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
阿摩第 2 期
50131枚
 1 

【分享】重點整理-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黃德祥ch7

發表于: 2010/03/02



Ch 7 青少年社會化與性別角色的發展與輔導

社會化與青少年發展
社會化與性別角色的意義
社會化(socialization):指個人學習社會各種文化價值成為社會人的歷程
性別角色:表現男性或女性的適當行為類型等。也是社會化一環
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性及重要任務

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性:(從成人角度看)
1.能遵守社會規範:行為合法、合情、合理
2.建立責任心與義務感:為所當為,為自己行為負責
3.扮演適當的社會期望的角色:以增加適應力,順利進入社會
4.具有獨立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有利個人發展與家庭生活
5.兼顧個性與群性發展: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也要開拓人際關

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性:(都賽克)
1.青少年的社會化是一種學習的歷程
2.社會化反映了文化的期望與刻板印象
3.不同文化與不同世代間的文化期望有差異存在
4.社會化是一個複雜的歷程
5.社會化是個人行為與社會期望之行為間的交互作用歷程

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任務:
1.能夠獨立
2.辨識自我
3.適應「性」的成熟
4.學習做一個大人

青少年性別角色的發展
影響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
1.自我變項:對自己的看法主要以父母的態度、早期的經驗為據
2.社會變項:受朋友、同儕影響
3.文化變項:家庭、社會(影響的主要力量)、情境、社會經濟、個人因素、心理情緒等六大項(歐尼爾O’Neil等人)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或雙親認同理論
Freud認為,根源於嬰幼兒期,對同性別父母的認同作用是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的主要力量。Rice將此理論稱為「雙親認同理論」
2.社會學習論:Bandura認為,兒童是經由被酬賞、懲罰、教導,以及對楷模的模仿形成不同的性角色類型。
3.認知發展論(代表人物:Piaget、Kohlberg)
Piaget-兒童對外在世界的認知表徵決定了性別角色的學習
Kohlberg-兒童對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奠基於早年兒童對性別自我分類的結果,兒童對性別活的偏好是因為對性別作判斷與認定所致,因而促成了性別角色的分化。

性別刻板化印象與性別差異現象
性別類型化與性別差異形成
性別類型化(sex typing):個體獲取文化中所設定之男性化與女性化所需具備的動機、態度、價值與行為的歷程。
差異:米德的研究,某些文化男女性別角色正好相反。但工商社會,女性花愈來愈少的時間在養育子女之上。

性別角色刻板化印象
刻板化印象(stereotypes):以偏概全,主觀的認定或看法。
布洛曼Broverman,在能力聚類中,男性角色較受觀迎;在溫暖表達聚類中,女性角色行為較受喜愛。

主要的性別角色差異現象
1.空間能力:13歲起,男優於女
2.數學成就:國高中起,男優於女。可能成因,女生對數學的焦慮及態度。哈克夫Hacheff提出自我效能觀點
3.生涯發展:早期是男主外、女主內,隨著兩性教育機會平等、女權運動等,已讓女性在男性主導工作中表現愈佳。

中性特質與性別角色發展關係
中性特質(androgyny)的發展,利於適應社會變遷。使個體更有彈性的依照情境需要而表現出男性化特質或女性化特質。
具中性化特質的人心理適應較佳、自尊較高,並有較高的自我觀念,較能成功的解決認定的危機。

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的意義與發展
政治社會化:指個人受父母、老師、同儕、大眾傳播等社會化因子所影響而形成個人政治態度、價值與行為的歷程。
政治社會化的發展:
1.青少年之前:政治活動的社會作用不被關切
2.青少年期:具有政府的概念,並有較高的個人政治思考
3.15歲以後的青少年:思考政治活動的長期目標與效果
4.青少年階段對權威人物的依賴仍重,期望英雄或權威人物出來解決社會問題,尚無法充分考慮社會的複雜性。

影響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因子
1.父母
2.同儕
3.學校與教師
4.大眾傳播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