縮 去除之。 |
A | 71.若曝氣池中由顯微鏡觀察有輪蟲、鐘形蟲等原生動物,則表示(A)系統處理水良好穩定(B)水質惡化(C)存在有 重金屬(D)曝氣過量。 |
C | 72.下列何者不是污泥上浮之原因(A)脫氮現象(B)污泥膨化(C)流量變化太大(D)過份曝氣。 |
D | 73.下列何者不是改善污泥腐敗之對策(A)調節水量增加曝氣(B)增加污泥迴流及排泥量(C)改善池槽結構(D)增加 消泡水量。 |
A | 74.用粗泡散氣盤作空氣曝氣時,其氧利用率約為(A)8%(B)16%(C)24%(D)32%。 |
B | 75.下列何者為食微比之單位(A)kgMLVSS/kgBOD-day(B)kgBOD/kgMLVSS-day(C)kgMLVSS/kgDO-day(D)kgMLVSS/ kgVSS-day。 |
C | 76.一般好氧處理程序污泥產生率(kgVSS/kgBODr)為(A)0.05~0.1(B)0.2~0.4(C)0.4~0.6(D)0.8~1.0。 |
B | 77.最終沉澱池溢流堰的堰負荷(m3 /m-day)通常約為(A)12(B)120(C)1200(D)12000。 |
C | 78.最終沉澱池污泥沉澱之型態主要為(A)單顆粒沉澱(B)膠凝沉澱(C)層沉澱(D)壓密沉澱。 |
B | 79.最終沉澱池之操作管理以(A)控制池中 DO(B)維持均勻溢流(C)控制 MLSS(D)控制加氯量 為宜。 |
C | 80.長時間曝氣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微生物生長之那一階段(A)對數增殖期(B)靜止期(C)內呼吸期(D)減衰增殖期。 |
B | 81.廢水穩定塘中,何種季節之微生物活性最大(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
A | 82.加氯消毒之效果與水中 pH(A)有關(B)無關(C)視水質而定(D)視溫度而定。 |
D | 83.下列何項不是加氯消毒之效用(A)殺菌(B)抑制臭氣(C)分解硫化氫(D)調整 pH 值。 |
B | 84.氯接觸池的水力停留時間,若以平均日污水量計算,約為(A)3 分鐘(B)30 分鐘(C)60 分鐘(D)90 分鐘。 |
A | 85.加氯氣於污水中可以產生(A)消毒作用(B)還原作用(C)中和作用(D)混凝作用。 |
B | 86.污水處理後放流前加氯氣(A)有益無害(B)有益也有害(C)有害無益(D)無益也無害。 |
B | 87.氯氣少量洩漏時應(A)趕緊逃開(B)帶防毒面具儘速處理(C)打開窗戶(D)打開滅火器。 |
C | 88.下列何者最不正確(A)化學混凝可去除水中之懸浮固體物(B)化學沉降可去除水中之金屬(C)化學氧化可去除 粗大固體物(D)活性污泥法可去除重金屬。 |
A | 89.快混池之水力停留時間以(A)1~3min(B)10~30min(C)30~60min(D)60~90min 為宜。 |
D | 90.混凝效果與下列何者無關(A)攪拌力量大小(B)pH 值(C)混凝劑種類(D)溫度。 |
A | 91.化學混凝的主要目的在去除(A)懸浮固體(B)可沉降固體(C)溶解性固體(D)形成 BOD 之物質。 |
B | 92.污泥重力濃縮池通常可將生物廢棄污泥濃縮至含固體物約(A)1%(B)5%(C)8%(D)10%。 |
C | 93.浮除濃縮池通常可將生物廢棄污泥濃縮至含固體物約(A)1%(B)4%(C)8%(D)12%。 |
D | 94.下列何者非為污泥重力濃縮池之控制條件(A)固體物負荷(B)流量負荷(C)停留時間(D)溫度。 |
B | 95.影響污泥重力濃縮池效率的最重要參數為(A)表面溢流率(B)固體物負荷(C)BOD 負荷(D)水力停留時間。 |
C | 96.重力濃縮槽之操作系統,其污泥之排除(A)大量少次(B)每日一次(C)少量持續(D)連續大量。 |
C | 97.下列何者為厭氧廢水處理常用之操作指標(A)BOD 去除率(B)反應槽之 MLSS(C)pH、揮發酸、溫度(D)SS 濃度。 |
A | 98.正常厭氧污泥消化槽中,氣體成分何者所佔比例最高(A)CH4 (B)CO2 (C)N2 (D)O2 。 |
D | 99.下列何者不是污泥厭氧性消化可達之目的(A)污泥減量(B)污泥臭味減少(C)病原菌死滅(D)產生乙烷。 |
C | 100.污泥厭氧性消化產生甲烷能源係在(A)酸性發酵期(B)酸性減退期(C)鹼性發酵期(D)鹼性減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