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1、提出寶寶箱的學者是哪一位: (A) B. F. Skinner (B) Fritz Red (C) William Glasser (D) Thomas Gordon。 |
C | 2、B. F. Skinner的行為改變術模式之主要概念,下列何者為非? (A)正增強(B)操作制約(C)現狀評估(D)負增強。 |
A | 3、Fritz Red 和 William Wattenberg提出下列理論模式? (A)團體動力學和教室的紀律(B)行為改變術(C)選擇理論(D)教師效能訓練。 |
B | 4、B. F. Skinner提出下列理論模式? (A)團體動力學和教室的紀律(B)行為改變術(C)選擇理論(D)教師效能訓練。 |
D | 5、Fritz Red 和 William Wattenberg的團體動力學和教室的紀律模式,下列何者為非?(A)現狀評估(B)教室內群體生活(C)自我控制的支持(D)教師效能訓練。 |
A | 6、William Glasser的選擇理論模式中,包含下列何者? (A)優質學校(B)情境的援助(C)快樂—痛苦原則(D)現狀評估。 |
B | 7、Thomas Gordon的紀律即自我控制理論模式之主要概念,下列何者為非? (A)自我紀律(B)情境的援助(C)積極的傾聽(D)問題的歸屬。 |
B | 8、Thomas Gordon的教師效能訓練理論模式中,不包含下列何者? (A)我—訊息(B)情境的援助(C)積極的傾聽(D)問題的歸屬。 |
A | 9、Skinner在下列哪一本著作中,指出一個理想計畫的社會,應以學習原則為基礎? (A)桃源二村 (B)超越自由與尊嚴 (C)內部控制 (D)教學的心理衛生。 |
C | 10、在Skinner用食物獎勵適當的行為實驗中得出下列幾點結論,下列何者為非?(A)適當的增強物會增強適當行為(B)在期望行為剛發生之後,即立刻提供增強的刺激物,能夠塑造那個剛發生過的行為(C)內部控制(D)可以使用偶爾的或是或者間歇的增強,來維持所希望的行為。 |
B | 11、Redl 和Wattenberg指出了教育工作者能夠在教室中用來管理行為的一些策略,下列何者為非?(A)支持自我控制的策略(B)內部控制(C)情境協助(D)評估現狀。 |
C | 11.Glasser早年研究青少年犯罪,以何人的理論為基礎? (A)柏拉圖(B)榮格(C)佛洛伊德(D)尼采。 |
C | 12.下列何者不是Glasser的理論? (A)控制理論(B)選擇理論(C)行為改變(D)現實療法。 |
B | 13.下列何者是選擇理論的信念? (A)只有社會能夠控制己身的行為(B)只有自己能夠控制己身的行為 (C)只有學校能夠控制己身的行為(D)只有父母能夠控制己身的行為。 |
D | 4.對Glasser而言,學生不是由哪個基本心理驅使? (A)自由(B)歸屬(C)樂趣(D)工作。 |
A | 5. Glasser的優質學校,指的是: (A)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B)提高學校的升學人數 (C)訓練學生的基本紀律(D)傳遞學校的優良傳統。 |
B | 6.根據Glasser的觀點,教師必須以什麼方式來教導學生? (A)鼓勵學生的適當行為(B)增加學生的生活品質 (C)懲罰學生的不當行為(D)支持學生的自我控制。 |
C | 7.下列哪一個行為是根據Glasser的觀點? (A)獎勵學生(B)處罰學生(C)了解學生(D)訂定班規。 |
B | 8.下列何者不包含在Glasser的論述中? (A)優質學校(B)自我紀律(C)心理需求(D)優質教師。 |
A | 9. 下列何者不是對Glasser理論的批評? (A)失去內在動機(B)大規模實施困難(C)文化組成差異(D)性別角色差異。 |
D | 20.Gordon強調何者即自我控制? (A)傳統(B)習慣(C)風俗(D)紀律。 |
C | 21. Gordon相信有效能的教師需要的技能,不包括何者? (A)界定問題(B)了解學生需求(C)獎勵學生(D)改進學生行為 |
C | 22. Gordon相信學生犯錯是誰的問題? (A)父母(B)學校(C)學生(D)老師。 |
D | 23. Gordon認為對教師而言,糾正錯誤最好的方法是? (A)操作制約(B)團體動力學(C)選擇理論(D)擬情作用。 |
A | 24. Gordon解決問題有幾個步驟? (A)六(B)五(C)四(D)三個。 |
B | 25.下列何者不是Gordon解決問題的步驟? (A)界定問題(B)找出答案(C)評估辦法(D)確定如何執行。 |
B | 26.下列何者是Gordon所指的紀律形式? (A)懲罰的(B)養成的(C)獎勵的(D)強制的 紀律。 |
C | 27.下列哪一個選項符合「我—訊息」的概念? (A)不要講話(B)你們給我安靜(C)我覺得被干擾(D)我叫你安靜。 |
D | 28.下列何者不是Gordon理論的缺點? (A)教師習慣「你—訊息」,需要時間改變。 (B)教師習慣獎勵和懲罰,需要時間改變。 (C)發生嚴重行為問題時,解決不夠迅速。 (D)如果大規模實行時,會遇到困難。 |
