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教甄◆特殊教育專業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智能障礙學生常處於挫折情境中,情緒極不穩定時會有週期性的浮躁與抑鬱變化,此為何種性格異常?
(A)轉換反應型(conversion reaction type)
(B)協識脫離型(hysteric type)
(C)妄想型(paranoid type)
(D)躁鬱型(manic-depressive type)。


答案:D
難度: 簡單

10
 【站僕】摩檸Morning:有沒有達人來解釋一下?
倒數 1天 ,已有 2 則答案
小刺客 湯瑪斯 大三上 (2017/02/14):

躁鬱型

0個讚
檢舉
Penny Hu 高三下 (2019/02/19):

(A)轉換反應型(conversion reaction type)

  一般稱為轉化症。在DSMIV,轉化症另外歸類在身體型疾患(somatoform disorder)裡。 在古老的西方醫學中是屬於被稱做歇斯底里(hysteria)這群疾患中的一種,主要表現是以感覺運動系統方面的異常為主,如突然癱瘓、失明、抽搐、不能說話等。這些異常卻又無法以任何已知的身體疾病去解釋,而臨床的檢查也大多正常,特別在發生前時常先有一些心理衝突事件出現,才出現上述身體症狀,此時便要懷疑是轉化症。 一般在臨床上見到的症狀表現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一、以感官為主要表現的:如肢體感覺麻木、突然失明。 二、以運動為表現的:如無法行走、站立。 三、以癲癇發作為表現的:肢體抽搐,類似癲癇發作的情況。 而這些症狀在詳細的臨床檢查後,皆無法找到身體方面有明顯的異常來解釋其表現,倘若又發現有明顯的心理事件有時間上的巧合,便要懷疑轉化症的可能性。同時這類患者在其人格特質上較易有被動攻擊性、依賴型、反社會型或歇斯底里的傾向。另外也常合併有憂鬱焦慮的症狀出現。 

參考資料:http://www.yamol.tw/note-%E8%BD%89%E6%8F%9B%E5%8F%8D%E6%87%89%E5%9E%8B-9663.htm#99


(B)協識脫離型(hysteric type)

  在醫學上用語是解離症。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疾病來的低,國外的流行病學率約0.01%。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是一樣的,而兒童時期受到身體與性方面虐待的人較容易有解離症。 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亦稱為心因性失憶)、解離性迷遊症(亦稱為心因性迷遊症)、解離性人格疾患(亦稱為多重人格違常)與自我感消失症(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編製的手冊,解離症狀指的是患者出現精神上的問題,如失憶、恍惚、木僵等,卻找不到相對應的生理病因,相反的,往往可以用心理因素來解釋。在致病機轉上,一般認為可能是「心理功能的解離」,也就是原本能自我覺知與統整的個體,因為面對壓力,解離成各部份,使意念、記憶、行為被排除在意識之外,造成失憶、人格變化等症狀。 雖然致病機轉未有定論,心理因素普遍被認為是誘發此病的導火線。一般認為患者可能先有因為基因與生活創傷造成的內在缺陷,在面臨生活壓力事件時,自我無法成熟因應,而產生解離現象。在治療方面通常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找出並適當處理壓力源、適度的傾聽、催眠治療或以藥物輔助式的會談、鼓勵病人去克服症狀(如回憶)。

參考資料:http://www.yamol.tw/note-%E8%A7%A3%E9%9B%A2%E7%97%87(%E5%8D%94%E8%AD%98%E8%84%AB%E9%9B%A2..-2725.htm?countryid=1&nocdn=1#99


(C)妄想型(paranoid type)

  妄想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又叫偏執型人格障礙,其症狀常表現為:對別人的回絕,不信任,厭惡過度敏感,而且很容易懷疑別人對自己有這些反面情緒。別人無意中的一舉一動也可能被患者視為對其的敵意或陰謀。無理由的懷疑其伴侶在性關係或其他各方面有過不忠行為;頑固地認為其個人權益正受到侵害。患者常常極度自以為是,並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6%84%E6%83%B3%E5%9E%8B%E4%BA%BA%E6%A0%BC%E9%81%95%E5%B8%B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6%84%E6%83%B3%E5%9E%8B%E4%BA%BA%E6%A0%BC%E9%81%95%E5%B8%B8


(D)躁鬱型(manic-depressive type)

  躁鬱症(英語:bipolar disorder,亦稱雙極性情感疾患、情緒兩極症,早期稱為躁狂抑鬱疾病、manic depression),是一種精神病經歷情緒的亢奮期和抑鬱期。情緒亢奮期(躁期)可分為「狂躁」或是「輕躁狂」,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影響生活及工作和是否出現精神病症狀。於狂躁期,患者感到或表現出異常開心、有活力、易怒,常會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對睡眠的需求也往往會減少。

  在躁期,患者會產生極度愉悅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可能被當事人形容為興奮的、有活力的、滿足的、狂喜的及衝動的……等等。除此之外,患者會表現出與亢奮情緒相關的行為,包括自我膨脹、精力旺盛、多話、性慾增加、失眠(睡眠時間縮短,但卻仍然擁有旺盛的精力),並且會產生自制力降低和危機感降低的情形。躁症若沒有被治療,會越來越嚴重。反之,若在發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就能保護患者的社會功能,使受到的損害儘量小。

  在鬱期(Depressive episode),患者會感到憂鬱,包括悶悶不樂、傷心、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悲痛、自我厭惡……等等。如果進入重鬱,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動力。

  鬱期的行為視輕重程度(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on to severe depression)而定,包括不想講話、睡眠時間變短、經常性地哭泣、自暴自棄、產生想自殺的念頭,或者將自殺付諸行動……等等。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81%E9%AC%B1%E7%97%87

0個讚
檢舉


智能障礙學生常處於挫折情境中,情緒極不穩定時會有週期性的浮躁與抑鬱變化,此為何種..-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