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1 當一規則性的散光,其最小模糊圈(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落在下列那個位置時,未矯正的視力最佳? (A)視網膜前方 (B)視網膜後方 (C)恰位在視網膜上 (D)位在水晶體上 |
C | 2 關於近反射(near reflex),下列何者錯誤? (A)兩眼同時產生瞳孔變小(縮瞳) (B)晶狀體變圓、變厚(C)懸韌帶收縮 (D)兩眼向內聚合(convergence) |
C | 3 理論上,將-8.0 D 的鏡片,置於-3.0 D 的近視眼睛前多遠處,可將其完全矯正? (A)10.5 cm (B)15.5 cm (C)20.5 cm (D)25.5 cm |
B | 4 遠點位在眼後 50 公分的眼睛之屈光異常度數為: (A)-2.00 D (B)+2.00 D (C)-0.50 D (D)+0.50 D |
B | 5 已知角膜的前表面曲率半徑為 7.7 mm,後表面曲率半徑為 6.8 mm,角膜厚度為 0.5 mm,如果浸在水中, 此角膜在水中的屈光力為:(角膜的折射率為 1.376,水的折射率為 1.333)(A)-6.73 D (B)-0.29 D (C)+7.47 D (D)+14.3 D |
D | 6 用插片式驗光方法,視網膜鏡檢影在矯正工作距離後,在 30 軸度得到的屈光度是-11.00 DS,而在 120 軸度得到的屈光度是-3.00 DS。寫成正式的處方為:(A)-11.00DS/-8.00DC×030 (B)+11.00DS/-8.00DC×030(C)-3.00DS/+8.00DC×120 (D)-3.00DS/-8.00DC×120 |
B | 7 有關正鏡片與負鏡片厚度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正鏡片有會變動的中心厚度 (B)正鏡片的屈光度越高,中心厚度越薄(C)負鏡片的鏡片直徑越大,邊緣厚度會越厚 (D)負鏡片的折射率越高,邊緣厚度會越薄 |
B | 8 假設鏡片在空氣中,某物體位在鏡片左側第一焦點(primary focal point)前 8 公分,其成像的位置在於鏡 片右側第二焦點(secondary focal point)後 50 公分,其鏡片的屈光度為:(A)+1 D (B)+5 D (C)+10 D (D)+20 D |
C | 9 患者的最佳矯正度數為-8.0 DS,如其選配傾斜角為 15 度的眼鏡,造成之有效屈光度為何? (A)-8.00DS/-0.59DC×180 (B)-8.00DS/-0.59DC×090(C)-8.17DS/-0.59DC×180 (D)-8.17DS/-0.59DC×090 |
C | 10 有一新月形薄透鏡,前、後表面曲率半徑分別為 10 cm 及 25 cm,折射率為 1.5,求該凸透鏡的屈光度? (A)14 D (B)6 D (C)3 D (D)1 D |
B | 11 使用模型眼(schematic eye)以及節點(nodal point)觀念,假設節點至視網膜的距離為 17 mm,則在 6 公尺處,高度為 18 mm 的 6/12 的視標在視網膜的成像高度為何?(A) 0.01 mm (B) 0.05 mm (C) 0.1 mm (D) 1 mm |
C | 12 眼鏡度數為-10.00DS/-2.00DC×180,假設其頂點距離為 12 mm,配戴等效度隱形眼鏡的處方,為下列何 者?(A)-8.50DS/-1.75DC×180 (B)-9.50DS/-1.00DC×180(C)-9.00DS/-1.50DC×180 (D)-8.75DS/-1.25DC×180 |
B | 13 關於鏡片色散(dispersion)的敘述何者錯誤? (A)高折射率材質的鏡片比較容易產生色散(B)低折射率材質的鏡片阿貝數(Abbe number)較低(C)將兩個色散率不同的鏡片結合,可以減少色像差(chromatic aberration)(D)消色像差雙片組的兩透鏡中一具正屈光力,另一則具負屈光力 |
C | 14 驗光度數如下:OD:-2.50 DS,OS:-5.00 DS;角膜 K 值:OD:H:43.00 D@3°/V:44.50 D@90°;OS:H: 42.75 D@175°/V:44.25 D@90°,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此為屈光性近視 (B)眼睛裸視成像右眼較大(C)根據納普定律(Knapp’s law)宜用一般眼鏡矯正 (D)眼睛裸視成像一樣大 |
C | 15 一光學系統在空氣中含兩薄鏡片,第一個鏡片+6.00 D,第二個鏡片+15.00 D,兩鏡片間隔距離為 35 公分, 一物體在距離第一個鏡片左側 50 公分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最後成像在第二個鏡片右側 20 公分處 (B)中間成像在第二個鏡片左側 10 公分處(C)最後成像為原物體 1/2 大小 (D)最後成像為正立實像 |
B | 16 假設一隱形眼鏡度數為+4.00 DS,如改為頂點距離為 12.00 mm 的眼鏡鏡片,則需要多少屈光度之眼鏡鏡 片才可以矯正?(A)+2.70 DS (B)+3.82 DS (C)+4.20 DS (D)+7.69 DS |
B | 17 厚透鏡之焦點決定於: (A)前弧屈光度、後弧屈光度、透鏡厚度及物距 (B)前弧屈光度、後弧屈光度、透鏡厚度及其折射率(C)物體光線之強度、入射角、反射角及物距 (D)物體光線之強度、入射角、反射角及透鏡厚度 |
B | 18 一個鏡片(n=1.6)的後頂點屈光力為+10.0 D,前表面屈光力為+5.0 D,如透鏡的中心厚度為 5 mm 且頂 點距離為 15 mm,則此透鏡的總放大率為何?(A)1.1 倍 (B)1.2 倍 (C)1.3 倍 (D)1.4 倍 |
C | 19 下列那個眼鏡處方的等效球鏡度(spherical equivalent)「絕對值」最大? (A)-1.00DS/+3.00DC×180 (B)+1.00DS/+3.00DC×120(C)-4.00DS/+2.00DC×180 (D)-2.00DS/+4.00DC×090 |
A | 20 一片薄的冕牌玻璃鏡片,折射率為 1.52,前表面曲率半徑為+8.00 公分,後表面曲率半徑為-10.00 公分, 其屈光度為何?(A)+11.7 D (B)+1.3 D (C)-11.7 D (D)-1.3 D |
C | 21 一個光點位在+4.00DS/+2.00DC×090 鏡片前 50 公分處,它的最小模糊圈之位置在鏡片後幾公分? (A) 16.67 公分 (B) 25.00 公分 (C) 33.33 公分 (D) 50.00 公分 |
B | 22 電腦驗光得 OD 的處方是+1.50DS/-2.50DC×015,在十字坐標表示應為何? (A)+1.50 DS 在 15 軸度上,+1.00 DS 在 105 軸度上 (B)+1.50 DS 在 15 軸度上,-1.00 DS 在 105 軸度上(C)-2.50 DS 在 15 軸度上,+1.50 DS 在 105 軸度上 (D)-2.50 DS 在 15 軸度上,-1.50 DS 在 105 軸度上 |
A | 23 -2.00DC×090 和+4.00DC×180 兩柱狀鏡相疊加的光學十字,下列何者正確? 【題組】23 (A)-2.00DS/+6.00DC×180 (B)+4.00DS/-6.00DC×180(C)-2.00DS/+4.00DC×180 (D)+2.00DS/-4.00DC×090 |
B | 【題組】24 承上題,其為何種型態散光? (A)單純性散光(simple astigmatism) (B)混和性散光(mixed astigmatism)(C)複合性散光(compound astigmatism) (D)順散光(with-the-rule astigmatism) |
B | 25 下列以光學十字法表示之兩個透鏡,緊密接合後屈光度等同於下列何者? |
A | 26 一個光點位在+6.00DS/+2.00DC×180 鏡片前 25 公分處,它的史特爾姆間隔(interval of Sturm)之直線長 度為:(A) 25.00 公分 (B) 75.00 公分 (C) 100.00 公分 (D) 125.00 公分 |
B | 27 稜鏡應用在驗度儀(lensometer)來測試鏡片的屈光強度,光線經過這稜鏡折射影像會是: (A)直接向頂點 (B)直接向基底 (C)先向基底再向頂點 (D)先向頂點再向基底 |
D | 28 關於菲涅耳稜鏡(Fresnel prisms),下列何者錯誤? (A)不管需要改正的稜鏡屈光度為多少,其厚度都約為 1.0 mm(B)可以減輕第四對和第六對腦神經麻痺所造成的複視感覺(C)可以幫助視野偏盲的病人,減輕其症狀(D)唯一的缺點就是會增加光學像差 |
B | 29 一患者右眼如需要處方為+5.00 DS 及 2△稜鏡基底朝內,可以將鏡片中心位置如何調整來達到效果? (A)向外偏心 4 mm (B)向內偏心 4 mm (C)向外偏心 0.4 mm (D)向內偏心 0.4 mm |
B | 30 一位患者眼鏡處方右眼遠視+4.00 DS,左眼遠視+1.00 DS。當其看近物時,雙眼視線均向下偏移 8 mm, 同時向鼻側偏移 2 mm,其最後的稜鏡效應,下列何者正確?(A) 4.0△基底朝上;1.0△基底朝外 (B) 2.4△基底朝上;1.0△基底朝外(C) 2.4△基底朝上;0.6△基底朝內 (D) 4.0△基底朝上;0.6△基底朝內 |
C | 31 陳小姐右眼戴上一個+2.00DS/-4.00DC×090 鏡片,其中心點相對於瞳孔,有 6.00 mm 顳側位移及 2.00 mm 上側位移,她感受到的稜鏡度是多少?(A) 1.2△基底朝外及 0.4△基底朝上 (B) 1.2△基底朝內及 0.4△基底朝下(C) 1.2△基底朝內及 0.4△基底朝上 (D) 1.2△基底朝外及 0.4△基底朝下 |
