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國三上
阿摩第 2 期
8161枚
 2 

【分享】九年一貫課程整理

發表于: 2011/02/18



◎基本內涵(理念):
展望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新時代,教育是展開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歷程。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課程應培養具備人本關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一、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別人及不同文化。
二、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的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
三、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的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
四、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涵蓋文化與生態)
五、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
◎國民教育課程方向:
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泳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等,為課程設計的方向。
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於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宏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為實現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目的,須引導學生致力達成下列課程目標:(主要有三大主題、十大目標/十大基本能力與相對應之主要教學方法)
一、 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的發展
(一)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價值澄清、啟發教學法】
(二) 欣賞、表現與創新【欣賞、發表、創造思考教學法】
(三)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設計教學法】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基本能力的內涵──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
二、人與社會: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
(一) 表達、溝通與分享【發表、討論教學法】
(二)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同儕教學】
(三)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講述、解釋、欣賞教學法】
(四) 規劃、組織與實踐【設計教學法】
三、人與自然:強調自然與環境
(一) 運用科技與資訊【電腦輔助、練習教學法】
(二) 主動探索與研究【探究、發現教學法】
(三)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個別化、問題、探究教學法】
※基本能力是界定基本學力的重要依據,可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學力指標,作為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評估的依據。


◎學習領域的課程特色
一、課程綱要強調從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為基礎,提出七大學習領域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涵。
二、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除必修課程外,各學習領域得依學生性向、社區需求及學校發展特色,彈性提供選修課程。
二、 學習領域的實施應以統整、合科教學為原則。
三、 教科用書之編輯應以九年一貫統整的精神發展各科課程內容,即強調課程統整以糾正過去分科課程教學的弊端
四、 學習活動如涵蓋兩個以上的學習領域時,其學習節數得分開計入相關學習領域。

◎各領域重點
語文 1.對注音符號的教學原則是於第一學年前十週,採綜合教學法,期學生能在第一學習階段達到熟練。
2.國小低年級的國語、鄉土語言及英語,每週平均最多可排6節。
健康與體育
社會 1.人造的物質環境屬人生的「生計」層面。
藝術與人文 1.從「重要的想法」開始,及於「主要的概念」。
2.文,指的是藝文與生活素養。
3.包括視覺、聽覺、動覺藝術。
自然與生活科技
※一二年級之生活課程是結合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每週生活課程節數高達6-9節,上限為15%×3=45%
數學 1.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方式有具體操作、具體表徵、類化具體表徵。
2. 94學年度起新修訂之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從一、七年級開始實施。
綜合活動 1.範圍包括各項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
2.四大目標:
實踐體驗所知、省思個人意義、擴展學習經驗、鼓勵多元與尊重。
3.四大主軸:
認識自我、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
4. 10項指定內涵(學習領域的最低要求,不得少於總時數10%):
學生自治活動、生命教育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危機辨識與處理活動、野外休閒與探索活動、自我探索與瞭解活動、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
環境教育活動、兩性的關係與互動、家庭生活活動。
5.課程計畫應融入10項指定內涵。
6.三項評量準則:
(1)整體及多元的觀點 (2)避免壓力、樂於學習 (3)鼓勵性質,過程導向




◎學習領域階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語文 本國語文 本國語文 本國語文
英語 英語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社會 生活課程 社會 社會 社會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
生活科技 自然與
生活科技 自然與
生活科技 自然與
生活科技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節數
1.課程教學節數計算單位-學年度
2.教師可利用彈性教學時數,實施補救教學、充實教學、班級輔導,以及增加學科教學節數。
3.語文領域占20-30%,其他領域各占10-15%
4.國小一二年級語文領域學習節數得併同生活課程學習節數彈性實施之。
5.國中每週學習總節數:領域學習節數+彈性學習節數(包括學校行事節數、班級彈性教學節數)
一二年級32-34節(28+4~6);三年級33-35節(30+3~5)
6.導師時間及午休、清掃等時段不列在學習總節數內,有關學生在校作息及各項非學習節數之活動,由學校依地方政府訂定「國民中小學學生在校時間」之規定自行安排。
7.國小階段的選修節數佔基本教學節數的10-20%
國中階段的選修節數佔基本教學節數的20-30%

◎理論背景
1.教育哲學(人文主義):課程統整、統整全人的發展,重視教育與生活的結合。
2.教育社會學(後現代主義):為迎合知識及資訊爆炸的時代,統整新知識。
3.教育心理學(建構+認知):世界的意義是個人認知、互動、建構而來。

◎基本理念主要有:
一、課程統整  二、學校本位  三、空白課程 四、能力取向  五、績效責任 

◎核心價值->因應「開放」與「多元」之時代趨勢,回應「創新」與「正義」之社會期許,實踐「體驗」與「能力」之學習發展。
1.開放:SBC、SBM、自編教材、評量。
2.多元:評量、多元智慧、多元入學。
3.能力:讓知識走出書本、讓能力走進生活、帶著走的能力。


