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僕】摩檸Morning>試卷(2020/05/21)

高二歷史上第三次題庫 下載題庫

107 年 - 2018雲林縣國立北港高中高二107 上學期歷史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85752 

選擇:50題,非選:0題
立即測驗 
我要補題 回報試卷錯誤
1.1. Κυργιάκος生於西元前六世紀末,父親是馬拉松之役的戰爭英雄,他自己是「十將軍」一員,曾指揮海軍擊退波斯,但在西元前五世紀中葉,他卻在眾人決定下遭到放逐。做出放逐Κυργιάκος決定的單位是?
(A)公民大會
(B)元老院
(C)執政官
(D)四百人會議


2.2. 新聞報導表示:「沖繩縣宇琉麻市的教育委員會召開記者會宣布,2013年在勝連城遺址進行調查時,發現看似三至四世紀左右的古羅馬帝國銅幣四枚,直徑1.6公分至2公分,銅幣表面刻有人物模樣與羅馬帝國的圖騰。」根據報導,以下何者正確?
(A)古羅馬勢力不可能及於東亞,此銅幣應為贗品
(B)顯示羅馬帝國的疆域廣闊,遠及東亞
(C)顯示古羅馬與東亞進行長程貿易,規模宏遠
(D)顯示古琉球文化深受羅馬影響,具多元特色


3.3. 歷史往往可以提供電影產業素材。華納兄弟電影公司2004年拍了一部「特洛伊戰爭」為背景的電影。若依史實來拍攝,下列哪一選項會出現在電影中?
(A)特洛伊戰爭導致希臘進入黑暗時代
(B)邁諾亞人生性好戰尚武
(C)為奪回王后海倫,斯巴達與邁錫尼聯手出兵遠征特洛伊
(D)最後,特洛伊以「木馬屠城」計擊退敵人,獲得勝利。


4.4. Antoninus是西元前五世紀的羅馬公民,下列有關他日常生活的描述,何者正確?
(A)與斯巴達一樣,生活起居都要跟著軍隊
(B)他只要盡公民的責任即可,只要打仗,不須耕種
(C)除公民的身分外,也具有軍人資格
(D)因為替國家打仗,政府給予他官職與俸祿


5.5. 阿呆:「包括奴隸在內的新住民佔全國三分之一,達官顯貴與百姓長久以來的衝突加劇。受人民愛戴的政治家指出,戰勝返鄉的老兵回到義大利竟發現失去了土地,無家可歸。」阿瓜:「為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爆發內戰,史稱同盟者戰爭。其後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強迫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史上首次軍事獨裁。內戰持續進行,前三雄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請問,兩人所敘述的時間點為何?
(A)王政
(B)共和
(C)帝國早期
(D)帝國晚期


6.6. 從希臘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文明的特徵有許多改變。關於這些轉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哲學上:轉向關心社會福祉,偏重集體主義
(B)藝術上:不在講求人的感情與個性,轉而講究均衡、節制和理想的古典風格
(C)經濟上:因連年征戰,帝國分裂,使工商蕭條,人民生活水準降低
(D)政治上:城邦民主政治衰微,國家改由專制君主統治


7.7. 十八世紀英國史學家Edward Gibbon在其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分析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羅馬帝國的衰亡,乃是過度的擴張帶來的自然、不可避免的結果。繁榮埋下期衰敗的伏筆,隨著征服的擴大,其毀滅的因子也倍增。」請問:依Gibbon之意,埋下羅馬帝國衰敗的伏筆,可以溯及哪一時期?
(A)王政
(B)共和
(C)羅馬和平
(D)帝國分裂


8.8. 他被視為牛頓出現之前世界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之一,馬克思曾稱他是古希臘著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這位哲學家的老師重視理念,主張唯心主義的觀點,但他加以捨棄,反而重視感官經驗與實證。請問:這位哲學家是下列何人?
(A)阿里斯塔克
(B)蘇格拉底
(C)柏拉圖
(D)亞里斯多德