A | 32 角膜曲率計主要是利用角膜前表面的反射性質來測量,如果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 7.7 mm,估算其前 表面反射屈光度(reflecting power)為:(A)-260 D (B)-130 D (C)-60 D (D)-45 D |
C | 33 關於屈光不正的成像,下列何者錯誤? (A)裸眼軸性近視的成像,會比正視眼來得大(B)裸眼軸性遠視的成像,會比正視眼來得小(C)裸眼屈光性遠視的成像,會比正視眼來得大(D)當所戴矯正眼鏡屈光力相同,戴用位置相同,軸性近視的成像比屈光性近視來得大 |
C | 34 有關 Kappa 角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為光學軸與瞳孔軸的夾角 (B)為光學軸與視軸的夾角(C)為瞳孔軸與視軸的夾角 (D) Kappa 角必為正值 |
D | 35 當光線射入眼球成像在視網膜的過程中,必須經過角膜前、後表面,再經過晶體前、後表面到視網膜, 在這 4 個前後表面有 4 個 Purkinje 的影像,下列選項只有一個 Purkinje 的影像是倒立,請問是那一個?(A)第一個 Purkinje 的影像 (B)第二個 Purkinje 的影像 (C)第三個 Purkinje 的影像 (D)第四個 Purkinje 的影像 |
B | 36 簡易模型眼,如以全眼等效屈光力+60.00 D,折射率 n = 1.333,計算正視眼(emmetropia)與近視-2.50 D 兩者的眼軸長度,其差異為何?(A)約 0.5 mm (B)約 1.0 mm (C)約 1.5 mm (D)約 2.0 mm |
D | 37 關於調節力與景深(depth of field),下列何者錯誤? (A)單純因為調節而改變眼睛的屈折力,稱為真正調節幅度(true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B)真正調節幅度加上景深,稱為明顯調節幅度(apparent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C)能同時分辨無限遠物體到眼睛的最近焦距,稱為超焦距離(hyperfocal distance)(D)如果景深與焦深(depth of focus)的屈光度相同,它們的線性距離相同 |
D | 38 配戴+6.00 DS 的遠視眼鏡,其頂點距離為 20 mm,若要看清楚離眼球 25 cm 的物體,需要多少調節? (A)+4.00 D (B)+4.37 D (C)+4.74 D (D)+5.11 D |
D | 39 依據 Hofstetter 調節幅度的方程式,正視眼的調節幅度為(18.5 D – 1/3 年齡)。下列何者的調節力最弱? (A)有近視者 (B)有老花眼者 (C)有正視者 (D)有遠視者 |
C | 40 下列關於調節的敘述何者正確? (A)眼睛所能產生的最小調節力稱為調節幅度(B)調節幅度隨年紀增加而增加(C)眼睛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可以看到的最遠點稱為遠點,在最大調節時可以看清的最近點稱為近點。遠點與近點的間距為調節範圍(D)眼睛在最大調節狀態下可以看到的最遠點稱為遠點,在調節放鬆時可以看清的最近點稱為近點。遠點與近點的間距為調節範圍 |
A | 41 一位患者的遠點是在 5 公尺,近點是在 25 公分,則他的調節幅度爲多少? (A)3.80 D (B)4.00 D (C)4.80 D (D)5.80 D |
A | 42 一位尚餘+1.0 D 調節幅度的顧客,戴一 ADD+2.0 D 的雙焦眼鏡,其看近的調適距離,下列何者正確? (A) 50~33 公分 (B) 33~25 公分 (C) 100~50 公分 (D) 100~20 公分 |
B | 43 關於 Galilean 望遠鏡及 Keplerian 望遠鏡,下列何者正確? (A)前者物鏡為正透鏡,後者物鏡為負透鏡(B)前者目鏡為負透鏡,後者目鏡為正透鏡(C)前者為倒像,後者為正像(D)前者視場(field of view)較大,後者視場較小 |
C | 44 何先生是一位-5.0 D 近視的病人,當他被隱形眼鏡完全矯正的時候,有一個 200 公分的超焦距離,他的調 節近點(near point of accommodation)為 10 公分,則他的真正調節幅度為:(A) 1.0 D (B) 9.0 D (C) 9.5 D (D) 10.0 D |
D | 45 陳先生左眼有遠視+5.00 D,在看一個位於角膜前 10 公分的物體,若戴上+3.00 DS 的隱形眼鏡,他需要多 少的調節力,才能將物體的影像投射到視網膜上面?(A)+1.00 D (B)+2.00 D (C)+10.00 D (D)+12.00 D |
D | 46 眼位偏移 45 度角約相當於多少稜鏡度? (A)22.5△ (B)45△ (C)90△ (D)100△ |
B | 47 一位患者配戴+13.00DS/-3.00DC×180 眼鏡,如將其眼鏡調整,拉近眼睛 5 mm,則其度數如何變化? (A)+12.50DS/-2.75DC×180 (B)+14.00DS/-3.50DC×180(C)+13.00DS/-1.50DC×180 (D)+12.00DS/-3.50DC×180 |
D | 48 在沒有矯正的情況下,王先生是一位有-1.0 D 近視及老花的病人。如果他看報紙的近點為 20 公分,他的 景深有 1.0 D,他能看得清楚最遠的距離是多少?(A) 20 公分 (B) 66.67 公分 (C) 100 公分 (D) 200 公分 |
A | 49 在設計眼鏡的鏡片中,下列何者像差最不重要? (A)慧差(coma) (B)場曲(curvature of field)(C)畸變(distortion) (D)斜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 |
C | 50 周女士是一位可以被+2.00 D 遠視眼鏡完全矯正的病人,有 1 D 的總景深(total depth of field)。當她戴 上眼鏡後,看近的明視範圍(range of clear vision)從 100 公分到 25 公分,則戴眼鏡看遠部分的明視範圍為:(A)從 100 公分到 25 公分 (B)從 50 公分到 40 公分(C)從無限遠(∞)到 40 公分 (D)從無限遠(∞)到 50 公分 |
C | 1 一物體 2 cm 高,位於薄透鏡左側 12 cm,成像在透鏡左側 4 cm 處,像高為: (A)0.27 cm (B)0.47 cm (C)0.67 cm (D)0.87 cm |
A | 2 關於薄的負球面透鏡的影像,下列何者正確? (A)其影像位置與物體同側 (B)為實像 (C)為倒立像 (D)影像大小比原物體大 |
C | 3 李先生可以被-4.00 DS 的隱形眼鏡完全矯正的近視者,若某物體位在眼前 10 cm 處,他需要多少調節力, 才能使物體成像至視網膜?(A)1 D(B)4 D (C)10 D (D)14 D |
D | 4 光線由空氣射向角膜前表面,已知角膜的折射率為 1.376,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 7.5 mm,則角膜前表 面的屈光度為何? (A)44.00 D (B)46.00 D (C)48.00 D (D)50.00 D |
C | 5 一個 6 cm 厚的高折射率(n=1.7)透鏡,前表面屈光力+4.00 D,後表面屈光力-16.00 D,一個高 18 mm 的物體,位於透鏡前表面 14 cm 處,其成像為: (A)放大且正立 (B)放大且倒立 (C)縮小且正立 (D)縮小且倒立 |
D | 6 凸透鏡在空氣中不能產生下列何種影像? (A)放大的實像 (B)放大的虛像 (C)縮小的實像 (D)縮小的虛像 |
C | 7 假設不考慮光在介質間的反射作用,關於光在行進中發生折射的現象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是光遇到不同傳播速度的介質所產生的 (B)光的頻率不變 (C)光的波長不變 (D)光的振幅不變 |
A | 8 +4.00 D 的薄透鏡和一個+6.00 D 的兩同軸薄透鏡若緊密相貼在一起,一個物體放在這個系統前 40 cm 的 位置,則其成像的位置與性質,那一項為正確?公式:V1 = Ft+U1 (A)在第二透鏡後側+13.3 cm 實像 (B)在第二透鏡後側+13.3 cm 虛像 (C)在第二透鏡後側+25 cm 實像 (D)在第二透鏡後側+25 cm 虛像 |
C | 9 一位顧客眼鏡度數為-20.00 D,當其將眼鏡往前推 10 mm 時,此時的等效屈光力為何?(A)-10.00 D (B)-15.00 D (C)-25.00 D (D)-30.00 D |
C | 10 因為軸外的物點以不同高度的光線入射系統,而各高度的光線,對系統的成像放大率不同而產生的像差 稱為: (A)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 (B)場曲(curvature of field) (C)慧差(coma) (D)畸變(distortion) |
D | 11 一個折射率為 1.7 的未鍍膜樹脂透鏡,其前表面可以反射大約多少百分比的入射光線? (A)4.2% (B)5.8% (C)7.9% (D)6.7% |
D | 12 瞳孔與角膜的距離為 4 mm,假設分隔房水與空氣的角膜曲率半徑為 8 mm,且其折射率為 1.33,則瞳孔 的成像位置為: (A)實像且較實際距離遠 (B)實像且較實際距離近 (C)虛像且較實際距離遠 (D)虛像且較實際距離近 |
D | 13 有關透鏡成像的性質,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實像和虛像都不能在紙屏上成像 (B)實像和虛像都能在紙屏上成像 (C)實像不能用眼睛看到,但能在紙屏上成像 (D)虛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在紙屏上成像 |
C | 14 某近視病人在使用芸香眼藥水(pilocarpine、縮瞳劑)治療青光眼時,他的裸視視力可達 1.0,景深為 3.0 D。當病人停止使用芸香眼藥水時,他的瞳孔回到正常大小,所以他可預期的最大近視度數為: (A)-0.5 D (B)-1.0 D (C)-1.5 D (D)-2.0 D |