◎教師角色期望的轉變
1.被動的學習者->主動的研究者
2.教師進修研習->教師專業發展
3.單打獨鬥->團隊合作(協同教學)
4.知識的傳授者->能力的引發者
5.課程執行者->課程發展者

◎正面評價
一、落實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
二、大幅保留學校彈性設計的空間
三、課程內容簡化,降低學生的負擔
四、課程以主題方式設計,注意統整並兼顧地方及生活特性

◎負面評價
一、對學校及教師授權過大,但目前基層卻似無此能力
二、合科領域的規劃不見得較有利於學習,且不合現有師資狀況。
三、教學時數及內容大幅縮減,引起是否會導致學生程度下降的疑慮
四、教師缺乏備課時間,無法自行設計較精緻之課程
五、 理想陳義過高,不易落實

能力指標
1.三大作用-各學習領域課程或教科書編輯的基礎
-教師教學設計及實施的參考
-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依據
2.評量學習能力指標,應掌握長期化、多元化、效標參照測驗的原則引導教學方式。
3.學力指標:指課程實施後,教育行政機關或學術機構針對學生習得的實際學習成就加以評量而得的常模性指標。能力指標:指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分段能力指標。

學校課程計畫
1.各校應於開學前,將學校課程計畫送所轄縣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備查,並於開學兩週內將班級教學活動之內容與規劃告知家長。備查制度由「事前查核」改為「事後查核」,充分尊重學校專業自主的權利。
2.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和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審慎規劃全校課程計畫。
3.學校課程計畫應含各領域課程計畫和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計畫,內容包含:「學年/學期學習目標、能力指標、對應能力指標之單元名稱、節數、評量方式、備註」等相關項目。
4.有關重大議題如何融入各領域課程教學,應於課程計畫中妥善規劃。

議題
1. 配合單元主題之教學目標和能力指標,將重大議題採主題統整的模式,融入各主題單元的教學活動之中,不另外單獨設計教學活動。
2. 將重大議題依據其能力指標之內涵加以詳細分析後,一一檢附融入各冊。將教學目標內容詳列適合該年齡學生所需的教學內容要點,思考內容要點應如何以該年齡層可以接受的方式,也就是生活化、合理化、趣味化方式呈現。
3. 鼓勵學生發表其看法和觀點,應用諸如價值澄清、批判思考等思考性教學法,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4. 教學實施時,教師可以隨機利用教學媒體、社會新聞議題、相關資訊或宣導影片等方式配合實施,以落實教學成效。
5. 在課程目標中明示「生涯發展議題」旨在使學生注重自我覺察、生涯覺察、生涯規劃。
6. 目前的鄉土教育,主要藉由國小的鄉土教學活動(三年級),及國中的鄉土藝術活動、認識台灣等三個科目來實施。【鄉土語言自一年級開始】
7. 國小一至六年級必須任選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三種之一鄉土語言修習。
8. 兩性教育的核心能力應包括-兩性的自我瞭解、兩性的自我突破、兩性的人我關係。
9. 為加強兩性平等教育,中小學每一學年至少辦理二次教師進修,四次學生宣導活動。
10.性別平等議題-是公共議題而非主流議題
-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
-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
11.人權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基於自由主義。

一綱多本
一、意義
1.各版本教科書依據能力指標撰寫,選用之素材不同,所呈現之內容亦不同。
2.能力指標係依學習階段劃分,各版本在不同學期所選用之能力指標或有不同,以致呈現進度不一的情形,但在該學習階段結束時,進度必會達到相同程度。
3.教師選用教科書時,應考量各校各領域教學節數及學生程度,選擇內容份量最適配的版本;而在擬定教學計畫時,更應本諸教學專業,視實際需求,對量的多寡予以增刪、對質的內涵予以調整。
二、具體做法
1.了解階段-教師需理解教育目標、能力指標及教學目標。
2.選擇階段-根據課程綱要各領域分段能力指標及教學目標,參酌一般教科書的編輯特性、出版內容和物理特性等,選擇適合該校學生學習的教科書。
3.融入階段-教師將各領域分段能力指標、教學目標、教科書內容、學校教育目標及社區家長對學校和學生的期望作一融合,融入至各領域教學活動之設計。
4.轉化階段-在選擇、編寫教材時,教師可考量學生的生活經驗、文化脈絡、認知理解程度及學生個別差異等因素,來增刪、重組或轉化成學生容易了解的教材。
三、選用一綱多本教材,應重視課程組織聯繫的程序性、連續性、一致性、統整性。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SBCD)
一、 定義
學校本位課程,係以學校為主所發展出來的課程,是一種學校人員所發動的「由下而上」、「草根性」和自主性的活動,例如大單元統整教學、主題統整教學,教師享有高度的課程自主性。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係以學校為核心,重視學校人力的整合和社區資源的運用,是一種「參與」、「合作」和「共享」的活動和文化,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彈性課程設計和教學自主的空間,有助於學校和教師因應學生個別差異、社區需求、學校本身環境和時代潮流發展合適的課程。在設計學校本位課程時應考慮的要素包括: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求。
二、 程序