9.9. 羅馬共和晚期,凱薩養子屋大維平定政局後,獨攬大權,這時元老院推崇他為「奧古斯都」,意思是「至尊者」之意。關於屋大維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他直接稱帝,使羅馬正式進入帝國時代
(B)自他之後,政局仍紛擾,軍人干政的情況並未改善
(C)自他以後,羅馬展開近兩百年的盛世
(D)他並未制訂繼承制度,所以在他死後,帝國隨即分裂為東西兩部


10.10. 雅典的民主政治歷經多次的改革,為了能確立民主政治的發展,所採用的措施包括那些?〔甲〕陶片流放制〔乙〕擴大公民的權力〔丙〕減少奴隸的數目〔丁〕提高貴族會議的權力〔戊〕官吏由抽籤決定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戊
(D)丙丁戊


11.11. 「開始的時候人人熱情洋溢,在伯羅奔尼撒有許多年輕人,在雅典也有許多年輕人,他們還從未見識到過戰爭,所以他們都想參加戰爭。希臘的其他城市都關注著這兩座城市之間的交兵……多數人站在斯巴達的那一邊,因為斯巴達將自己說成是希臘的解放者……多數人恨雅典,部分希望擺脫雅典的控制,部分害怕落入雅典的控制。」關於此戰爭,以下何者正確?
(A)邁諾亞文明因此結束
(B)希臘人保住了文明與自由
(C)北方馬其頓趁機崛起
(D)環地中海地區進一步整合


12.12. 資料一:「你將我們的謙遜視為畏懼,威脅要免除我們的王權,殊不知我們的王國乃上帝所賜,不是出於你的手。我只受上帝監督,除非我背離信仰,否則誰都不能免除我的王位。」資料二:「承蒙聖彼得的恩威餘蔭……作為聖彼得的代表,我獲得上帝恩賜人間大權。為了基督教會的尊榮與安全,我以全能的上帝之名,罷黜亨利王。」關於上述資料,我們應有何認識?
(A)「亨利王」是東羅馬帝國皇帝
(B)資料一中的「你」或資料二中的「我」是羅馬教宗
(C)雙方衝突的導火線是禁止偶像崇拜問題
(D)雙方爭執的焦點在於君權神授的觀點


13.13. 耶穌某位門徒說:「你是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甚至死亡的權勢也不能勝過他。我要給你天國的鑰匙,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關於上文,我們應有何認識?
(A)這位門徒是聖保羅
(B)耶穌要門徒在耶路撒冷廣建教會
(C)耶穌要門徒到海外傳教,使基督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D)這是彼得磐石說,為羅馬主教成為教宗的根據之一。


14.14. 四百年來,俄羅斯官方信仰的精神首都,一直落在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將聖城從伊斯蘭教徒的掌握中解放。一直以來都是俄羅斯教會一個不負重望的原則。」關於這段文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精神首都」是羅馬
(B)俄羅斯的官方信仰是政教分離的東正教
(C)俄羅斯官方信仰的形成與聖保羅關係密切
(D)俄羅斯的宗教與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15.15. 以下是羅馬教宗致拜占庭皇帝的信件內容:「……你知道,聖教會的道理,不是皇帝的事,而是主教的事—他們應毫無顧慮地訓誨。主持教會的主教既不參與國家之事,同樣,皇帝除其分內之事外,亦不應參與教會之事……」請問:由此信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哪一件事情?
(A)當時東西教會關係密切
(B)西方教會認為教宗的權威高於世俗政權
(C)當時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地位高於西方教會
(D)最後東方教會接受了西方教會的領導


16.16. 羅馬帝國在衰亂中分裂為東西二部,基督教世界雖然並未隨即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但因形勢發展與環境變遷,產生不同的教義解釋與信仰差異,教會最終在1054年亦分裂為二。請問:教會從衝突進而產生分裂的主因為何?
(A)對《聖經》教義詮釋不同
(B)政治與文化間的不同
(C)對於宗教禮儀規定不同
(D)對宗教異端的處理態度不同


