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1、任教本校國三乙班數學科的陳老師習慣於將試題出得非常難,讓同學們深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將數學讀好,心理學家Seligman M.將這一現象稱之為:
(A)皮馬林效應
(B)習得的無助感
(C)霍桑效應
(D)舌尖現象。


答案:B
難度: 非常簡單
1F
馬自達 小六上 (2010/07/17)

習得性失助(或稱習得無助論、習得無助、習得無助感、無助學習理論、Learned Helplessness)爲描述學習態度或心理疾患心理學術語,主要用於實驗心理學。「習得性失助」可解釋為「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意謂著一種被動的動物消極行為(也包括了人類行為), 其中被動的因子占相當多數。
2F
馬自達 小六上 (2010/07/17)
習得無助感的理論,最早是在197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完成的。他使用了三隻與鞍具行為來做為習得無助感的試驗。第一隻狗簡單的被加上鞍具,隨後被解下。第二隻狗被加上鞍具之後,接受短暫但有痛感的擊,狗可以經由碰觸槓桿來停止電擊。第三隻狗與第二隻狗並排,並也接受同樣的電擊測試,牠前面也有槓桿,唯一不同的是槓桿沒有停止電擊的作用。
3F
Mina Ho 國三下 (2011/03/01)

皮馬林效應:

就是比馬龍效應。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

舌尖現象:

指話到舌尖上卻記不起來的現象。認知論的解釋是形、聲、意三種代碼聯結困難,當原刺激物呈現檢索指引時,只解出形碼、意碼,未能解出「聲碼」所致。簡單說就是指某些字詞已經到了舌尖,卻欠那麼臨門一腳就是說不出來(或想不起來),稱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phenomenon;縮寫TOT)。

霍桑效應:

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來自於1927年至1932埃爾頓·梅奧在西部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onic)的霍桑(Hawthorne)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

1、任教本校國三乙班數學科的陳老師習慣於將試題出得非常難,讓同學們深信再怎麼努力..-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