A | 15 顯微鏡的物鏡與目鏡均為凸透鏡,且物鏡的焦距遠短於目鏡,其目的為何? (A)由物鏡產生放大的實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B)由物鏡產生放大的虛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C)由物鏡產生縮小的虛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D)由物鏡產生縮小的實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
B | 16 下列楊格(Thomas Young)的那—個實驗提供「光是波動」的有力實驗證據? (A)針孔成像實驗 (B)雙狹縫實驗 (C)三稜鏡實驗 (D)光電效應實驗 |
D | 17 克卜勒望遠鏡(Keplerian telescope)的焦點位於: (A)接目鏡後 (B)接物鏡前 (C)介於接目鏡與接物鏡間 (D)不存在 |
B | 18 折射率 1.5,中心厚度均為 3 mm 的三種透鏡, ①雙凸透鏡,前表面屈光力+3 D,後表面屈光力+10 D ②新月形透鏡,前表面屈光力+15 D,後表面屈光力-2 D ③平凸透鏡,前表面屈光力+13 D,後表面屈光力 0 D 實測屈光力大小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
B | 19 有關繞射(diffraction)及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可見光波長越長繞射現象越明顯,波長越長散射效應越大 (B)可見光波長越長繞射現象越明顯,波長越短散射效應越大 (C)可見光波長越短繞射現象越明顯,波長越長散射效應越大 (D)可見光波長越短繞射現象越明顯,波長越短散射效應越大 |
C | 20 偏光鏡可以減低水面的反光,根據馬呂斯定律(Malus’ law)來計算偏光鏡穿透率,當入射光偏振方 向與偏光鏡的穿透軸夾角不同時,會有不同的穿透率。下列何者正確? ①當入射光偏振方向與偏光鏡的穿透軸夾角為 0 度時,穿透率為 50% ②當入射光偏振方向與偏光鏡的穿透軸夾角為 30 度時,穿透率為 30% ③當入射光偏振方向與偏光鏡的穿透軸夾角為 60 度時,穿透率為 25% ④當入射光偏振方向與偏光鏡的穿透軸夾角為 90 度時,穿透率為 0%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C | 21 透過稜鏡看一物體時,有關成像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為一實像 (B)為倒立影像 (C)所看到影像往頂部移動 (D)無法成像 |
D | 22 患者的瞳距是 65 mm,鏡框瞳孔距離(frame pupillary distance, FPD)是 62 mm,要取得正確的光學中心, 鏡片必須從幾何中心移動多少 mm? (A)向內移 2 mm (B)向外移 2 mm (C)向內移 1.5 mm (D)向外移 l.5 mm |
C | 23 有關橫向放大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為成像高度和物體高度的比 (B)為像距和物距的比 (C)為成像面積和物體面積的比 (D)軸向放大率為橫向放大率的平方 |
D | 24 為了減少高度數鏡片的厚度及重量,可選用高折射率材質、小鏡框、縮徑鏡片等。對於高度遠視還可選 用下列設計,何者除外? (A)非球面設計 (B)縮小頂點距離 (C)鏡框瞳孔距離=眼睛瞳孔距離 (D)無邊框架或有鍍膜的鏡片 |
A | 25 一光點在鏡片+4.00DS/+2.00DC× 180 的左方 50 cm 處透過鏡片形成 2 焦線,這兩焦線的距離及所形成史 特爾姆間隔(interval of Sturm)內的最小模糊圈(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的位置: (A)兩焦線的距離 25 cm,最小模糊圈位於鏡片右方 33 cm (B)兩焦線的距離 25 cm,最小模糊圈位於鏡片右方 12 cm (C)兩焦線的距離 50 cm,最小模糊圈位於鏡片右方 33 cm (D)兩焦線的距離 50 cm,最小模糊圈位於鏡片右方 12 cm |
B | 26 有關於艾里盤(Airy disc)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光源的光波長越短,艾里盤的影像越大 (B)瞳孔越小,艾里盤的影像越大 (C)眼睛的焦距越小,艾里盤的影像越大 (D)艾里盤中間為暗區 |
B | 27 一物體在屈光度為+10.0 D 的球面透鏡左側 40 cm 處,假定光線由左至右傳播,其成像高度為原物體的幾 倍? (A)1/6 (B)1/3 (C)3 (D)6 |
B | 28 要用凸透鏡產生較原物大的實像,物體應放在: (A)二倍焦距外 (B)二倍焦距與焦點間 (C)焦點內 (D)不一定 |
C | 29 有一球面透鏡屈光度為-10.00 D,製作眼鏡時不小心將鏡片下移了 2 mm,則在視軸處產生的稜鏡效應為何? (A)產生 4 稜鏡度,基底朝上 (B)產生 4 稜鏡度,基底朝下 (C)產生 2 稜鏡度,基底朝上 (D)產生 2 稜鏡度,基底朝下 |
C | 30 在配鏡時要減少色像差,需要注意的項目,下列方法何者錯誤? (A)測量單眼瞳距,並將光心對準瞳孔 (B)對於高屈光度鏡片,其傾斜角度應小於 10 度 (C)增加頂點距離 (D)選用合適的小框面鏡框 |
B | 31 —片第二焦距為+100 cm 的薄鏡片 A 與另外一片薄鏡片 B 連接在一起,已知此組合鏡片的第二焦距為+20 cm,那鏡片 B 的第二焦距為多少? (A)+16.7 cm (B)+25 cm (C)+33 cm (D)+50 cm |
A | 32 一物體在一曲率半徑為一公尺凹面鏡左側 25 cm 處,下列有關成像的敘述何者正確? (A)為一橫向放大率 2 倍的虛像 (B)為一橫向放大率-0.56 倍的虛像 (C)為一橫向放大率-1.77 倍的實像 (D)為一橫向放大率 0.56 倍的實像 |
D | 33 假設人眼的水晶體非常薄及其折射率為 1.400,而水晶體前的房水液及水晶體後的玻璃體折射率均為 1.336。如果眼球內水晶體的屈光度為+20.00 D,則空氣中水晶體的屈光度約為多少? (A)+3.2 D (B)+12.5 D (C)+32 D (D)+125 D |
A | 34 趙先生患有老花,當他戴上雙焦眼鏡的時候,他的-4.00 D 近視眼可以完全被矯正。他的全景深為 1.00 D。 透過他的雙焦附加(bifocal add),他的明視範圍(range of clear vision)從 50 cm 到 20 cm,所以他真正 的調節幅度(true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為: (A) 2 D (B) 4 D (C) 6 D (D) 8 D |
C | 35 李先生是一位-3.00 D 的近視和老花的病人,在沒有矯正的情況下,他的近點為 20 cm。假設他的全景深 是 2.0 D,他能看得清楚的最遠距離為: (A) 20 cm (B) 25 cm (C) 50 cm (D) 100 cm |
C | 36 一個雙薄透鏡光學系統,兩透鏡相距 30 cm,前透鏡為+5.0 D,後透鏡為-3.0 D,如高度為 10 mm 的物體 位於前透鏡前方 50 cm 處,則其成像在: (A)後透鏡後,為正立 (B)後透鏡後,為倒立 (C)後透鏡前,為正立 (D)後透鏡前,為倒立 |
A | 37 關於影像放大(magnification)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當物體位在凹透鏡的焦距內,會產生橫向放大(lateral magnification) (B)當物體物理性移動得更靠近眼睛,稱為相對距離放大(relative distance magnification) (C)當物體在眼睛造成的角度增加,稱為角放大(angular magnification) (D)發生兩眼影像大小不等(aniseikonia)的時候,仍然可以使用眼鏡(spectacle)矯正 |
C | 38 已知角膜前表面在空氣中的屈光力為 48.83 D,如果此人去游泳,角膜浸在水中,此時角膜前表面的屈光 力為何?(角膜的折射率為 1.376,水的折射率為 1.333,空氣的折射率為 1.0) (A)+42.0 D (B)+32.0 D (C)+5.58 D (D)-0.29 D |
A | 39 有關鏡片的反光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以光線經過鏡片後,經由眼球前表面的反射後再被鏡片的後表面反射回來為最亮 (B)可透過鍍膜來減少影響 (C)其中鬼影最常見的是反射式濾藍光鏡片後表面反光 (D)可降低後表面反射係數來減少鬼影現象 |
B | 40 一位近視患者在配眼鏡時,不小心少配了-1.00 D,當戴此眼鏡時其近點為 25 cm,則其調節力,下列何者 正確? (A) 2 D (B) 3 D (C) 4 D (D) 5 D |
D | 41 由一+10.0 D 接目鏡及一+4.0 D 接物鏡組成之天文望遠鏡,則此天文望遠鏡的管長約為多少 cm? (A) 10 (B) 15 (C) 30 (D) 35 |
D | 42 當病人做視野檢查時,假設用 Goldman 視野計,其半徑為 33 cm,假設節點至視網膜為 17 mm,請問視 野計光點大小為落在視網膜上光點的幾倍? (A) 5 倍 (B) 10 倍 (C) 15 倍 (D) 20 倍 |
D | 43 若一子片為圓形的圓柱透鏡,遠用處方為-4.00 DS,近用加入度 ADD 為+2.00 D,子片直徑為 28 mm,則 像跳效應為多少稜鏡度? (A)10 (B)1.2 (C)5.6 (D)2.8 |
