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孔恩的(非)常態科學觀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科學革命的結構》 過去,科學史觀讓學者們認為科學是不斷累積的發展模式,但孔恩在本書中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孔恩從分析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開始著手,討論常態科學是如何產生的,其本質、目的為何?常態科學是指一個科學社群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這類研究通常是在一定典範的指導下,解決該領域的難題。而典範則是能夠代表某一科學社群成員共有的信仰、價值、技術所構成整體,能夠為這個整體的某一部份,提供問題解答或作為常態科學研究中的基礎。   科學發展在常態科學時期是高度累積的狀態,但隨著新奇的事物不斷被發現,就出現了一些舊有典範無法處理的異常現象,隨著異常現象日漸增加,科學社群感到處理這些問題是當務之急,在新的科學理論出現前,科學研究者會處在某種不安中,當常態科學處於這種危機中,科學社群並不會直接拋棄舊有典範,科學家們會用些不同的方法,試著化解危機。   危機的結束通常會有三種方式,(1)常態科學依舊能解決引發危機的問題。(2)受限於當代研究水平限制,需要將此一問題留給後世處理。(3)危機因為新的典範出現而解決。而第三種方式則是孔恩要強調的,新舊典範的變遷過程,並非累積性的過程,而是種格式的轉換(Gestalt-switch),從舊典範到新典範就是科學革命。而不同典範間,有著一種孔恩稱為不可通約性(或稱不可共量性)的概念,此一概念也可解釋為何不同時其使用不同典範的科學家無法相互理解。   簡言之,孔恩對科學史的看法:在大多數的時間中,科學研究都處於常態科學的狀態,直到危機出現時,才出現一段非常態科學的情形,直到危機消失後,又出現了新的常態科學,而中間關鍵之處就在於危機與危機的化解(典範的轉移),也是本書的研究旨趣,科學革命的結構。   http:/..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孔恩(非)常態科學觀Normal Science常態科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