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丙〉、葉脈知多少 開花植物擁有數十萬的物種,佔據地表植被 80%以上,無疑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陸生植物之一。在過
去,科學家多將開花植物的競爭優勢歸功於其花朵可吸引昆蟲和動物協助授粉的特色。然而澳大利亞的學
者堤莫西(Tiibb)和美國納西大學的學者泰勒(TayloFied)認為此一殊榮應該歸功於植物的葉片。
葉片上的脈紋稱為葉脈,是一種分布於葉肉細胞中的細小維管束,維管束有運送養分及水分的功能,
也具有支持葉片的功用。葉脈可依其分佈構造分為平行脈、網狀脈和叉狀脈。單子葉植物的葉脈大都互相
平行;雙子葉植物的葉脈則多呈網狀;叉狀脈多出現在蕨類葉片上,其小葉脈會在基部或中段處分叉,但
是不會結合成網狀構造。
植物需透過葉片上的氣孔來吸收二氧化碳,但氣孔張開的同時也會導致植物體内水分的散失,因此植
物需要更有效率的傳輸水分。早期的開花植物為葉脈較少的單葉,隨著在陸域生存的時間越久,葉片也演
化出密度更高的葉脈,使它獲得生長所需要的碳,為開花植物的族群擴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植物學,葉脈在古生物學的研究中亦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葉脈中含有導管以及支持導管的厚
角細胞,這些由纖維素與木質素構成的細胞壁較不容易被分解,因而常出現在植物留下的印痕化石中,成為重建古生態系的重要線索。
科學家曾自巴拿馬的兩座熱帶森林與馬里蘭州的溫帶森林採集了 132 種植物葉片,發現同一株植物的
葉片,樹冠層的葉脈密度較樹底的來得高。再與白堊紀早期(約 1 億 3250 萬年前)到古新世(距 6500 萬
年〜距今 5300 萬年)的化石中的葉片葉脈密度比較後,發現樹底葉片的密度,與古新世時期化石中的葉脈密度相近。因此,研究團隊推測,最晚可能在距今 5800 萬年前的古新世時期,便有開花植物的出現。
另有研究指出,某些開花植物的葉脈密度與所處環境有密切關聯,浙江潤楠與薄葉潤楠中的葉脈密度
便與雨量有密切的正相關,但和溫度的關係並不顯著,故研究人可藉此一特性來推測古氣候的特徴。
閱讀上文後請同學依據前述文章回答下列問題。
【題組】20. 根據本文,葉脈的密度可能無法推測什麼訊息?
(A)該葉片生長位置
(B)古代氣候的特徵
(C)開
花植物出現的年代
(D)植物葉片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