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
阿摩第 5 期
50251枚
 1 

【特教】談性 注意別越界

發表于: 2013/05/08


國語日報特教副刊:談性注意別越界
記錄/黃沛云
家長、教師該怎麼協助特殊生建立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教育部特教小組與本版於十月十三日下午,邀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王大延教授、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孟瑛如教授擔任座談嘉賓,並請到身障兒家長劉碧玲現身說法,與民眾一同探討特殊兒的性平教育議題。
以下為本次座談摘要報導,將分兩次刊登,提供讀者參考。 
建立隱私觀念
王大延教授提出,曾經有個高中教師在進行性別教育時,讓學生回家後觀察自己的性器官並畫出來,結果作法引發爭議。王教授認為,讓學生知道身體隱私部位的實際位置以及真貌,比起利用圖卡、照片、模型來教導,較能有具體認識;尤其對身障孩子而言,當他們對隱私部位有所警覺,也較能辨識性騷擾,進一步防止性侵害。 
家有二十八歲身障女兒的家長劉碧玲呼籲,教師、家長應從生活基本面,讓身障孩子感受到「重視身體隱私部位」的氛圍,因為你很難對智能障礙的孩子,尤其是中重度者,教導什麼是隱私,唯有從行動上讓他們明白。 
比如,從小幫他們換髒了的衣褲或尿布,就一定要帶到隱蔽處進行,絕不在學校走廊、教室等公共場所幫他們脫衣解褲,甚至讓人圍觀;師長要用行為來強調什麼是隱私,表達隱私部位不能隨便讓人觸摸、觀看的觀念。如此,日後他們自然會知道只有在沒人的地方才可以裸露隱私部位。
性需求的排解
王教授說明,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有「生之本能」,其中包含潛意識、自我防衛機轉等,特別是性方面的需求,也是人類得以傳宗接代、生生不息的本能。佛洛依德診間進行夢的解析後,發現人們的問題常源自於「性壓抑」;當性方面沒有被滿足時,人類就可能出現攻擊、暴力等行為。 
據了解,身障兒性壓抑的情況比一般孩子嚴重。王教授主張,特教班應由男、女老師相互搭配,才能更容易處理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青春期面臨的問題。 
身障兒也有性需求,必須讓他們學習適度的排解,才不會因壓抑造成更大的問題。王教授以荷蘭的作法舉例說明,荷蘭當地有已婚婦女自願組成服務隊,專為身障孩子做性服務,協助他們以解決性方面的需求。另外,也有國家鼓勵從事色情行業的人士,為成年身障國民提供性服務。王教授說,社會大眾常忽略身障人士的性需求,但其實他們與一般人一樣也有性的欲求。
劉碧玲提醒,引導身障孩子排解性需求,家長最好一併考慮障礙特性。她舉例,有個重度自閉症男學生,爸爸教導他透過特定的方式來排解性需求;後來,這個學生不論是否有需求,每天中午堅持要到廁所「完成任務」,延誤了上課,這可能就沒有顧慮到自閉兒固著行為的特性。教導時,建議將多久一次、地點列入提醒。 
劉碧玲又以「公視」單元劇闡述,對身障孩子性需求的處理,疏導一定比防堵好。劇中,一個自閉症患者長期被阿公用鎖鍊綑綁在家,當他進入青春期後,一名女性社工到家中做輔導,不過才近距離靠近他,就被他抓住,壓倒在地,這男孩因為性需求長期被壓抑,以至於完全無法克制性衝動。
劉碧玲的經驗談是:家長一定要設法紓解身障孩子的性需求,一味防堵,後果非常可怕;對家長來說,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題。
身障者適婚評估
至於身障人士究竟該不該結婚?是否可以生兒育女?王大延教授認為,這些問題應由孩子的父母決定。對此,孟瑛如教授則提出預防醫學的作法,建議父母可讓身障兒進行血液遺傳基因配對的檢查來評估;若婚後生下身障孩子的機率高,就要教導避孕或透過人工胚胎的方式來生孩子。 
一般專家或醫生會依個案狀況,給予不同建議。孟教授認為,如果身障者的家長覺得婚姻經營得不錯,有能力輔導孩子妥善維繫婚姻生活,就可以考慮讓他嘗試。 
友情與愛情
孟瑛如教授指出,青少年對於友情與愛情的知識,大多來自網路與綜藝節目,家長、教師給予的影響反倒較少。雖然如此,她還是建議家長儘量要透過輕鬆的聊天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另外,對於青春期生理變化的描述,不妨以學名、身體組織變化的狀態來談論。使用客觀的語言來敘述,比一些含混不清的形容,更加妥當。
談到性教育,課本往往先介紹性器官,但孟教授建議應該先從人際關係談起,主張「先學會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先有人際關係,再有兩性關係」,教導身障生人際互動重要的原則,尊重別人的選擇,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對方做不願意做的事,以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兩性關係的基礎,先發展友情,再進入愛情。 
轉自: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053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