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四、 請閱讀以下自然書寫短文:
土地上的淪亡者
站在橫越支亞干溪的豐平橋上向西望去,遠方安來山的崩塌面從山頂直瀉溪底,背後更高的清昌山,當地人稱作Krumuhan,意指打戰的地方,130多年前Truku和Tkdaya兩族於此相鬥,Truku族人鼠得了獵場。其戰之後,1918年日本人將盤踞山區的各個Truku部落遷往淺山或平地,形成現在的支亞干部落,日本人則開發部落原居地豐富山林資源。在Truku的觀念中,領域就是獵場,古戰場標記著代代相承的歷史記憶,但如今的清昌山一帶,是某間礦業公司包下的特許事業。
特許事業幾乎代表著整個東部的開發史。1899年財閥賀田組首獲臺灣總督府的特許狀,開始於花蓮伐腦、種植甘蔗菸草、設置移民村,配合其需要,政府發動戰爭從原住民手中取得土地控制權,重新分配到殖民經濟的每根血管末梢。1920年,支亞干溪上游的大安山發現大片檜木美林,臺東拓殖合資會社繼承賀田組,成為三大官營林場之外第一個民營伐木區,當時的運材軌道穿越支亞干,在部落中央留下長達2.5公里的痕跡。後來,中華民國來了,繼續伐木、帶來礦場。1984年,伐木區發生大規模崩塌,土方塞住了隘口成為堰塞湖,接下來的十年間讓位於下游沖積扇的部落陸續發生了五次災情。統治者雖然變了,但對支亞干的人來說情況沒什麼改變,同樣是土地上的淪亡者,同樣沒有權利掌握自己土地的未來。
【題組】1. 本文第一段論述某戰役之後部落集團移住,強迫移住平地,背景應為總督府對原住民的哪項治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