A | 29.下列人物和理論的配對,何者正確? (A)Gordon—自我控制 (B)Glasser—操作制約 (C)F.Redl—選擇理論 (D) Skinner—團體動力論。 |
A | 【已刪除】以下哪位學者在「班級經營」一書中指出班級經營基礎,首要掌握班級的實務狀況? (A)李園會 (B)吳青山 (C)朱文雄 (D)陳木金 |
B | 以下哪個班經理論是探討教師如何使用增強原則和程序,來教導與經營他們的學生在教室裡的學習活動? (A)assertive discipline (B)behavior modification (C)logical conseduences (D)transactional analysis |
B | 面對學生爭吵事件,何者最可能為果斷型教師所該說的話? (A)你們簡直令人討厭 (B)不許吵架,坐下 (C)拜託!不要打了 (D)停止吵架,否則要你們好看 |
B | 以下哪位學者在"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方面,指出在班經時教師應該了解教室常規不是處罰,而是教導學生自我約束邏輯順序? (A)ginott (B)dreikurs (C)jones (D)kounin |
B | 根據德瑞克斯的目標導向模式,無論學生展現何種目標導向,在避免增強錯誤目標後,老師都須想辦法 (A)獎勵學生 (B)認可學生 (C)處罰學生 (D)讚美學生 |
D | 德瑞克斯認為學生不當行為之目的可歸納為哪幾方面? (A)獲得注意 爭取權利 (B)爭取權利 尋求報復 (C)獲得注意 爭取權利 希望肯定 尋求報復 (D)獲得注意 爭取權利 尋求報復 表現無能 |
D | 訂定班級"常規"教育兒童,是屬於何種教育方式? (A)言教 (B)境教 (C)書教 (D)法教 |
C | 開班會、訂班規、整潔活動等事項,性質屬於班經哪一項? (A)教學活動 (B)親師合作 (C)學生自治 (D)教室布置 |
B | 班經時,關於班級常規教導,何種方法較不恰當? (A)及早教導 (B)個別教導 (C)全班參與 (D)先簡後繁 |
B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此為何者最高指導原則? (A)輔導 (B)訓導 (C)群育 (D)教學 |
A | 獎勵學生方式,何者為佳? (A)社會型 (B)物質型 (C)符號型 (D)活動型 |
B | 學生一再發生不當行為干擾班級學習,可用何種方法校正? (A)交付處理 (B)隔離法 (C)警告法 (D)不予理會 |
A | 依據布魯納(J. S. Bruner)所提倡的螺旋氏課程,下列何者為課程組織原則的綜合? (A)順序性、繼續性(B)統整性、銜接性(C)銜接性、繼續性(D)統整性、順序性 |
C | 「教師若能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表示該教師具備了 哪一種知識?(A)陳述性知識 (B)程序性知識 (C)策略性知識 (D)情節性知識 |
D | 艾斯納(E. W.Eisner)曾在1969年針對行為目標的缺點,提出表意目標(expressive objective)的概念。請問下列哪一個敘述屬於表意目標? (A)能應用組織結構的知識閱讀 (B)能辨認平面圖形上的線對稱關係 (C)能舉例說明影響自我角色扮演的五個因素 (D)檢視與評估「老人與海」一書的重要性 |
D | 有關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布魯姆(B. Bloom)設定之精熟標準是達到60%的學習 (B)奠基於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C)主要應用於特殊班級之個別化教學 (D)學習成就落差主要因為所需之學習時間不足 |
C | 下列何者所做的行為已達到自動化? (A)郭靖正在苦練丐幫幫主昨晚剛剛教的降龍十八掌 (B)小龍女在古墓中教導還未學武功的楊過,開始背誦玉女心經 (C)黃蓉學得浪裡白條的一流泳技後,在黃河中優游自如地游泳 (D)黃藥師的夫人第一次看到九陰真經後,靠著過目不忘的能力,立刻回房專心覆誦出來 |
A | 莊老師的桌上貼了一句銘言來鼓勵自己:「我相信教育的力量足以改善社會對學生的不利影響。」這句話與下列哪一個學術觀點是相同的? (A)教師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 (B)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C)正增強原則(positive reinforcement) (D)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
C | 治國是國中導師,家長希望他能多給學生考試,以提升學業成績,而他的學生卻希望不要時常考試,請問治國這種感受期待與要求不一致的現象,較符合下列哪一個概念? (A)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 (B)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 (C)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D)角色擴散(role diffusion) |
