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三) 在大學裡教書超過二十年,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
學生的型態必定有很大改變,起初幾年在教室裡看見學生
求知若渴、閃閃發亮的眼神,對教學這件事有了更大的熱情。到了這幾年,玩手機的、打瞌睡的、姍姍來遲的,或
是乾脆神隱的學生愈來愈多。每當我露出倦勤的神態,便
有已畢業的學生或是年輕同事勸我:「老師,妳的情況已
經很好了。」
當我看見別的課堂上,學生是從最後一排往前坐,坐滿後三排,與老師隔著海峽一樣的距離;而我的學生早早就來教室,為的是能搶到第一排座位,這樣才能與我互
動,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我的課都是選修,卻
常常爆滿,沒有開不成的;為了減少上課人數,我故意把課排在上午一、二堂,卻也沒產生什麼嚇阻作用;我的課
堂評鑑每一個科目都能拿高分,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在「現代小說與習作」的課堂上,有個夜間部女學生
交來的小說習作,一大段都是抄襲自張愛玲的小說,我告訴她,在文學創作中,抄襲乃是大忌,也是一種欺騙行為,
女學生義正辭嚴的回覆:「我只是參考了一篇小說,並不知道那是張愛玲的。」「抄襲就是抄襲,不是參考。如果妳連抄襲和參考都分不清,那真的很嚴重,這不是創作問題,是品格問題。」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氣到發抖了,
卻仍努力心平氣和。
多年後我學會不生氣,去理解每個學生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都有背後的形成原因。教學於我而言,漸漸進入行雲流水的境界。
然而,系上的爭鬥或張或弛,從未休止,我既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不想捲入任何一場戰爭,就顯得更加孤立了。曾經我試著想做調停人,卻發覺兩派都有著英雄的
悲壯感,都認為自己發動的是聖戰,指責對手時毫不留情,義憤填膺。生氣,只會令我們目盲,看不見自己的謬誤與偏差,是我從這些鬥爭與英雄身上學到的。
年輕時人生第一志願就是進入大學教書,並不是貪圖
大學教授的頭銜,而是以為在學術單位工作,應該是比較
單純的。等到真的進入大學才發現,大學的資源是固定
的,比方開課時數、選課人數、申請學術研究經費等等,
就像小池塘裡擠滿大魚,怎能不碰撞激鬥?那些年我一直
在做的事,就是衝出池塘,游進大河裡。也就因為打定主
意不捲入紛爭,也不生氣,才有時間和心力去資源豐沛的
大河裡自在泅泳。
過了五十歲,人生進入新的階段,我認真思考辭去教
職,離開大學。聽見的人都覺得可惜,「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大學?多少人想進還進不來呢。」就是因為許多年輕的
老師都進不來,我離開了就能騰出一個教席;當我離開大
學之後,將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陪伴照顧父母親,豈不是兩全其美?
最難的其實是要過父母這一關。自小我的成績就不
好,是親戚朋友的孩子中,學習成就最低的。每次拿到考試成績,父母不是眉頭深鎖,就是無語問蒼天。沒想到我
竟然逆勢上揚,出了書,念完博士,還進入大學教書,總算讓父母揚眉吐氣,洗盡前愁了。想不到剛過了五十歲,
竟又突發奇想要離職。每當我一試探,二老便默然不語,
話題戛然而止。但我並未死心,過了一年多的某一天,舊
話重提。母親終於望著我,憂心忡忡的說:「我們不是不
支持妳,可是,妳如果辭職,就連一個正當的工作也沒有
了。」
我突然想到李安的父親在他以《臥虎藏龍》拿到奧斯
卡獎後對他說:「你拿到獎了,現在可以去找個正當工作
了嗎?」
我出書三十幾年,擔任電視和廣播主持多年,而我的
母親卻擔心我離開大學就沒有「正當工作」了。我沒有生
氣,只是思考怎麼樣讓她放心。隔了兩天,我對她說:「媽
媽請不要擔心,因為我是個『正當』的人,所以,不管我
做什麼,都會是『正當的工作』。」一年之後,我終於離
開了大學。
作家戴晨志曾經出版過一本勵志書《不生氣,要爭
氣!》,當年真的激勵了許多人。人到中年,我倒是覺得,
不僅不生氣,也不要再爭氣了。當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
便會發現,身分、地位與頭銜,不過都是鏡花水月,花了
很大力氣爭來的,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不爭氣,
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毋須與他人比較爭競,
也不在意別人。
(節錄自張曼娟不生氣也不爭氣)
【題組】
6. 根據本文,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同事間的鬥爭、年邁雙親的身體狀況、學生的惡意
毀謗,都是讓作者想辭職的原因。
(B)聽聞作者打算辭職,雙親十分擔心和不贊同,而作
者為不被理解而憤怒
(C)作者在大學任教超過二十年,眼見學生素質江河日
下,十分難過
(D)作者自小一帆風順,學業愛情兩得意,是父母眼中
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