17.17. 「任何人在缺席時不得被判罪。同樣。不得基於懷疑而懲罰任何人」、「任何人不能僅因為思想而受懲罰」、「提供證據的責任在陳述事實的一方,而非否認事實的一方。」這些重要的歐洲大陸法律的主要基礎是出自下列哪一法典?
(A)《烏爾納姆法典》
(B)《漢摩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崙法典》


18.18. 「甲跪於乙面前,將雙手合併高舉而置於乙雙手之間,宣示永遠效忠乙;乙將甲拉起且親吻其臉頰,宣示保護,並將長矛、手杖等象徵分封的信物交給甲,如此雙方便產生主從關係,有彼此應盡的義務和可以享受的權利。」請問:甲與乙分別是
(A)教宗、國王
(B)主教、教宗
(C)修士、院長
(D)附庸、領主


19.19. 他是一位居住在小亞細亞的希伯來人,在一次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成為基督徒。之後,他於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等地傳教,因此被尊稱為「外邦人的使徒」。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正確?
(A)這位使徒為彼得
(B)他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
(C)「外邦人」是指猶太人
(D)從這位使徒的主張,顯示了對猶太教的反動,使基督教提升為世界性的信仰


20.

20. 以下選項為土地利用的示意圖,何者是中古西歐莊園經濟下的耕地模式?
(A) 5ec62c6783eeb.jpg
(B) 5ec62c71a8be9.jpg
(C) 5ec62c7a07e7e.jpg
(D) 5ec62c828e37f.jpg



21.21. 資料一:「凡在我們寬大統治下的人民,都該繼續崇奉聖彼得傳授給我們羅馬人的宗教……我們命令,凡信奉這道理的應有『公教基督教』之稱;其他眾人,依我們的判斷,我們命令應以『異教者』之汙名來稱呼他們;……他們將要遭受到的,不僅是天主的懲罰,而且是我們法律的制裁。」
資料二:「任何人不得被剝奪其尊奉基督教、或任何依自認最適合的宗教的機會……你們應該知道,有關基督徒的一切禁令均已取消,今後凡欲崇拜基督教者,能自由並公開行之,不得受阻。」根據上述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兩則資料皆可視為基督教正在遭受迫害的證據
(B)資料一為狄奧多西一世所公布,資料二為君士坦丁大帝所公告
(C)資料一基督教合法地位
(D)資料二獨尊基督教的地位,禁止其他異教傳播


22.

22. 「他的名聲響遍全歐洲,因為那裏製造的毛紡織品實在太出色了。由於毛紡織品的需求如此之大,所以在十二世紀時,整個地區成了一個紡織匠和漂染匠的國家。請問:這個地方位於下圖的何處?
5ec62cbabdf9f.jpg
(A)甲
(B)乙
(C)丙
(D)丁



23.23. 1295年某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後,他們支持伊斯蘭教的文藝和學術……其征服行動實際上幫助了中東搖搖欲墜的文明,並為它注入新生命。他們……在貿易和文化方面,都有正面的影響。他們敞開大門,歡迎歐洲全新而又互蒙其利的接觸;許多歐洲人抓住這個機會,探詢通往中國的陸路。請問:上述所指的民族為何?
(A)蒙古人
(B)土耳其人
(C)阿拉伯人
(D)波斯人


24.24. 1231年,教宗下了一到諭令:○○有內部自治的權利,自由講學、遊學的權利,獨立審判權、賦稅與兵役的豁免權等。由自己決定領導和管理方式。」請問:此到諭令是頒布給哪個組織?
(A)教堂
(B)大學
(C)修道院
(D)城堡