D | 44 一位患者在景深為+3.50 D 的情況下,遠點為 50 cm,近點為 12.5 cm;假設景深為 0 的情況下,則其近點 約為多少 cm? (A)10.5 (B)12 (C)14 (D)16 |
C | 45 以間接眼底鏡觀察正視眼患者的視網膜時,使用+20.0 D 鏡片,其沿著軸的軸放大率約為多少? (A)1 倍 (B)3 倍 (C)9 倍 (D)27 倍 |
B | 46 下列有關球面透鏡放大率之敘述何者錯誤? (A)一般眼鏡的總放大率,包括鏡片的屈光放大率及形狀放大率 (B)改變鏡片前表面的曲率,可以改變其屈光放大率 (C)減少兩眼鏡片的總放大率差異,可以改善兩眼不等像 (D)隱形眼鏡較一般眼鏡不影響網膜成像大小 |
B | 47 一位病患戴+9.00 DS 的一般眼鏡,頂點距離為 12.0 mm,因為最近鼻子開刀,需要將頂點距離調整到 22 mm, 則此時需要將眼鏡調整為何? (A)+7.25 DS (B)+8.25 DS (C)+9.25 DS (D)+10.25 DS |
A | 48 關於 Purkinje 影像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Purkinje 影像 II 比 Purkinje 影像Ⅰ距角膜頂點遠 (B) Purkinje 影像 II 會產生正像及虛像 (C) Purkinje 影像 III 是水晶體前表面所產生的 (D) Purkinje 影像 IV 會產生實像及倒像 |
C | 49 某光源位在角膜前表面 20 cm,假設角膜前表面的半徑為 7.80 mm,其 Purkinje 影像 I 的位置為角膜後 幾 mm? (A)+1.83 (B)+2.83 (C)+3.83 (D)+4.83 |
A | 50 患者的處方是右眼+5.00DS/-1.00DC× 090,1 Δ BI(基底朝內)、左眼+3.00DS/-1.00DC× 090,1 Δ BI(基底 朝內)、瞳孔間距右眼 32 mm,左眼 31 mm、鏡框瞳孔間距 70 mm,右眼與左眼各須從光學中心移多少 mm 就可得 1ΔBI(基底朝內)稜鏡效應? (A)右眼 5.5 mm 往內;左眼 7.3 mm 往內 (B)右眼 5.5 mm 往內;左眼 7.3 mm 往外 (C)右眼 5.5 mm 往外;左眼 7.3 mm 往內 (D)右眼 5.5 mm 往外;左眼 7.3 mm 往外 |
B | 1 用一個-3.00 D(diopter)的凹透鏡片看一個直徑 40 cm 的圓形時鐘,若放在距離時鐘 1 m 處,則看到的時鐘直徑大小為何?(A)5cm(B)10cm (C)15cm (D)20cm |
D | 2 一個+4.00 D 鏡片,置於眼角膜前 12 mm 處,則該鏡的放大率大約為多少? (A)放大 8.7% (B)縮小 6.4% (C)縮小 8.7% (D)放大 6.4% |
A | 3 使用直接眼底鏡觀察病人的視網膜,若被檢查的對象是一位遠視眼病人,與正視眼病人比較,其放大率 下列何者正確? (A)較小 (B)相等 (C)較大 (D)較大或較小視遠視度數而定 |
A | 4 以針孔相機攝影,已知一樹高 200 cm,位於針孔相機左方 4 m 處,經過一長度為 10 cm 的針孔相機後成 像,其成像高度為何? (A)5 cm 10 (B) cm 15 (C) cm 20 (D) cm |
B | 5 由-16.0 D 及+4.0 D 組合成伽利略望遠鏡,其放大率為何? (A)2 倍 (B) 4倍 (C) 6倍 (D) 8倍 |
B | 6 一凹面鏡的曲率半徑為 50 cm,若一物體位於該凹面鏡左側 1 m 處,其放大率為何? (A)1/2 1/3 (B) 1/4 (C) 1/5 (D) |
D | 7 受檢者 50 歲,根據 Hofstetter 最小調節幅度公式,其正常調節幅度應該至少為何? (A)1 D 3.5 (B) D 5 (C) D 2.5 (D) D |
C | 8 注視遠點與近點時產生的屈光力(power of accommodation)之差稱為: (A)調節近點(near point of accommodation) (B)調節遠點(far point of accommodation) (C)調節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 (D)內聚力幅度(amplitude of convergence) |
A | 9 相對於配戴眼鏡,有關使用隱形眼鏡矯正,下列何者正確? (A)會增加近視眼的調節(accommodation)需求 (B)會增加遠視眼的調節(accommodation)需求 (C)會增加遠視眼的內聚力(convergence)需求 (D)會減少近視眼的內聚力(convergence)需求 |
D | 10 如何計算人眼的調節力(屈光度)? (A)遠點(公尺)的倒數 (B)近點(公尺)的倒數 (C)近點(公尺)的倒數加上遠點(公尺)的倒數 (D)近點(公尺)的倒數減去遠點(公尺)的倒數 |
D | 11 無法以細隙燈顯微鏡(slit-lamp microscope)直接觀察到眼睛前房角的結構是因為下列何項因素? (A)折射 (B)散射 (C)干擾 (D)全反射 |
C | 12 當藉由雙光眼鏡矯正,老花眼患者看清楚範圍從 12.5 cm 到 50 cm,總景深為 3.0 D,其調節力下列何者正 確? (A)2.0 D 2.5 (B) D 3 (C) .0 D 4 (D) .0 D |
D | 13 一位顧客,遠點距離為 50 cm,習慣閱讀距離為 33 cm,已知近點距離為 8.33 cm,其所需要的近距離加入 度(near Add),下列何者正確? (A)+1.25 D +1.75 (B) D +3.0 (C) 0 D (D)不需要近距離加入度 |
A | 14 一位近視-10.0 D 的病人有外斜視 8 稜鏡度(Δ),抱怨工作有眼睛疲勞現象,想配一副眼鏡減少此症狀, 應如何藉由光心移動來改善此症狀? (A)將兩眼光心各外移 4 mm (B)將兩眼光心各外移 8 mm (C)將兩眼光心各內移 4 mm (D)將兩眼光心各內移 8 mm |
A | 15 一個沒有調節收縮的近視眼睛,其遠點(far point)的描述何者正確? (A)與黃斑中央凹(fovea)是成像相對應的兩點 (B)應在眼球後方 (C)相較於有調節收縮時的近視眼睛,較靠近眼球 (D)即使戴上鏡片也不會改變其遠點 |
D | 16 Gullstrand 模型眼的總屈光度約為多少? (A)70 D 30 (B) D 45 D (C) 60 D (D) |
A | 17 有一新月型的薄透鏡,前表面屈率半徑為 5 cm,後表面屈率半徑為 12.5 cm,折射率為 1.5,求此透鏡的 屈光度? (A)6 D 3 (B) D 10 D (C) 20 (D) D |
B | 18 -6.50DS/+2.50DC × 080°,用光學十字標示法表示,在角度 170 度之屈光度數,下列何者正確? (A)+2.50 DS (B)-4.00 DS (C)-6.50 DS (D)-8.50 DS |
C | 19 使用模型眼計算角膜的屈光力,已知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 7.80 mm,後表面的曲率半徑為 6.50 mm,角 膜介質折射率為 1.376,房水介質的折射率 1.336,則角膜屈光力約為多少? (A) 47D (B) 40D (C) 42D (D) 38D |
D | 20 假如幫一個近視-3.50 D 的眼睛配戴硬式隱形眼鏡,使用的是基弧比其角膜曲率更平的硬式隱形眼鏡,若 病人的角膜曲率半徑為 7.80 mm,而使用的硬式隱形眼鏡基弧曲率半徑為 8.00 mm,則其淚液所形成的鏡 片為: (A)平透鏡 (B)淚珠型 (C)凸透鏡 (D)凹透鏡 |
A | 21 若一個眼睛的屈光矯正為-2.00DS/+1.25DC × 090°,而其角膜水平子午線曲率半徑為 8.05 mm(42.00 D @180°),角膜垂直子午線曲率半徑為 7.80 mm(43.25 D @ 90°),若選擇用基弧曲率半徑為 8.05 mm 的硬 式隱形眼鏡矯正,則預期應使用的硬式隱形眼鏡度數為何? (A)-0.75 D (B)-2.00 D (C)-3.00 D (D)-3.25 D |
D | 22 對於右側同側偏盲的患者,我們想要在鏡片加上稜鏡使物體成像在左邊,請問稜鏡的基底要朝向患者的 那一邊? (A)右眼基底向內,左眼基底也向內 (B)右眼基底向外,左眼基底也向外 (C)右眼基底向內,左眼基底向外 (D)右眼基底向外,左眼基底向內 |
D | 23 兩眼有視差,若戴一眼為遠視+3.00 D、一眼為近視-3.00 D 的眼鏡時,兩眼同時從鏡片的光學中心往內2 mm 處看出,兩眼間會產生多少的斜位? (A)2.4 稜鏡度(Δ) 1.2 (B) 稜鏡度(Δ) 0.6 (C) 稜鏡度(Δ) (D)0 稜鏡度(Δ) |
C | 24 從一個+3.00 D 的凸透鏡的光學中心下方 8 mm 看出去,會產生多少程度的影像位移? (A)24 稜鏡度(Δ),基底朝上 24 (B) 稜鏡度(Δ),基底朝下 (C)2.4 稜鏡度(Δ),基底朝上 2.4 (D) 稜鏡度(Δ),基底朝下 |
D | 25 使用雙光眼鏡時,當視線由光學中心逐漸往下移動時,在接觸到老花眼鏡片部分時,會因為上、下方不 同的稜鏡效應,而有影像突然跳上來的感覺。老花眼鏡片部分的光學中心越接近何處時,其跳躍的感覺 會越小? (A)中心 (B)內緣 (C)下緣 (D)上緣 |
C | 26 一光線經過稜鏡後,於距離 300 cm 偏移 9 cm,則稜鏡量是多少稜鏡度(Δ)? (A)0.3Δ (B)18Δ (C)3Δ(D)6Δ . |
C | 27 有關等效屈光力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能使不同屈光力之透鏡成像位置在同一點 (B)根據遠點觀念運用 (C)根據納普定律(Knapp’s Law) (D)鏡片往前推會增加凸透鏡屈光力 |
D | 28 若要用稜鏡矯正一個輕度內斜視,其基底(base)要朝向: (A)上 (B)下 (C)內 (D)外 |
