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高三下
阿摩第 3 期
17581枚
 1 

【高中】德雙軌技職教育 重視企業實做

發表于: 2013/03/09



 

體檢技職專題(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9日電)德國不但重視高等教育,也在技職教育下了功夫,發展出「雙軌制」技職訓練,重視訓練生在企業實做,因此創造了政府、企業、青年3方多贏,並且不吝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

提到德國,你想到什麼?生產賓士車等工藝精品、能工巧匠匯聚的歐洲工業大國?或是理論發達、哲學思維的故鄉?其實德國都是。

德國經濟辦事處處長魏諾朗(Dr. Roland Wein)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德國不單是高等教育很強,在近年這一波歐洲經濟衰退當中,德國還能穩穩的撐住,就是因為技職教育體系發揮了功能。

在大學率取率超過90%的台灣,現今大多數年輕人都擁有大學文憑,但是畢了業,卻發現工作不好找,嘆起薪不高。

魏諾朗表示,在德國,同年齡層大約只有20%的人是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美國、日本大約在40%,因此曾有好一段時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批評德國高等教育的人比例未免太低;但德國一些技師專家根本不在乎這些批評,他們甚至很自豪的認為,「在德國受完技職訓練,和其他國家訓練出來的博士懂的其實一樣多。」

魏諾朗說,「在德國工作,重點不是你拿到什麼文憑、什麼學位,而是你真正了解什麼、會些什麼。」

這樣崇尚技職訓練的風氣,影響了德國人規畫他們的教育。魏諾朗說,德國技職教育訓練最核心的,可以說是「雙軌制」(dual system)、還有統一的「訓練法規」。

「雙軌制」是指學生每周可能在學校1到2天、然後到公司受訓3天,這種學校和企業緊密配合的制度。而不管是在學校或公司,得到的訓練都是根據德國的訓練法規來做。

魏諾朗說,因為訓練法規在全德國都一樣,所以當你要從事某個職業,最好先得到一些資格、技能認證,這些資格認證是由政府發出。

而「訓練法規」並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公司、專業組織公協會、政府,取得共識,一同來制訂訓練的架構和內容。其中,公司、專業組織公協會有很大的權力可以決定訓練的內容、訓練出來的成果,幾乎可以保證訓練內容都是業界最新的技藝,最符合業界的需求。而學生畢業之後,可以無縫隙的銜接上工作。

魏諾朗強調「雙軌制」中,讓學生到公司接受訓練的重要性。他說,德國、瑞士、奧地利都有這樣的到公司學習的雙軌制,可以提供真實環境,讓受訓者在職場、工廠中接收到最新的產業訊息、職場的要求;讓人不只是技術提升,同時也學習如何在職場與人社交互動,這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自信心、責任感,練習獨立。

這樣的制度還對各方都有好處,魏諾朗表示,對公司來說,可以得到技術勞力,中長期看,降低了公司招募、訓練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公司對技職訓練課程架構和內容有發言權,可以和社會、政策對話。

對於訓練生,他們的技術提升、獲得好的教育和各方資源的照顧,未來還有工作保障。舉例來說,80%在西門子公司受雙軌訓練的人,畢業後就在西門子上班,畢業即就業的比例非常高。

而且還有經濟上的好處,就是訓練期間,可以領到公司給的工作津貼,2012年平均來說,是每個月730歐元(約相當新台幣2萬8500元)。當然小公司會再低一點。

魏諾朗說,技職教育在德國受到高度重視,大學的新鮮人27%已具備技職證照。這說明,3分之1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有受過技職教育,接受技職訓練並不會讓人無法再進入學術窄門,甚至對未來職涯大大加分。

另外,透過這個制度,政府也省了錢。魏諾朗分析,因為在公司的技職教育訓練由公司負擔,這已經省了一部分,再者,訓練生的津貼薪水也是公司出,政府又省了社會福利的支出。

長期來說,這些有資格證照的雇員正是德國產業創新的支柱,讓經濟運作有效率、有創新力,還大大的降低青年失業率。據最新的資料,德國青年失業率大約是7.9%,比其他歐洲國家低。

魏諾朗說,在德國,企業要不要開訓練課程,沒有人會去強迫,企業想開就開。一些很小的麵包店、屠宰場如果願意,也可以招收訓練生。

一些研究顯示,這些小企業招收訓練生對他們而言也不是負擔,如果他們無法提供符合訓練法規的訓練設施,就會去找當地的商會幫忙,請求贊助,或是幾家小企業合作起來一起開工作坊(WorkShop)。這樣做的好處是,市場可隨需求調節人力,不是政府強加規定的。

魏諾朗表示,德國教育經濟辦事處屬於德國商會的體系之一,而德國商會打算從2013年到2016年將這種雙軌的技職體系推向全球,會和各國的政府機構合作計畫,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這種制度的好處。和台灣政府的合作從2010年就開始了,他希望,未來希望和台灣更多政府部會、產業、學校尋求合作機會。

談到對台灣技職教育體系的觀察,魏諾朗表示,總體來說,台灣需要更加了解業界的需求,設施要更新、學的內容也要更新;像德國的技職體系課程是很有架構的,內容都是根據業界最新的需求來設計。

他認為,台灣技職師資需要更新或再訓練。因為講師如果是20年前畢業的老師,不一定會知道業界最新的需求是什麼,師資可能需要到企業裡實習一段時間,知道最新設備的操作,才能教給學生最新的東西。

總結來說,魏諾朗認為,技職教育體系要發展精實課程、找來好的訓練設備機器、一開始就與優秀的產業夥伴、公司合作,這樣他們就會成功了。

目前德國商會派駐在世界各地,與全球40個國家都有推廣技職訓練的合作計畫,包括瑞典、西班牙、巴西、俄羅斯、印度;尤其西班牙年輕人失業率超過50%,更需要這類幫助。德國也希望透過這些合作,累積更多經驗,然後再分享出去。

魏諾朗鼓勵台灣,不要只是同意德國的技職教育訊練是多麼優秀、很羨慕等等,一定要起而行,讓改變發生。他說,儒家思想讓台灣社會偏重學歷,但是如果想要各方多贏、成功,那就要嘗試不同的做法;扭轉「要念大學才有出路」、「教育等於學術訓練」這樣的觀念。

最後,魏諾朗不忘強調,台灣必須回過頭來檢視社會是怎麼看待技職教育訓練?是否真的看重?如果社會還是普遍認為,「這沒辦法拿到大學文憑,所以不算教育。」那就很難做下去;社會必須要重視、真正感受到,技職教育是專業職涯的絕佳起點,技職教育才會成功。1020309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5%BE%B7%E9%9B%99%E8%BB%8C%E6%8A%80%E8%81%B7%E6%95%99%E8%82%B2-%E9%87%8D%E8%A6%96%E4%BC%81%E6%A5%AD%E5%AF%A6%E5%81%9A-02342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