三、 學校本位課程
1.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特色在於教師課程決策的專業表現。
2.包含選擇、改編與創發;發展、歷程與結果。
3.課程可依情境需要而調整,而非在事前做好完善的計畫。
4.是「反中央-邊陲」的課程發展
5.Marsh,Day,HAnnay & McCutcheon主張三向度學校本位課程包括參與成員、活動類型、投入時間。
6.Skilbeck強調「由學生所屬的教育機構對學生的學習方案所作的計畫、設計、實施與評鑑」
7.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特色為重視學生分析的重要性。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1.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指出各校應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全校各年級計畫,其成員有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學科教師代表、家長及社區代表等,必要時聘請學者列席諮詢。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2.中小學課程架構最高層級的課程發展委員會->中小學一貫課程發展委員會
3.功能
4.任務-規劃學校總體課程
-審查自編教材
-學校課程與教學評鑑
-分配各學習領域之學習節數
-規劃開設何種選修課程
5.課程綱要要求各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個學習領域的課程小組,應於每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教學主題與活動。

統整vs.協同
1.學習領域之實施應掌握統整之精神,並視學習內容之性質實施協同教學。
2.統整課程落實的重要關鍵->協同教學

課程統整
1.理念包括有「學科領域內容的統整」、「學校科目與活動的統整」、「校內與校外的統整」。
2.功能在於簡化學習內容,使學習意義化,將知識予以內化、類化成生活中的一部份。
3.要以統整的方式進行學習是因為符合大腦透過整合學習的功能。
4.依據新科學典範有關腦研究的發現,有關學習者能力開發的教育內涵,需以身腦心內容理解之。
5.「新學習典範」-強調直覺、右腦思考。
6.「腦的研究(Brain Study)」指出,孩童從出生至十歲,是人類大腦快速發展的成長期,稱之為「學習機會之窗」其特徵或主張為:
(1)這段時間的語言與認知學習效果最佳。
(2)第二外語學習的起始年齡愈早效果愈好。
(3)學習環境愈豐富愈多樣化,學習成效愈好。
7.課程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一過程而非一事件,是課程發展的方式。
統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強調生活與學習能力的統整。

課程評鑑
1.範圍包括-課程計畫、教學材料、教學計畫、教學成果。
2.各層級的職責:
(1)中央
-建立並實施課程評鑑機制,以評估課程改革及相關推動措施成效,並做為未來課程改進之參考。
-建立各學習領域學力指標,並評鑑地方及學校課程實施成效。
(2)地方
-定期瞭解學校推動與實施課程之問題,並提出改進對策。
-規劃及進行教學評鑑,以改進並確保教學成效與品質。
-輔導學校舉辦學生各學習領域學習成效評量。
(3)學校
-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
【教師:草根式課程改革的主體】
3.學校課程評鑑-校長是召集人
-是串連於課程發展中的綜合性活動
-指地方層級的課程
-應分析課程的利弊得失

Q: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各學習領域出現頗多「組織」用詞,這是認知歷程向度的分析。(Mayer與Wittrock(2001)將認知歷程向度分成記憶、瞭解、應用、分析、評鑑、創作六項歷程)

Q: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 teach.eje.ntnu.edu.tw

Q:最有助於十大基本能力中「表達、溝通與分享」與「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是腦力激盪法。
Q:九年一貫課程消解傳統學科的分類,與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精神最接近。

Q:九年一貫注重人才的競爭力,乃在落實能力本位的觀念下強調結果和效率。

Q:教育部92.1.15公布九年一貫課程修訂之原則-
1.重視中小學課程的一貫性和統整性
2.以學習領域與統整教學為原則
3.以基本能力為核心架構
4.規劃國小實施英語教學
5.縮短上課時數與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Q有關九年一貫課程推動業務,係屬於教學發展課。

Q:九年一貫課程的政策理念,基於下列教育思潮-
1.人文主義-以「學習權」取代「教育權」
-以「帶好每位學生」為要務
-提供每個人適性教育
2.後現代主義-主張教育鬆綁,教師自主。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尊重民間自由市場機制的「審定本」
3.知識社會論-由學科型態走向統整的領域結構型態發展
4.建構主義-強調「學」為主,「教」為輔
-重視「生活經驗」在學習中的重要
-主張在真實的經驗中建構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