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教育心理學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提出:兒童本身的原有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別人給予指導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表現,兩者間之差距,稱為:
(A)鷹架作用(scaffolding)
(B)同化(accommodation)
(C)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D)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答案:D
難度: 非常簡單
1F
馬自達 小六上 (2010/07/20)


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或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水平,並經由他人協助後所達成的水平,在兩種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即為可能發展區。從教育觀點言,可能發展區即指兒童心智能力的可變性或可塑性。
維果斯基認為當兒童在他們的可能發展區內工作時,就會產生學習。可能發展區內的作業必須是兒童尚不能獨自完成,但能藉由更有能力的同儕或成人協助而加以完成。也就是說,可能發展區描述的作業是兒童尚未學習到,但有能力在指定的時間內學習。
2F
Lynn Huang 高二上 (2012/05/03)

係指從實際發展水平至可能發展區中的認知發展,他人所給予的協助。認知學家布魯納(J. Bruner)稱之為「鷹架作用」(scaffolding),意為:當兒童建構認知結構以助進其解決問題時,用以支撐用的工具。
在維果次基(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最受重視的是他倡議的可能發展區(或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理念。所謂可能發展區,按維果次基的說法,世界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即為該兒童的可能發展區。而在此種情況下別人給予兒童的協助],即稱為鷹架作用(scaffoldiing)(意指協助對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提出:兒童本身的原有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別人..-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