25.25. 資料一:「有海上船隊往來於紅海、印度洋,以至於中國唐宋時代的東南貿易,和地中海的商路相銜接,成為控制當時東西貿易的主角。」資料二:「他們為了貿易方便,首先發明支票、提貨單和信用狀,並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等商業組織。」」兩則資料中的「主角」、「他們」是指下列何者?
(A)阿拉伯人
(B)義大利人
(C)印度人
(D)波斯人


26.26. 中古時代,伊斯蘭帝國或政權經常出現政治分裂或衝突不斷上演的現象。請問:造成此一現象的重要因素為何?
(A)對《古蘭經》教義詮釋不同
(B)對征服地區的統治政策
(C)土地分封制度的實施
(D)哈里發繼承問題爭執


27.27. 同學們正在討論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差異—甲生:印度教是一種多神教;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乙生:印度教的廟宇建築融合了希臘、羅馬、拜占庭和波斯的建築要素;而伊斯蘭的清真寺則以阿拉伯傳統建築為基本要素;丙生:印度教既無明確創始人,也無成文教義;伊斯蘭教則要求全體信徒都要信仰真神阿拉、服從先知穆罕默德,並遵循《古蘭經》的規範;丁生::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都曾向外征服,因此都使其宗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上述哪幾位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8.28. 「吳哥窟」建築群是由六百多座大小建築所構成,其風格深受哪一文化(或宗教)的影響?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
(C)當地傳統宗教信仰
(D)印度教


29.29. 「他」試圖以個人的生活樹立一個恪遵宗教信條的榜樣,並將教義用於帝國事務。因此,他幾乎是唯一將宗教理想注入治國之道,卻不是神權統治者。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場所,對貧民施捨,他雖篤信佛教,但也把宗教寬容當作國策,主張各教派都應受到尊重,他的宗教政策,也成為以後當地君主的傳統。請問:上文中的「他」應為何人?
(A)釋迦摩尼
(B)孔雀王朝阿育王
(C)貴霜王朝的迦膩色伽
(D)笈多王朝的旃陀羅笈多


30.30. 資料一:「早期的歐洲學者相信伊斯蘭教的傳播是透過刀劍實現的,被征服的民族要麼選擇信仰要麼選擇死亡。現在明顯的是,盡管武力傳教在穆斯林國家不是沒有,但實際上是很少的……確實許多對伊斯蘭教的信仰都是出自信仰的啟示或者穆斯林學者和聖人表現出的聖潔,以及政治和經濟得失的計算。」資料二:「在多數情況下,信仰本身混雜著世俗和精神的目的。而且,信仰伊斯蘭教並不必由過去的生活轉向全新的生活。盡管它需要接受新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團體的成員,但多數信仰者仍然深深依附於自己原本的文化和團體。」請問:根據資料判斷,下列哪項論述符合其意旨?
(A)伊斯蘭教強調以刀劍傳教
(B)多數穆斯林是被武力脅迫入教
(C)穆斯林學者精於算計政經得失
(D)早期歐洲學者對伊斯蘭教有誤解偏見


31.31. 「他們把他看成是瘋子、惹人討厭、不值得憐憫,就決定要殺死他。穆罕默德聽到他們的陰謀,便在深夜決心離開麥加,於西元622年遷徙眾人移居麥加北方二百哩的新根據地,這件伊斯蘭教史上的大事,稱為『黑嗤拉』,又稱『聖遷』。」請問:新根據地是下列何地?
(A)大馬士革
(B)巴格達
(C)麥地那
(D)耶路撒冷


32.32. 古波斯人及羅馬人對統治者表示敬意時,往往親吻其腳部或足印,稱為吻足禮。後來有人自認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也享有吻足禮特權,凡是授予大主教職位、為皇帝加冕、接待諸侯時,都應行吻足禮。他也可以廢止任何命令,乃至罷免皇帝,解除臣民對暴君的義務。這人最可能是 
(A) 8、9 世紀時人稱大帝的法蘭克王查理 
(B) 11 世紀改革教會的教宗格列哥里七世 
(C) 16 世紀中的主張改革教會的馬丁路德 
(D) 17 世紀主張「朕即國家」的路易十四。


