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國三上
阿摩第 2 期
8161枚
 1 

【分享】教育原理與制度~~人名與理論整理PARTY 1

發表于: 2011/02/14



代表人物或名詞 理論或主張
九年一貫主要概念 1.學校本位、課程統整、協同教學、多元評量、行動研究。
九年一貫課程內涵分析
1.是以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為課程的核心架構。
2.是以領域學習的合科統整教學取代現行的分科教學 。
3.是強調學校本位及教師專業自主的課程發展模式。
4.是以學生學習需要設計教材及教學活動的課程規劃。
5.是以基本能力為核心,兼重課程、教學與評量的課程設計。
6.是結合本土化及國際化的前瞻性課程。

九年一貫六大議題 1.人權教育、兩性教育、家政教育、環境教育、生涯發展教育、資訊教育。
九年一貫七大領域 1.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科技及綜合活動。
九年一貫十大能力指標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教師三大知能 1.分成一般知能、專門知能、專業知能。
2.一般知能:係指得以促進教師生涯發展及專業發展的人文及科技素養相關知能之課程
3.專門知能:係指與學科教材、教法及相關知識、相關技能之課程。
4.專業知能:係指與教育政策、教學、輔導、班級經營、教育研究相關知能之課程。
自主管理學校 1.是讓學校擁有更多的自治權力,使學校減少科層制度的種種限制。
2.具有三項特質:(1)學校本位預算;(2)學校本位人事管理;(3)學校本位課程與教育管理。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1.以學校的教育理念及學生的需求為核心,以學校的教育人員為主體,以學校的情境及資源為基礎,針對學校課程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鑑的過程。
菲力普66小組討論法 1.小組成員六人。
2.討論六分鐘。
3.以引發對問題之關注為主。
課程 1.課程大體上可成四大類:科目、經驗、目標、計畫。
2.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校內課程+校外課程。
正式課程 1.指課表排有授課時間表的學習活動。
非正式課程 1.指正課之外學校所安排的許多學習活動,如典禮儀式等,或課後活動、學生自願參與的活動
潛在課程
(Hidden curriculum) 1.亦稱「內隱課程」。
2.指由學生立場設定,具有隱匿效果未事先察覺的或是具有副作用的課程。
3.例如:教師的身教,境教,比馬龍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又稱羅森塔效應)。
校內課程 1.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
外顯課程 1.將課程發展者、決策者等人的意向納入,並陳述出來的課程,這可由課程的內容中發現。
空無課程
(Null curriculum) 1.是艾斯納(Eisner)所提出。
2.指由空缺而未規劃的角度去檢討充實既有課程,可以為既有課程的一部份,也可以與已發展的課程平行設計。
空白課程(The flexible curriculum) 1.係針對無預先規劃設計,無順序、無系統、無領域、無範圍、無形式的教學時間,具有課程的功能。
2.一般教師係根據既定課程施教,空白課程則係設計者和施教者為同一人,由施教者視當時的情境需要,加以靈活規劃設計施教。
終身教育 1.正規教育(正式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補習,講習,研討,短期進修)、非正式教育(日常生活)。
存在主義 1.凡事重新思考。
2.自我抉擇。
3.付諸行動且負責到底。
進步主義 1.把教育比喻為「生長」。
自由主義 1.人權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構在此理論之上。
精粹主義 1.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實精神生活」。
卡方檢定 1.適用於「類別次數」類型的資料。
三環說 1.資賦優異的三環說,包括中等以上智力、工作熱誠與創造力。
練習教學法 1.把某種動作、教材,反覆操練,以養成機械的正確反應。
2.教學的目的,是在於養成某種習慣或技能,或是要學生記誦某種教材。
3.步驟:引起動機、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反覆練習、評量結果。
講述教學法 1.或稱講演法,可以算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
2.正式的講述方式有些以演講的型態出現,大部份則採口頭講解及書面資料的闡述,並以問答及學生練習和教學媒體呈現的方式來進行講述教學。
精熟學習法 1.主要步驟:
精熟學習的計畫。
安排及管理教室的精熟學習。
精熟學習的評量。
2.基本要素:
「提示」:提供學生學習的線索或指引。
「參與」: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增強與獎賞」:藉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回饋和校正」:定期提供學生立即、清楚、直接和明確的改善學習的方法。
欣賞教學法 1.以涵養情操為主要目的。
發表教學法 1.可以培養學生適時呈現觀點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