C | 「給我一個孩子,我可以訓練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此話比較接近何種學派之理念? (A)認知學派 (B)人本學派 (C)行為學派 (D)功能學派 |
A | 下列哪一個班級經營模式建議教師使用增強原則和程序,以教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A)行為塑造型 (B)溝通互動型 (C)果斷紀律型 (D)合理邏輯型 |
B | 教師平時注意謹慎處理教室中的學生衝突事件,做好親師溝通和同儕輔導,這是運用哪種行政理論?(A)社會系統理論 (B)混沌理論 (C)後現代主義 (D)科層體制理論 |
A | 桑代克的學習三律(練習、效果、準備)是學習理論中的: (A)聯結論 (B)交替反應說 (C)工具制約反應說 (D)認知論 |
D | 下列何者較符合教學情境佈置的原則? (A)以教師想法為據,指導學生完成 (B)以增進認知領域學習成效為考量 (C)教室佈置不必經常更換以免無謂浪費 (D)教室佈置應符合班級的特色 |
A | 下列哪一項想法誤解了「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意義? (A)學生在學習新事物之初,教師應側重行為的示範,讓學生模仿 (B)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予適當的協助 (C)當學生逐漸精熟之後,教師應減少支持 (D)認知學徒制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獨自完成學習 |
C | 原生性因素(etiological factor)是導致班級學生行為問題的原因之一。下列何項屬於原生性因素?(A)家庭結構改變 (B)生育率下降 (C)染色體異常 (D)職業婦女增加 |
D |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說這句名言的教育學者是誰?(A)杜威(J. Dewey) (B)蒙特梭利(M. Montessori) (C)赫爾巴特(F. Herbart) (D)福祿貝爾(F. Frobrel) |
A | 有學者將團體發展分為五個階段,依次是形成期、風暴期、規範期、運轉期、結束期。我們一般常用的「大風吹」活動應該最適合在下列哪一個階段實施? (A)形成期 (B)風暴期 (C)規範期 (D)運轉期 |
A | 容易出現高原現象的學習活動是:(A)知動學習 (B)知覺學習 (C)觀念學習 (D)思想學習 |
D | 為使學生有效的學習遷移,教學時需運用哪一原則?(A)自動 (B)熟練 (C)準備 (D)類化 |
A | 教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或教學時,因有其他教師或觀眾在場,師生的表現易受影響。此種現象一般稱為何種效應?(A)霍桑效應 (B)月暈效應 (C)同理心效應 (D)漣漪效應 |
D | 請問下列何者是高登(T. Gordon)的教師效能訓練中所建議使用的技巧?(甲)積極聆聽(乙)我—訊息(丙)暫停(丁)破唱片法 (A)甲丁 (B)乙丙 (C)丙丁 (D)甲乙 |
B | 許老師想要改善課堂教學,增進學生的長期記憶。你不會建議他使用哪一種策略? (A)精緻化(elaboration) (B)複誦化(rehearsal)(C)脈絡化(context) (D)組織化(organization) |
D | 張老師說:「為人師表者不但自己的言行要成為學生的楷模,而且應常常在教學中舉出優良的學生行為,作為其他學生的典範。」請問張老師之觀點最符合哪一位學者之理論? (A) 布魯納(J. S. Bruner) (B)皮亞傑(J. Piaget) (C)蓋聶 (R. M. Gagne) (D) 班都拉(A. Bandura) |
B | 德瑞克斯(R. Dreikurs)認為:稱讚與鼓勵不同,因為稱讚乃是在學生將工作做得很好時才給予的。下列哪一句話最符合德瑞克斯所謂的「稱讚」? (A)我可以感受到你很認真 (B)你剛剛彈的那首曲子真的很動聽 (C)一起參加週會的感覺很好 (D)我發覺你真的很喜歡彈吉他 |
D | 在上課時林老師鼓勵同學說出自己所經驗過的或擁有的價值與情感,並且公開表露 個人價值觀,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如何了解、思考、評價和感覺。請問這是屬於價值澄清教學法中的哪一個時期? (A)了解期 (B)關聯期 (C)評價期 (D)反省期 |
B | 教師告訴學生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目的是希望學生作哪一種歸因? (A)內在穩定歸因 (B)內在不穩定歸因 (C)外在穩定歸因 (D)外在不穩定歸因 |