33.33. 一幅畫作描繪某地羊毛市集的景象:各地來的商人熙來攘往,好不熱鬧,主教在廣場上為市民祝福,羊毛商人把貨品陳列攤位上,供人選購,還有幾個攤位專門提供兌換貨幣的服務。這種景象最早可能出現於 
(A)一世紀的雅典 
(B)四世紀的羅馬 
(C)十二世紀米蘭 
(D)十六世紀巴黎。


34.34. 一座教堂,原本建築在羅馬神廟的遺址上,八世紀時,改建成清真寺;十三世紀時,又改為羅馬教會的主教座堂;十六世紀時,重新修建。這座教堂因經歷不同的歷史發展,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這座教堂最可能位在 
(A)巴爾幹半島 
(B)猶加敦半島 
(C)阿拉伯半島 
(D)伊比利半島。


35.35. 公元前第6世紀,印度發生宗教改革,出現一個新的宗教。他們繼承傳統的「業」與「輪迴」思想,反對殺生,主張極端苦行,反對暴力,認為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應訴諸暴力。這個宗教傳播的區域以印度為主,甚少傳至印度以外。這是哪個宗教? 
(A)耆那教 
(B)印度教 
(C)佛教 
(D)婆羅門教。


36.36. 史家討論政治領袖亞歷山大時,有不同的看法:甲:亞歷山大的成就非凡,奠定了日後羅馬帝國統治與基督教傳播的基礎。乙:亞歷山大野心勃勃,所到之處,攻城略地,屠殺守軍,將婦孺轉賣為奴。我們應當如何認識這兩種看法? 
(A)甲乃討論其影響;乙則陳述其作為 
(B)甲陳述相關史實;乙則評價其功過 
(C)甲反映當時人看法;乙為後世評論 
(D)甲乙均持正面態度,肯定亞歷山大。


37.37.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初期多次征戰,擴張版圖。但公元前261年他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轉變:征服東部沿海的羯陵迦王國時,因目睹該地有15萬人被強制擄走,10萬人死於戰場,還有許多人稍後死去,阿育王決心摒棄戰爭,傳播正行之道,只願進行精神征服。阿育王此一轉變與他日後哪項政策直接相關? 
(A)規劃帝國組織 
(B)設置欽差大臣 
(C)發展國際貿易 
(D)宣揚佛教教義。


38.38. 羅馬共和時代不斷擴張而帶來許多問題。當時有位作家描述:「羅馬人將征服來的土地部分劃為公地,分配給沒有土地和貧苦的公民,收取少量租金。但有錢人以較高租金承租,剝奪較窮者的機會……又以假名等手法將土地化為己有。最後大部分的公地都落入富人之手。窮人失去農地,也不再登記服兵役、不再照顧自己的子女……。不久,義大利的自由勞動力減少,來自外地的奴隸充斥,富人利用奴隸墾殖從自由公民處剝奪來的土地。」根據引述,羅馬共和後期社會現象不包括何者? 
(A)土地兼併嚴重 
(B)奴隸耕種土地 
(C)兵源逐漸流失 
(D)奴隸充斥軍中。


39.39. 13世紀以後,東南亞島嶼地區的人民,經由阿拉伯人、波斯人與印度人的媒介,逐漸接受了伊斯蘭信仰。阿拉伯人、波斯人與印度人等最主要是以何種方式傳播伊斯蘭教? 
(A)透過貿易接觸 
(B)藉由軍事征服 
(C)倚賴外交壓力 
(D)利用物質引誘。


