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F |
3F Polly Wu 高二上 (2017/07/08) 2 1.課程面(利用晨光時間、彈性課程) 利用故事等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發展孩童同理心、責任感。 2.潛在課程(Bandora社會學系論 替代學習) 身教重於言教,老師具有重要示範責任,教師先讓孩子親身體會教師如何同理他或同學,這是最直接,非語言說教式的經驗學習。 3.親師溝通 利用聯絡簿等機制,建立親師溝通管道,教師能定期分享親子教育文章給家長,並鼓勵家長寫下心得。 或舉辦微型親師讀書會,提升親師生間緊密的連結與配合,以期增加親師對教養同理心的共識。。 4.把握衝突指導 當師生、或學生間發生衝突或摩擦時,老師處理的方法與態度,以及處理的原因,都在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因此在每次衝突發生時,都可以把握機會引導學生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5.正增強 當學生能做到同理別人時,給予社會性鼓勵、正向支持。 |
4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