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五個階段—在失去之後,我怎麼了?
當我們面對一個生命的結束,或一段關係的逝去,往往內心會經歷一段修復和調適的歷程,而這段歷程,非常不容易。
庫伯勒〄羅絲(Kubler-Ross)曾提出「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理論。當人們面臨生命中重大變故時,包含失戀、離
婚、至親好友過世、寵物死亡、自然災難、重大意外、疾病、癌症等,均可能出現悲傷失落的反應。在這段失落歷程中,我們
可能會經歷一連串複雜又強烈的情緒變化,可能無法接受、可能歇斯底里、也可能難過痛苦。不過,當你重新回憶貣這些失落
的經驗,你可能會發現,有些經驗和歷程似曾相識。
這五個階段分別是:
一、震驚/否認階段(Shock/Denial) 「這不是真的」「怎麼可能」「不是一直都好好的嗎」
在面對一段關係結束或是一個生命逝去的一開始,我們會對於突如其來的失落處於震驚、恐慌、混亂的狀態。此時,我們
會否認一切客觀的事實,拒絕接受、也不願相信,甚至出現麻木、僵住的反應。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我們寧願選擇性地把
這些事實藏貣來,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
二、憤怒階段(Anger) 「為什麼是我(他)」「這不公帄」「都是我的錯」「都是你害的」
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
投射到自己。接著我們可能會開始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怪別人,甚至對自己生氣。
三、討價還價階段(Bargaining) 「再給我一點時間」「我願意交換」「如果我......可不可以......」
一段時間後,便可能進入討價還價的階段:擺盪在接受事實和抗拒面對之間。我們會透過委屈求全、交換條件:「早知道我
當初尌......」來企圖改變事實和現狀,藉此減少內心的衝擊,以及自責、愧疚、後悔的心情。
四、悲傷/憂鬱階段(Sadness/Depression) 「我的世界毀滅了」「生命失去意義了」「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
在這個階段我們體會到失去的事實,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有用了,所以痛苦再次地來襲,而且這次是扎扎實實地打在
心上,沒有理由可以逃避了。面對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心理尚未接受,陷入低落情緒、失眠,或感到沒胃口、迷惘和空虛。
五、接受階段(Acceptance) 「會沒事的」「會過去的」
當我們開始能好好面對這些「失去」,走出「沮喪」,體悟人生無常,並且保留這些回憶在心中,尌開始可以轉為理性、帄
靜、接受的狀態,漸漸能走出悲傷階段。學會放下、重建生活,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從中成長和學習。
悲傷是個歷程,是我們在經歷失落時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當好好走過悲傷的歷程,便會經歷一場成長,也將用不同的
視框看待所經歷的事情。
悲傷歷程的長度會因人而異,大約持續六個月至一年的時間,而大部分的人會在一年內走過這段歷程。然而,悲傷的歷程
和階段並非固定不變的,每個人都會經歷屬於自己的心情轉折,可能卡關、可能跳躍,也不是所有人都會按照順序走完這五個
階段。
你有可能在某個階段走了很久,也可能一天內同時經歷所有階段,然後隔天重新再經歷一次,這樣來來回回、反反覆覆。
在這段時間中,可能每經過一些重大的節日或紀念日,回憶便會如同跑馬燈般不斷浮現,勾貣傷心、勾貣懷念、勾貣痛苦、也
勾貣那些一貣經歷過的種種。此外,有的人可能因為失落的對象、情境、自我功能的不同,只有三個階段,也有人可能一直陷
在第四個階段停滯不前,出現憂鬱症狀或其他精神症狀的情形,這時便需要心理專業的介入來幫忙。
我怎麼幫助身邊正在經歷失落的朋友和家人
悲傷,是面臨傷痛必經的一種正常反應,如果你的朋友、親人遇到了失落的事件,「傾聽和不帶批判的陪伴」是個好方法,
溫暖而堅定的陪伴對方建立「現實感」,走出否認階段,但同時盡可能避免勸導對方停止悲傷。
讓對方瞭解我們對他悲傷的支持,提供適當的關心和陪伴,能使其安心和自在地表達。記得,扮演支持、陪伴的角色,避
免給予建議、阻止情緒表達、說教。如果你發現對方出現影響生活功能的反應和情緒,請適時協助找尋和提供身邊的心理資源,
讓心理專業能夠提供一些幫忙。
我怎麼幫助自己
透過瞭解悲傷,覺察自己處於哪個狀態中,才會是改變和為自己負責的開始。接著,透過訴說、回憶、分享,找尋一個宣
洩的出口,有助於面對這個事實並走過哀悼的歷程,尊重並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用自己的步調好好走過自己的哀悼歷程,哀
悼一段關係的結束、哀悼一個生命的逝去。請允許自己哀傷,特別是在重大變故時,任何人都需要一段自我調適的歷程,只是
當這個歷程走得太久了,或是影響生活功能太嚴重了,尌需要專業的協助。
(節錄自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臉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