C | 29 一位配戴+10.0 D 近視眼鏡的人,其鏡片材質的阿貝數值(Abbe number)為 40,當透過光心下方 10 mm 處閱讀時,會產生多少的色像差? (A)0.10 稜鏡度(Δ) 0.20 (B) 稜鏡度(Δ) 0.25 (C) 稜鏡度(Δ) 0.40 (D) 稜鏡度(Δ) |
D | 30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紅光通過屈光鏡曲折角度較藍光大 (B)一般折射係數是以綠光為測量標準 (C)近視的人如果眼鏡度數不夠,看綠色字會較紅色字清楚 (D)遠視的人如果眼鏡度數太多,看紅色字會較綠色字清楚 |
A | 31 用手工法進行球面鏡的識別方法,我們手持鏡片,凸面朝外,置於眼前,緩慢地做上下左右平移鏡片, 可觀察到什麼?(假設像移時,透鏡與人眼的距離小於該透鏡焦距) (A)如果像的移動方向和鏡片移動方向相反,表示此透鏡是凸透鏡 (B)透過凹透鏡看,物像變大 (C)透鏡的屈光力越大,則像的移動速度越慢 (D)將鏡片由遠處往眼前移動時,透過鏡片看到的物像也向前移動,表示此透鏡是凸透鏡 |
D | 32 用眼鏡矯正散光,下列建議何者錯誤? (A)影像扭曲造成的不適,通常是雙眼的現象,故遮住一眼可以確定是否因此不適 (B)如果影像扭曲造成不適,可以嘗試將柱鏡的軸度轉往 90°或 180° (C)為減少影像扭曲,可以嘗試減少柱鏡的度數 (D)如果影像扭曲造成不適無法解除,即使用散光的隱形眼鏡矯正也是一樣 |
A | 33 普通眼鏡(頂點距離 12 mm),-7.25 D 鏡片矯正的近視眼,若換配戴隱形眼鏡時,則要如何調整? (A)所需鏡片度數減少(如-6.50 D) (B)所需鏡片度數增加(如-8.50 D) (C)所需鏡片度數不變 (D)加上稜鏡 |
A | 34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當屈光不正沒有矯正時,直視要比斜著看得清楚,因為可減少像差 (B)一個人的近點決定於其屈光不正度數與調節能力 (C)在明亮的環境下因瞳孔較小,可以看得清比近點更近些的物體 (D)在昏暗的環境下,會比明亮的環境下更依賴眼鏡 |
C | 35 請問 PL/+1.00DC × 180°和 PL/+1.00DC × 090°兩個透鏡結合度數是多少? (A)+1.00DS/-1.00DC × 180° (B)+1.00DS/-1.00DC × 090° (C)+1.00DS (D)+2.00DS . |
D | 36 一個高度為 30 公分的物體,放在一個+10.00 D 的凸透鏡前方 20 公分,其成像何者正確? (A)與物體在鏡片的同側,高度 15 公分 (B)與物體在鏡片的同側,高度 30 公分 (C)與物體在鏡片的對側,高度 15 公分 (D)與物體在鏡片的對側,高度 30 公分 |
C | 37 當使用屈光力為 P 的正透鏡,在距離 25 cm 的地方觀察物體時,請問其角放大率(angular magnification), 下列何者正確? (A) P/2 倍 (B) P/3 倍 (C) P/4 倍 (D) P/5 倍 |
C | 38 有關鏡片製造方程式(the lensmaker’s equation),下列何者錯誤? (A)成像的位置取決於物體的位置 (B)鏡片放在空氣中與放在水中的折射能力會不同 (C)物體靠近鏡片多少距離,成像就遠離鏡片多少距離 (D)鏡片的折射能力取決於折射係數與表面曲率 |
B | 39 鏡片距離眼睛的位置與其造成的效應,下列何者正確? (A)同樣的凹透鏡片,不管距離眼睛多遠,其可矯正的近視度數是一樣的 (B)同樣的凹透鏡片,距離眼睛越遠,其可矯正的近視度數越少 (C)同樣的凹透鏡片,距離眼睛越遠,其可矯正的近視度數越多 (D)近視眼應用凸透鏡矯正 |
A | 40 若一個投影片上的字有紅色與綠色,當看綠色的字較清楚時,表示: (A)聚焦在視網膜後方,需要再加上凸透鏡才會兩個顏色一樣清楚 (B)聚焦在視網膜後方,需要再加上凹透鏡才會兩個顏色一樣清楚 (C)聚焦在視網膜前面,需要再加上凸透鏡才會兩個顏色一樣清楚 (D)聚焦在視網膜前面,需要再加上凹透鏡才會兩個顏色一樣清楚 |
C | 41 使用交叉圓柱鏡(cross-cylinder),下列何者錯誤? (A)應先讓眼睛的調節儘可能放鬆 (B)應先找出最小模糊圈(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的等效球鏡度(spherical equivalent) (C)若不知有沒有散光,就無法使用交叉圓柱鏡 (D)交叉圓柱鏡可以用來確定散光的度數與軸度 |
A | 42 高度遠視的患者,可以使用幾種方式減少鏡片厚度,下列那一項作法是錯誤的? (A)採用球面鏡片 (B)採用高折射率材質 (C)在視場容許範圍內採用縮徑鏡片 (D)避免使用無邊框架鏡片 |
B | 43 有關透鏡色散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折射率越大,色散越大 (B)波長越長,色散越大 (C)阿貝數值越小,色散越大 (D)鏡片形狀與色散無關聯性 |
A | 44 當使用直接眼底鏡觀察一位正視眼病人的視網膜時,其成像為何? (A)直立放大虛像 (B)直立放大實像 (C)直立縮小虛像 (D)倒立放大虛像 |
C | 45 有關眼鏡鏡片的像差,下列何者正確? (A)球面像差是因為鏡片在邊緣的部分發生折射的程度較中心小 (B)彗星像差是因為距離光軸越遠的位置,偏離實際焦點的位置越少 (C)正鏡片將呈現枕狀畸變 (D)斜向散光的像差為單一個點 |
B | 46 下列關於隱形眼鏡與一般眼鏡在光學上的差異,何者錯誤? (A)就光學原理而言,隱形眼鏡與其他視力矯正方法所遵循的法則並無不同 (B)隱形眼鏡的背面弧度(基弧),比一般眼鏡有較高的自由度 (C)隱形眼鏡材質的折射係數範圍比一般眼鏡較窄 (D)隱形眼鏡比一般眼鏡容易改變其鏡片的形狀與位置 |
C | 47 有關漸進多焦點鏡片設計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硬式設計(hard progressive design)累進帶較長 (B)軟式設計(soft progressive design)度數改變較快 (C)硬式設計提供較大清晰範圍 (D)軟式設計散光變化較大 |
C | 48 用眼鏡矯正散光,下列建議何者錯誤? (A)對小孩通常可以在正確的軸度上作完全矯正 (B)對大人在正確的軸度上作完全矯正,則需要試戴,因常會有不適 (C)為減少影像扭曲,可以使用凸的柱鏡做矯正 (D)為減少影像扭曲,可以減少頂點距離(vertex distance) |
B | 49 當光線通過一針孔時,光線不會呈現線性行為,而會出現下列那一種常見現象? (A)反射(reflection) (B)繞射(diffraction) (C)折射(refraction) (D)散射(scatter) |
B | 50 一束白光經過一鏡片後分散成不同顏色光束,請問偏離法線由遠而近的順序下列何者正確? (A)紅色、黃色、藍色 (B)藍色、黃色、紅色 (C)黃色、紅色、藍色 (D)藍色、紅色、黃色 |
A | 1 當光線從空氣中入射水中,當入射角為 45 度時,其折射角為? (A)32 度 (B)40 度 (C)45 度 (D)50 度 |
A,B | 2 患者配戴 -8.00 DS 的眼鏡,當頂點距離為 14 mm 時,此鏡片大約會產生多少的放大率? (A)-10% (B)-12% (C)-13.5% (D)-15% |
A | 3 一根蠟燭位於屈光力為 -4.00 D 的球面玻璃(n=1.5)左方 40 cm,試計算其成像的位置? (A)玻璃折射面前方 23 cm (B)玻璃折射面前方 15.4 cm (C)玻璃折射面後方 23 cm (D)玻璃折射面後方 15.4 cm |
B | 4 無限遠方的點光源經 +8.00DS/-4.00DC×180 球面圓柱透鏡(spherocylindrical lens)折射後,所形成的垂 直與水平焦線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A)8.33 cm (B)12.50 cm (C)16.66 cm (D)25.00 cm |
D | 5 複合遠視散光(compound hyperopic astigmatism),前後兩焦線位置與視網膜的關係? (A)前焦線位於視網膜前,後焦線位於視網膜上 (B)前焦線位於視網膜上,後焦線位於視網膜後 (C)前後兩焦線都位於視網膜前 (D)前後兩焦線都位於視網膜後 |
B | 6 某人的眼睛視力檢查為遠視眼,配戴 +8.0 DS 軟式隱形眼鏡可以完全矯正,如果改配戴一般眼鏡時(假 設眼鏡到眼睛的距離為 12 mm),其度數應約為多少? (A)+6.75 D (B)+7.25 D (C)+7.75 D (D)+8.25 D |
D | 7 已知一凹面鏡的曲率半徑為 50 cm,則其屈光效果與下列何者相同? (A)-2.00 D 的凹透鏡 (B)-4.00 D 的凹透鏡 (C)+2.00 D 的凸透鏡 (D)+4.00 D 的凸透鏡 |
A | 8 用一個 +30.00 D 的凸透鏡看報紙,若放在距離報紙 2 cm 處,其成像位置為何? (A)與報紙在鏡片的同側,距離鏡片 5 cm (B)與報紙在鏡片的同側,距離鏡片 10 cm (C)與報紙在鏡片的對側,距離鏡片 5 cm (D)與報紙在鏡片的對側,距離鏡片 10 cm |
C | 9 已知光線在某鏡片中的速度為水中的 5/6 倍,則該鏡片的折射率為? (A)1.1 (B)1.5 (C)1.6 (D)1.7 |
C | 10 三組鏡片的中心厚度均為 2 mm,分別如下: ①前表面屈光度 +2.00 D;後表面屈光度 -8.00 D ②前表面屈光度 +4.00 D;後表面屈光度 -10.00 D ③前表面屈光度 +6.00 D;後表面屈光度 -12.00 D 有關後頂點屈光力(back vertex power)絕對值大小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A)②>① (B)③>② (C)①>③ (D)①=②=③ |
D | 11 有關球面像差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球面像差會影響視覺品質 (B)球面像差在瞳孔變大時會增加 (C)球面像差會隨著調節(accommodation)改變 (D)放射狀角膜切開術使角膜變平,可減少球面像差 |