B | 方老師與班上同學訂定學習契約書,允許學生自己設定學習目標與訂定學習計畫。請問此一作法主要應用了哪一學派的學習理論? (A)行為學派 (B)人本學派 (C)認知學派 (D)心理分析學派 . |
B | 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所依據的是哪一個學派的學習理論? (A)認知學派 (B)行為學派 (C)人本學派 (D)社會互動學派 |
C | 下列何者不屬凱勒(J. Keller)ARCS動機模式中影響學習動機的要素? (A)關聯(relevance) (B)滿足(satisfaction) (C)創造(creativity) (D)注意(attention) |
B | 老師讓學生先進行全班閱讀→專家小組討論→回原小組報告→測驗→小組表揚。這是哪一種合作學習的實施步驟?(A)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B)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II) (C)小組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 (D)學習圈(circles of learning) |
C | 技安上課的時候,一直拉扯一旁的大雄,於是老師就請技安到教室後面的角落站幾分鐘,老師採用的是行為改變技術的何種原則? (A)增強(reinforcement) (B)消弱(extinction) (C)暫停(time out) (D)塑造(shaping) |
A | 當學生表現良好行為時,教師加以讚美、微笑、回應和期許,這是屬於下列哪種獎賞方式?(A)社會性的獎賞(B)活動性的獎賞(C)代幣性的獎賞(D)物質性的獎賞 |
B | 老師認為如依據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教學,則再難的概念他都有辦法把學生敎會。這是呼應下列哪一位學者的主張?(A)皮亞傑(J. Piaget) (B)布魯納(J. Bruner) (C)維高斯基(L. Vygotsky) (D)史金納(B. Skinner) |
D | 奧蘇貝爾(D. Ausubel)認為,教師若能把學生在某一領域學習所獲得的知識,用來促進其在另一領域的學習,會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奧蘇貝爾稱這種現象為何? (A)階層遷移(hierarchical transfer) (B)訓練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 (C)垂直遷移(vertical transfer) (D)水平遷移(lateral transfer) |
C | 交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帕林卡沙(A. Palincasar)和布朗(A. Brown)提出,其目的在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下列何者不屬於這種教學方法所教的閱讀理解策略? (A)摘要(summarizing) (B)澄清(clarifying) (C)瀏覽(reviewing) (D)提問(questioning) |
B | 精緻化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y)比較適用於下列哪一種作業的學習? (A)自由回憶 (B)聯對學習 (C)序列回憶 (D)自由聯想 |
A | 教學前要引起動機是根據學習三定律中的:(A)準備律(B)練習律(C)效果律(D)動機律。 |
B | 小華在閱讀教科書時,能夠了解那些段落是自己較不容易學習的部份,進而用較多的時間去反覆閱讀。上述行為說明小華具備下列何種能力? (A)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 (B)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C)自動化處理(automatic processing) (D)控制化處理(controlled processing) |
B | 小明多次偷同學東西,吳老師勸導無效後,決定公佈小明的不良行為。吳老師採取的是下列哪一種懲罰策略? (A)報應性的懲罰 (B)懲戒性的懲罰 (C)感化性的懲罰 (D)恕道性的懲罰 |
B | 學生認為老師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之一而向他學習,或接受他的指導。這屬於師生人際關係中哪一項的影響力?(A)專家 (B)參照 (C)法理 (D)強制 |
C | 學生日漸表現合於教師期望的行為,請問這是屬於何種效應? (A)蝴蝶效應 (B)月暈效應 (C)比馬龍效應 (D)磁石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