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中等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40.當學生自己知道逃學是種不對的行為,但該生卻常常逃學,此種情境乃是范士廷(L.Festinger)所謂的何種行為?
(A)制約
(B)自發恢復
(C)不自主行為
(D)認知失調。


答案:D
難度: 簡單
1F
黃柔瑜 高三上 (2013/05/28)

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用來描述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更精確一點來說,是兩種認知中所產生的一種不相容的知覺,這裡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

認知失調的理論表示相衝突的認知是一種原動力,會強迫心靈去尋求或發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裡存在的信仰,好讓認知間相衝突的程度減到最低。已有實驗試圖去量化此一理論上的趨動力。

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1956年首次於其著作《當預言失靈》中提出了此一理論,其觀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員們對這種反直覺信仰的堅持,以及其領導人的預言失敗後,改信人數的增加。因為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預期落空」增加了認知間的失調,結果使得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的成員們,為了減緩此一心理失調而改去接受新的預言;亦即,外星人已經因為他們而饒恕了這個星球

2F
黃柔瑜 高三上 (2013/05/28)

此理論多用於心理學領域,來解釋個人態度改變與否。如果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兩者協調時,態度不會改變;兩者失調時,態度就可能會改變。 例如:

  1. 那些反對禁煙的人,他們在情感上喜歡吸煙,在認知上又認為吸煙利多害少,那麼要他們改變態度支持禁煙是辦不到的。
  2. 在某會議上,一個人對某議案本來持反對意見(態度),可是迫於大多數輿論壓力,在最後表決時,卻舉手贊成(行為)。如此,態度和行為失去了一致。但私下問他時,他可能真的改變了原來所持的態度。因為如果不改變原來所持的態度,他將對自己的舉手行為無法自圓其說,而感到尷尬。

顯然,人在很多社會場合中,其態度改變與否與個人維持面子與自尊有關。而且,當個人態度改變或維持不變時,為了保持心理上認知一致,個人常對自己的作為提出辯解。

40.當學生自己知道逃學是種不對的行為,但該生卻常常逃學,此種情境乃是范士廷(L..-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