A | 12 眼鏡的形式放大率(shape magnification)不受下列那一個因素影響? (A)頂點距離 (B)中心厚度 (C)折射率 (D)前表面屈光力 |
D | 13 有關鏡片傾斜角(angle of tilt),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鏡片前傾角過大,會誘發更多的軸向在 90 度的散光 (B)傾斜角為 6~8 度時,最適宜的光心應對準瞳孔中心 (C)當遠視鏡片向傾斜角增大時,其有效的球面度數會減少 (D)前傾角越大,球面有效度數會增加,且產生水平軸向的散光 |
D | 14 一雙凹薄透鏡,折射率為 1.5,其前後表面的曲率半徑分別為 20 cm 與 50 cm,此透鏡的屈光力為多少? (A)+5.0 D (B)-5.0 D (C)+3.5 D (D)-3.5 D |
C | 15 根據光折射的斯奈爾定律(Snellʼs law),下列何者錯誤? (A)光進入較高折射介質時,折射光線會偏向法線 (B)光進入較低折射介質時,若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會產生全反射 (C)光進入較高折射介質時,若入射角小於臨界角會產生全反射 (D)光進入較低折射介質時,折射光線會偏離法線 |
C | 16 電腦驗光得到一處方為 +3.75DS/-1.50DC×035,以光學十字標示法來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1.50 DS 在軸度 035 度上,+2.25 DS 在軸度 125 度上 (B)+2.25 DS 在軸度 035 度上,+3.75 DS 在軸度 125 度上 (C)+3.75 DS 在軸度 035 度上,+2.25 DS 在軸度 125 度上 (D)+5.25 DS 在軸度 035 度上,-2.50 DS 在軸度 125 度上 |
C | 17 十字(cross)物體位於透鏡前 50 cm,透鏡屈光度是 +7.00DS/-2.00DC×090,最小模糊圈(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距離透鏡多少 cm? (A)14.29 cm (B)20.00 cm (C)25.00 cm (D)30.00 cm |
A | 18 有一點狀物體在薄圓柱透鏡(cylindrical lens)前 50 cm,薄圓柱透鏡是 +6.00 DC×180,下列何者正確? (A)距離透鏡 25 cm 處有水平線成像 (B)距離透鏡 12.5 cm 處有水平線成像 (C)距離透鏡 25 cm 處有垂直線成像 (D)距離透鏡 12.5 cm 處有垂直線成像 |
B | 19 在空氣介質中,軸上的物體置於 +6.00 D 薄透鏡的左邊 20 cm 處,則成像位置在何處? (A)在透鏡右方 40 cm (B)在透鏡右方 100 cm (C)在透鏡左方 40 cm (D)在透鏡左方 100 cm |
D | 20 空氣中,一個光點位在 +10.00DS/-4.00DC×180 透鏡前 20 cm 處,試問其最小模糊圈位於透鏡後幾 cm 處? (A)10 cm (B)16.67 cm (C)23.43 cm (D)33.33 cm |
A | 21 量測鏡片,其前表面屈光度量測值為 +5.50 DS,後表面最高及最低屈光度分別為 -4.75 DS 與 -3.75 DS, 在不考慮鏡片厚度下,下列何者為此鏡片的屈光度? (A)+1.75DS/-1.00DC (B)+1.00DS/-1.75DC (C)-1.00DS/+1.75DC (D)-1.75DS/+1.00DC |
D | 22 使用試鏡架插入鏡片給患者試戴,共使用 -9.00 DS、+0.25 DS、+1.75 DC×180 三片鏡片,此試鏡架可模 擬出的度數最接近下列何者? (A)-8.75DS/-1.75DC×180 (B)-9.00DS/+2.00DC×180 (C)-7.25DS/+0.25DC×090 (D)-7.00DS/-1.75DC×090 |
C | 23 有關頂點距離(vertex distance)和正負透鏡的關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頂點距離增加,需要較強的正透鏡 (B)頂點距離增加,需要較弱的負透鏡 (C)頂點距離減少,需要較強的正透鏡 (D)頂點距離減少,需要較強的負透鏡 |
A | 24 高度屈光度數者配戴眼鏡時,可能會產生視野的問題,例如環形盲點(ring scotoma),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環形盲點容易發生於高度近視的人配戴眼鏡時 (B)環形盲點屬於一種眼鏡鏡片的稜鏡效果 (C)環形盲點可能會干擾視野檢查的結果 (D)更改為配戴高透氧硬式隱形眼鏡,如果有視野的問題,往往是鏡片光學區太小或不置中 |
A | 25 若兩眼有不等視,配戴一眼為遠視 +3.00 D、一眼為近視 -3.00 D 的眼鏡時,若兩眼同時從鏡片的光學中 心下方 8 mm 處看出,兩眼間會產生多少稜鏡度的影像移位? (A)4.80△ (B)2.40△ (C)1.20△ (D)無 △ |
A | 26 在一個正位眼的受試者右眼眼前方,放上一個基底向外 4 的稜鏡,受試者右眼看到的視標是移向那個方向? (A)左方 (B)右方 (C)上方 (D)下方 |
B | 27 一位高度遠視的小朋友配戴一副正確的遠方矯正的眼鏡,當他閱讀時最可能產生怎樣的稜鏡效應? (A)雙眼基底朝下朝內的稜鏡效應 (B)雙眼基底朝上朝外的稜鏡效應 (C)雙眼基底朝下朝外的稜鏡效應 (D)雙眼基底朝上朝內的稜鏡效應 |
C | 28 一位近視的人,測量其所戴的鏡框瞳距(frame pupillary distance)為 62 mm,而實際測量其雙眼瞳距 (interpupillary distance)為 58 mm,戴上該近視眼鏡時會造成怎樣的稜鏡效應? (A)基底朝外 (B)影像往內側偏移 (C)基底朝內 (D)影像不會偏移 |
D | 29 一個配戴右眼 -2.00 DS,左眼 -4.00 DS 眼鏡的人,原本雙眼的鏡片中心都正對著視線,但是打籃球被撞到, 造成眼鏡往他的左邊 5 mm 及下方 5 mm 偏移,請問雙眼同時看出去時,他會感覺到怎麼樣的稜鏡效應? (A)右眼有 3△ 基底朝外,同時左眼有 1△ 基底朝上 (B)左眼有 3△ 基底朝外,同時右眼有 1△ 基底朝上 (C)右眼有 1△ 基底朝內,同時左眼有 1△ 基底朝下 (D)左眼有 1△ 基底朝內,同時右眼有 1△ 基底朝下 |
A | 30 眼鏡鏡片的稜鏡其形狀往往最接近下列何者? (A)新月形(meniscus) (B)平面形(flat) (C)圓形(round) (D)凸面形(convex) |
A | 31 有關角膜參數之測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若是以角膜弧度儀(keratometry)測量,僅是測得中央直徑 3 mm 區域 (B)一般角膜頂點約是在視軸中心之顳下側 0.5 mm 處 (C)計算整個角膜屈光力時,常用角膜之折射係數為 1.376 (D)一般角膜的離心率(eccentricity)平均約是 -0.45 |
B | 32 有關夜間近視(night myopia)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與色像差(chromatic aberration)有關 (B)原因之一是在暗的環境中,眼睛對長波長的紅光較敏感 (C)與晶體前表面的調節作用有關 (D)可能偏近視的程度為 0.50~1.00 D |
D | 33 模型眼參數的計算,已知 n=1.333,當眼軸長為 24.24 mm,若全眼的等效屈光力為 +58 D,則此眼的屈光 不正應為何? (A)+3.00 D (B)+2.00 D (C)-2.00 D (D)-3.00 D |
D | 34 一模型眼本身的總屈光力為 +60 D,其恰好可以被一個位於眼前 10.7 mm 處的 -8.75 D 鏡片完全矯正,試 計算其眼軸長為多少? (A)19.6 mm (B)22.2 mm (C)24.2 mm (D)25.6 mm |
C | 35 光線進入眼球後,經過的介質中,在何者的行進速度最慢? (A)角膜 (B)前房 (C)水晶體 (D)玻璃體 |
C | 36 會影響眼鏡放大率(spectacles magnification)的參數,下列何者錯誤? (A)鏡片厚度 (B)鏡片折射率 (C)物體光線之強度 (D)前表面屈光力(front surface power) |
B | 37 當瞳孔直徑為 3 mm 及光的波長為 550 nm,可以分開艾瑞盤頂點(peaks of Airy disc)的最小距離,即兩 點最小可被解析的距離為多少? (A)0.63 分角 (B)0.77 分角 (C)1.83 分角 (D)2.23 分角 |
B | 38 張太太兩眼遠視可以分別被 +5.00 DS 的眼鏡矯正,有 15 mm 的頂點距離。當她在看眼鏡前 25 cm 的針線 時,她的眼鏡調節需求(spectacle accommodative demand)為何? (A)+1.02 D (B)+4.00 D (C)+4.39 D (D)+5.41 D |
C | 39 某顧客屈光度數為 -1.00 D,其調節幅度為 2.50 D。若考慮景深(depth of field)±0.50 D,其明視範圍應 為多少? (A)眼前 150 cm 到 25 cm (B)眼前 200 cm 到 33 cm (C)眼前 200 cm 到 25 cm (D)眼前無限遠(∞)到 28.6 cm |
D | 40 一個眼球其遠點在眼後 50 cm,其近點為眼前 20 cm,其調節幅度為多少? (A)3.00 D (B)4.00 D (C)5.00 D (D)7.00 D |
B | 41 未知度數的受檢者戴用 -4.00 DS 的隱形眼鏡,可以看清楚的距離是眼前 50 cm 至 16.7 cm。拿掉隱形眼鏡 後,可以看清楚的最近距離為何? (A)8 cm (B)10 cm (C)12 cm (D)15 cm |