40.40. 8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內部發生「聖像崇拜」的爭議,支持和反對崇拜聖像者各持立場,雙方相持不下。以下是兩種觀點:甲:「我們供奉聖像,讓人民可以透過聖像學習基督教精神,並且激發他們的宗教熱情。」乙:「許多未受教育者把聖像當成神聖本身,他們混淆了形象與形象所代表事物的差別。」比較兩則引文內容,可以推斷兩者對聖像崇拜的立場是 
(A)甲、乙皆支持 
(B)甲、乙皆反對 
(C)甲支持、乙反對 
(D)甲反對、乙支持。


41.41. 史家評論某地區的文化成就:「他們深以自己能傳承古希臘為榮,作家們以典雅的古希臘語寫作。當西歐正沉淪於黑暗時代時,他們繼續維持一個有教養、博學的社會,產生許多著名的歷史和神學著作,以及一種優美的書簡文學。」這個地區是指 
(A)義大利 
(B)阿拉伯 
(C)拜占庭 
(D)俄羅斯。


42.42. 學者指出:在這個地區,隨著商人的通商貿易,傳入了印度的宗教文化,此區出現許多與印度相仿的廟宇與神祇。本地統治階級在該區印度化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聘請婆羅門擔任顧問,引入印度的儀式、習俗與相關法論。這些法論構成一個框架,此區許多國家的地方習慣法就是在此框架內形成。這個地區最可能是 
(A)東南亞 
(B)東北亞 
(C)西亞 
(D)東非。


43.

43. 下圖甲、乙、丙、丁四個區域,何者既屬古代迦太基,又為當代「茉莉花革命」的起源之地?
5ec62d372f0e5.jpg 
(A)甲 
(B)乙 
(C)丙 
(D)丁。



44.44. 某位史家說:「十字軍對歐洲文明影響是否很大,是有爭論的。毫無疑問,十字軍有助於義大利港口城市的經濟成長,尤其是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然而重要的是,十二世紀財富和人口的增加先使得十字軍運動成為可能。十字軍也許促進商業復興,但確實並未引發商業的復甦。」這位史家要說明的最可能是 
(A)有關十字軍運動對於東方世界的影響 
(B)十字軍運動對於歐洲文明並沒有影響 
(C)義大利商業復興是十字軍運動的結果 
(D)商業和人口復興是十字軍運動的背景。


45.

二、題組:
 1. 附圖是中古時期某帝國向外擴張的路線。請問:
5ec62d57a062a.jpg


【題組】45.圖中的路線最有可能是哪一種的征伐? 
(A)十字軍東征 
(B)蒙古西征 
(C)日耳曼東征 
(D)阿拉伯西征


46.【題組】46該征伐的時間背景約等於中國的哪一個朝代?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47.【題組】47在這廣大的歐陸版圖中,丙為哪一個帝國? 
(A)窩闊臺汗國 
(B)察合臺汗國 
(C)欽察汗國 
(D)伊兒汗國


48.

2. 附圖為中古時期地中海地區的勢力分布圖。請問:
5ec62d7554aff.jpg


【題組】48.這是哪一個帝國的版圖? 
(A)西羅馬帝國 
(B)東羅馬帝國 
(C)東哥德王國 
(D)西哥德王國


49.【題組】49.承上題,當時在位的君主是誰? 
(A)君士坦丁 
(B)查理曼 
(C)查士丁尼 
(D)李奧三世


50.【題組】50.以下哪一個描述很有可能是生活在這個帝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A)每天朝麥加的方向膜拜 
(B)在日耳曼蠻族的統治下,許多古文化遭受摧殘 
(C)人民相信輪迴,靠著善功下輩子可以轉世到好人家 
(D)皇帝是宗教上的最高領袖


懸賞詳解

國一自然下第一次

19. ( )右圖是某生物細胞所具有的2對染色體,(A、a)、(B、b)、(D、d)是位在染色體上的成對遺傳因子,若此細胞進行減數分裂產生精子,則精子...

50 x

前往解題

107 年 - 2018雲林縣國立北港高中高二107 上學期歷史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85752-阿摩線上測驗

107 年 - 2018雲林縣國立北港高中高二107 上學期歷史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8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