D | 42 某人屈光度數為 +1.00 D,其調節幅度為 4.00 D,此眼球的遠點及近點為下列何者? (A)遠點眼前 50 cm,近點眼前 33 cm (B)遠點眼前 100 cm,近點眼前 25 cm (C)遠點眼後 50 cm,近點眼前 100 cm (D)遠點眼後 100 cm,近點眼前 33 cm |
A | 43 李先生未矯正近視眼的遠點為眼前 50 cm。如果他的調節幅度為 +8.00 D,則他的近點為多少? (A)10.00 cm (B)12.50 cm (C)16.67 cm (D)50.00 cm |
A | 44 王先生戴上 -4.00 DS 隱形眼鏡後,近視可以完全被矯正。如果他有 6.00 D 的調節幅度,他的未矯正明視 範圍(uncorrected range of clear vision)為何? (A)從眼前 25 cm 到 10 cm (B)從眼前 25 cm 到 16.67 cm (C)從眼前 50 cm 到 16.67 cm (D)從眼前 50 cm 到 25 cm |
D | 45 據光的混色原理,使用染色式鏡片,該鏡片的顏色呈現綠色,所吸收光線的顏色為何? (A)藍色(blue) (B)青色(cyan) (C)白色(white) (D)洋紅色(magenta) |
B | 46 張先生打球時撞到眼鏡,驗光人員協助調整眼鏡,調整完後張先生感覺不舒服,如鏡片折射率為 1.6,度 數為 -5.25 DS,前傾角為 20 度,此時的有效度數為何?(sin20°=0.34, tan20°=0.36) (A)-6.14DS/-0.70DC×180 (B)-5.44DS/-0.70DC×180 (C)-6.14DS/-0.70DC×090 (D)-5.44DS/-0.70DC×090 |
A | 47 蔡先生是一名合格驗光師,發現患者有明顯遠視,且雙眼視差大於 2.00 D。與醫師合作檢查後,發現是 因為雙眼眼軸長度不同造成的不等視,下列何種矯正方式較可能讓兩眼的影像大小接近? (A)配戴框架眼鏡 (B)配戴隱形眼鏡 (C)雷射手術 (D)不戴眼鏡 |
E | 48 王先生的眼鏡資訊為:右眼 -3.50 DS,前頂點屈光力 +6.00 D,中心厚度 3 mm;左眼 -8.00 DS,前頂點 屈光力 +4.00 D,中心厚度 2 mm;折射率皆為 1.6,頂點距離為 12 mm。有關眼鏡放大率的敘述,下列何 者錯誤? (A)左眼約為右眼 1.06 倍 (B)右眼眼鏡總放大率約為 0.97 倍 (C)右眼形狀放大率約為 1.01 倍 (D)左眼屈光放大率約為 0.91 倍 (E)一律給分 |
B | 49 漸進多焦鏡片的畸變像差(distortion and aberration)會使戴鏡者眼睛移動時感到下列何種不適現象? (A)影像跳躍 (B)視物變形 (C)物體變小 (D)影像變暗 |
C | 50 兩個厚度相同,曲率半徑相同,但材質折射率不同的鏡片。一片折射率 1.5,另一片折射率 1.66,何者屈 光度較大? (A)視鏡片形狀大小而定 (B)折射率 1.5 的鏡片 (C)折射率 1.66 的鏡片 (D)兩者相等 |
D | 1 一點光源位於處方為:+2.00DS/+2.00DC×180 的眼鏡前 100 cm 處,其成像的史坦姆間格(interval of Sturm) 為何? (A) 25.0 cm (B) 33.3 cm (C) 50.0 cm (D) 66.7 cm |
B | 2 光線從某介質(n=1.5)由左至右進入一曲率半徑為-10 cm 的球面玻璃(n=1.7),試計算其折射面的屈光 度為何? (A)-1.00 D (B)-2.00 D (C)+1.00 D (D)+2.00 D |
D | 3 一點光源位於眼鏡處方:+2.00DS/+2.00DC×180 前 100 cm 處,其成像中較遠離眼鏡者的形狀為何? (A)點 (B)圓 (C)水平線 (D)垂直線 |
A | 4 兩片透鏡組成的透鏡組,其中一-6.00 D 的透鏡位於+9.00 D 的透鏡左方 10 cm 處,當物體位於透鏡左方 25 cm 處時,請問成像的位置為何? (A)+9.00 D 的透鏡右方 25 cm 處 (B)+9.00 D 的透鏡右方 11.1 cm 處 (C)-6.00 D 的透鏡右方 15 cm 處 (D)-6.00 D 的透鏡左方 10 cm 處 |
C | 5 有關不等視(anisometropia)的度數矯正所造成的雙眼影像大小不相同(aniseikonia)的敘述,下列何者 正確? (A)因為單眼眼軸長度較長所造成的近視。配戴眼鏡矯正時,近視眼的影像大於正視眼的影像 (B)因為單眼眼軸長度較長所造成的近視。配戴眼鏡矯正時,近視眼的影像小於正視眼的影像 (C)雙眼眼軸長度相同,因為單眼弧度較陡所造成的近視。配戴眼鏡矯正時,近視眼的影像小於正視眼的 影像 (D)雙眼眼軸長度相同,因為單眼弧度較陡所造成的近視。配戴眼鏡矯正時,近視眼的影像大於正視眼的 影像 |
C | 6 根據 Gullstrand 的簡化眼模型,已知全眼的等效屈光力為+60 D,平均折射率為 1.333,當軸性近視-3.00 D 時,其眼軸長應為何? (A) 21.16 mm (B) 22.22 mm (C) 23.39 mm (D) 23.89 mm |
B | 7 一位 45 歲的病人,兩眼均有-7.00 D 的近視眼,當病人戴上能完全矯正他近視眼鏡(-7.00 DS)的時候, 頂點距離為 15 mm,他需要多少的調節力,才能看清楚在角膜前 20 cm 的物體? (A)+2.00 D (B)+4.13 D (C)+10.46 D (D)+16.79 D |
D | 8 一點光源放置於+2.00DS/+3.00DC×180 的透鏡前 66.7 cm,則其形成的最小模糊圈 (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 的位置應距離透鏡多遠? (A) 20 cm (B) 25 cm (C) 33 cm (D) 50 cm |
A | 9 配戴一個+3.00 D 的近用眼鏡,搭配一 +10.00 D 的放大鏡觀察文字,已知眼鏡與放大鏡之間的距離為 10 cm, 則此光學系統的等效屈光力(equivalent power)為多少? (A)+10.00 D (B)+11.00 D (C)+12.50 D (D)+15.00 D |
B | 10 隔著 5 cm 厚的平板玻璃(n=1.5)從正上方閱讀玻璃下方的文字,則看起來文字的深度及大小為何? (A) 3.3 cm,放大 (B) 3.3 cm,一樣大 (C) 5 cm,放大 (D) 5 cm,一樣大 |
B | 11 下列有關新月形的薄透鏡(折射率為 1.5)之敘述,何者正確? (A)前表面屈光度為正值,後表面屈光度為正值 (B)前表面屈光度為正值,後表面屈光度為負值 (C)前表面屈光度為負值,後表面屈光度為正值 (D)前表面屈光度為負值,後表面屈光度為負值 |
C | 12 當斜向入射的光線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光線因入射角度不同而無法聚焦成一個點,在鏡片設計中具 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光學系統的何種缺陷? (A)場曲(curvature of field) (B)彗差(coma) (C)斜散光(oblique astimatism) (D)畸變(distortion) |
D | 13 使用折射率 1.9 未鍍膜之透鏡,當光線通過透鏡時,其總反射率為何? (A) 10.4% (B) 12.3% (C) 15.7% (D) 18.3% |
D | 14 學者雷孟爾(Remole)指出,利用普倫提西氏法則(Prentice's rule)來計算雙眼視覺的稜鏡效應會產生些 許誤差。下列何者不是他指出的原因之一? (A)兩眼的鏡片可能有不一樣的基弧 (B)兩眼偏離鏡片中心觀看時,可能因鏡片度數不同而旋轉距離不同 (C)兩眼鏡片可能有不一樣的中心厚度 (D)兩眼偏離鏡片中心觀看時,可能因鏡片度數不同而有不同的頂點距離 |
D | 光線由左至右進入一球面(曲率半徑為+5 cm)的厚大玻璃物體(n=1.5),一物高 16 cm 位於該玻璃物體
前方 50 cm 處, 【題組】15 其成像位置在玻璃物體的何處? (A)折射面前 12.5 cm (B)折射面前 18.75 cm (C)折射面後 12.5 cm (D)折射面後 18.75 cm |
A | 【題組】16 承上題,請問成像高度為多少 cm? (A) 4 cm (B) 8 cm (C) 32 cm (D) 64 cm |
D | 空氣中有一玻璃球面薄透鏡,折射率為 1.52,其前表面曲率半徑為+8.00 cm,後表面曲率半徑為-4.00 cm, 【題組】17其屈光度最接近下列何者? (A)-6.50 D (B)+6.50 D (C)+13.00 D (D)+19.50 D |
A | 【題組】18 承上題,請問其第二焦距(secondary focal length)最接近下列何者? (A)+5.12 cm (B)+8.00 cm (C)+15.38 cm (D)+23.40 cm |
B | 19 觀看一個 1 m 處的物體時,配戴一個可以使入射的光線偏折角度 20 度的稜鏡,則有關眼球需要轉動角度 的敘述,下列何 (A)大於 20 度 (B)小於 20 度 (C)等於 20 度 (D)以上三者皆有可能,依照鏡片的折射率而定者正確? |
A | 20 在+5.50DS/+3.00DC×090 的透鏡前 50 cm 處有一個點狀物體,最靠近透鏡的成像線與透鏡的距離為何? (A) 15.38 cm (B) 28.57 cm (C) 33.33 cm (D) 11.76 cm |
A | 21 有一曲率半徑為+0.25 m 的凸折射面,物體置於該折射面左邊 50 cm 軸上。折射面右邊是 1.75 的介質,左 邊是空氣。請問成像的位置在那裡? (A)在折射面右方 175 cm (B)在折射面右方 100 cm (C)在折射面左方 175 cm (D)在折射面左方 100 cm |
C | 22 用球面計(lens measure or lens gauge)測試一片鏡片在前弧 180 軸度得到+6.00 D 而在 90 軸度得到+8.00 D; 後弧得到-3.00 D,則鏡片的處方為何? (A)+5.00DS/+2.00DC×090 (B)+5.00DS/-2.00DC×180 (C)+3.00DS/+2.00DC×180 (D)+3.00DS/-2.00DC×090 |
C | 23 根據眼球模型,正視眼的等效屈光力為+60 D,n=1.333,已知某眼的遠點位於眼前 16.67 cm,則該眼的眼 軸長為多少? (A) 20.20 mm (B) 22.22 mm (C) 24.68 mm (D) 25.63 mm |
B | 24 一個 4 cm 高的物體放置於+8.00 D 的透鏡前方 25 cm 處,有關其成像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與物體在鏡片同側 (B)影像相對於物體是倒立 (C)影像相對於物體大 (D)影像是虛像 |
D | 25 使用球徑計(lens clock)測量鏡片(n=1.6)的表面,讀數顯示-7.00 DS,假設此球徑計讀數設定折射率 1.53 使用,試問此鏡片表面屈光度為何? (A)-6.18 DS (B)-6.69 DS (C)-7.32 DS (D)-7.92 DS |
A | 26 一透鏡的第一焦點位於透鏡前 20 cm,透鏡折射率為 1.5,此透鏡之屈光度為何? (A)+5.00 DS (B)-5.00 DS (C)+7.50 DS (D)-7.50 DS |
B | 27 若兩眼有不等視,配戴一眼為遠視+5.00 D、一眼為遠視+1.00 D 的眼鏡時,若兩眼同時從鏡片的光學中心 下方 8 mm 處看出,兩眼間會產生多少稜鏡度的影像移位? (A) 4.8∆ (B) 3.2∆ (C) 1.6∆ (D)無 |
C | 28 有關稜鏡的特性,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稜鏡所造成的光線聚散度(vergence)效果與其稜鏡度成正比 (B)光線通過稜鏡時會往鏡尖(apex)的方向折射 (C)透過稜鏡看物體時,其影像位置會往鏡尖的方向偏移 (D)同一稜鏡不會因擺放的位置不同而改變其稜鏡效果(prismatic effect) |
C | 29 有關動態不等像(dynamic aniseikonia)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①指的是不等視(anisometropia)眼 睛透過眼鏡觀察動態物體時,感受到的影像不相等 ②又稱為誘發性不等隱斜位(induced anisophoria) ③指的是不等視眼睛透過眼鏡,在眼球轉動時感受到不同的稜鏡效應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
C | 30 透過鏡片-8.00DS/-2.00DC×180 的光學中心點上方 3 mm 左方 5 mm 之處,觀看 10 m 外之物體,請問其影 像位置偏移情況如何? (A)物體影像往上偏移 30 cm,往左偏移 40 cm (B)物體影像往上偏移 40 cm,往左偏移 30 cm (C)物體影像往下偏移 30 cm,往右偏移 40 cm (D)物體影像往下偏移 40 cm,往右偏移 30 cm |
D | 31 一位先天性眼球震顫的患者其頭部在正常狀況下水平向右偏轉 8°,下列何項矯正可幫助他頭部變正? (A)右眼配戴約 15∆基底朝內,左眼配戴約 15∆基底朝外的矯正眼鏡 (B)右眼配戴約 8∆基底朝外,左眼配戴約 8∆基底朝內的矯正眼鏡 (C)雙眼均配戴約 8∆基底朝外的矯正眼鏡 (D)右眼配戴約 15∆基底朝外,左眼配戴約 15∆基底朝內的矯正眼鏡 |
C | 32 一位 30∆內斜視的病人,測量時右眼前置放 15∆基底朝右,請問左眼的稜鏡應如何擺放方能矯正該病人之 視線? (A) 15∆基底朝右 (B) 45∆基底朝左 (C) 15∆基底朝左 (D) 45∆基底朝右 |
D | 33 對於一個無水晶體的患者,合併有高度角膜散光,在驗配隱形眼鏡時,輔助以角膜地形圖(corneal topography)之檢查,何種檢查資料對於驗配此患者提供最有用的資訊? (A)角膜屈度圖(dioptric map) (B)角膜標高圖(elevation map) (C)角膜切線圖(tangential map) (D)角膜軸向圖(axial map) |
A | 34 角膜的前表面曲率半徑為 8.0 mm,後表面曲率半徑為 6.5 mm。若角膜介質折射率為 1.376,房水折射率 為 1.336,則該角膜的屈光力為何? (A) 40.85 D (B) 41.42 D (C) 42.36 D (D) 53.15 D |
B | 35 利用觀察 Purkinje 影像來測量角膜的相關參數,下列關於 Purkinje 影像的敘述何者錯誤? (A)如果角膜為一個非環曲面(no toricity)則影像會呈現圓形 (B)如果為一個逆散的角膜,會形成一個水平橢圓形的虛像 (C)如果為一個順散的角膜,垂直影像的尺寸會比水平相對要小 (D)赫希柏格法(Hirschberg test)觀察角膜時,影像移動的幅度遠比眼球運動小 |
D | 36 角膜弧度儀器利用表面反射測量角膜,已知角膜表面反射的屈光度為 250 D,則該角膜的曲率半徑為多少? (A) 7.4 mm (B) 7.6 mm (C) 7.8 mm (D) 8.0 mm |
C | 37 下列對於調節與景深之敘述,何者錯誤? (A)景深(depth of field)與瞳孔大小有關,通常瞳孔愈大,景深愈小 (B)瞳孔太小,則會因繞射(diffraction)效應,影響景深 (C)使用針孔(pinhole)可以改善視力,如高度近視或非屈光性眼疾 (D)眼睛可以聚焦的最近距離以及仍然可辨識無限遠物體,稱為泛焦距離(hyperfocal distance) |
A | 38 蔡先生兩眼近視可以分別被-10.00 D 的眼鏡矯正,有 15 mm 的頂點距離。當他在看眼鏡前 20 cm 的手機 時,她的調節需求(accommodative demand)為何? (A)+3.54 D (B)+8.70 D (C)+12.24 D (D)+20.94 D |
D | 39 一位-2.00 D 的近視和老花的病人,全景深為 2.00 D,在沒有矯正的情況下,他的近點為 25 cm。他能看 得清楚的最遠距離為多少? (A) 25 cm (B) 33.3 cm (C) 50 cm (D) 100 cm |
C | 40 一位-2.00 DS 顧客,調節幅度為 2.50 D。當他配戴眼鏡後,可看清楚距離為眼前 100 cm 到 20 cm,其景 深為多少? (A) 0.50 D (B) 1.00 D (C) 1.50 D (D) 2.00 D |
D | 41 有一個 20 歲兩眼不等視的患者,右眼為遠視 4.00 D,左眼為遠視 8.00 D,當閱讀時視線由鏡片下方通過, 根據普倫提西氏法則(Prentice's rule),會產生雙眼不一致的稜鏡效應,一般而言下列那一種做法最合適? (A)在右眼配上基底朝上的稜鏡 (B)在左眼配上基底朝上的稜鏡 (C)建議病人稍微以頭後仰下巴抬高的姿勢閱讀 (D)建議病人稍微以頭前傾下巴內縮的姿勢閱讀 |
D | 42 遠視+2.00 DS 患者,其近點(near point)距離為 33 cm。若病人使用最大調節幅度的一半,習慣閱讀距離 為 40 cm,請問下列近用眼鏡度數何者最適當? (A)+0.50 DS (B)+1.00 DS (C)+1.50 DS (D)+2.00 DS |
C | 43 顧客配戴-9.00 DS 眼鏡(頂點距離 15 mm)恰可全矯正。欲看清楚眼前 25 cm 的影像,配戴隱形眼鏡所需 的調節需求(accommodative demand)和戴眼鏡相差約為多少? (A)戴隱形眼鏡少需 0.42 D (B)戴隱形眼鏡多需 0.75 D (C)戴隱形眼鏡多需 1.00 D (D)戴眼鏡和隱形眼鏡均需相等的調節需求 |
C | 44 陳先生的-6.00 D 近視眼可以完全被雙焦附加眼鏡(bifocal spectacles)所矯正,透過他的雙焦附加(bifocal add),他的明視範圍(clear range of vision)從 100 cm 到 20 cm,全景深為 1.50 D,則他真正的調節幅度 (true amplitude of accomodation)為何? (A) 1.00 D (B) 1.50 D (C) 2.50 D (D) 3.50 D |
A | 45 一位配戴-7.00 DS 眼鏡的患者,鏡片材質的阿貝數值(Abbe number)為 30,當透過鏡片往側邊 12 mm 看 東西時,會產生多少的色像差? (A) 0.28∆ (B) 5.14∆ (C) 12.83∆ (D) 17.5∆ |
C | 46 在相同條件下,下列四種屈光不正的狀況,何種在未矯正狀況下的視網膜影像最大? (A)屈光性近視 (B)屈光性遠視 (C)軸性近視 (D)軸性遠視 |
D | 47 非球面鏡片(aspheric lens)相較於球面鏡片之優點,何者錯誤? (A)減少正透鏡的中央厚度 (B)減少負透鏡的邊緣厚度 (C)減少鏡片重量 (D)增強正透鏡的影像放大效果 |
B | 48 光線穿透眼鏡鏡片後會產生影像。請問下列參數調整方式中,何者可以讓影像放大? (A)中心厚度變薄 (B)折射率變小 (C)前表面屈光力變小 (D)頂點距離變小 |
B | 49 驗光師在驗光過程中,常會透過紅綠二種顏色來判斷目前給予的屈光度數是否過多,這個驗光方法是利 用下列何種像差來施作? (A)慧差(coma) (B)縱向色像差(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C)畸變(distortion) (D)斜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 |
B | 50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①聚焦光線形成的像為實像 ②實像是正立的 ③聚焦光線能在屏幕上成像 ④成 像放大率=物體大小/影像大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