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解釋論學派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解釋論學派 l  特徵:日常活動,通常以日常活動為研究對象;主動性,互動雙方總有某種自主性,能決定自己的角色,並能創造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與型態;意義,重視意義的詮釋;互動與磋商,日常活動通常是指與他人互動而形成,意指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主觀性,透過「理解」的方法剖析行動者如何對所處情境賦予意義,主張運用「同理的瞭解」「互為主體性」來掌握行動者社會行為的意義。 l  胡賽爾現象學:回歸事象本身,講求直觀本質,對事物「存而不論」,把經驗的特殊性「放入括弧」或以「還原」的方式找尋事物的本質與真相。「互為主體性」的觀念為重要的分析工具。 l  象徵互動論(符號互動論):「鏡中自我」「情境定義」「標籤論」「戲劇論」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以象徵的符號來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而符號的意義隨個人與情勢變化而有不同的解釋。不管此種解釋是否正確,常會產生和此相符應的後果。象徵互動論主要是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微觀的社會現象,所描述的是動態的人際關係,而非廣大的社會結構。 l  美國葛芬柯俗民方法論:探討日常生活的態度與行為,即人們如何瞭解生活世界的意義;試圖分析人們在現實社會裡的日常生活方式。其概念有二,一是反省性,所有行動者都對本身的活動具有反省性,亦即批判能力;二是指標性,語言符號在不同情境下均有其特殊意義,互動雙方對於特定文化背景需有充分瞭解,始能有效溝通。主張採用「參與觀察法」從事學校內部人際關係分析,稱之為「學校教育俗民誌」。 l  知識社會學:知識是社會建構形成的,而課程是社會所組織的知識。學校教學與課程的實施,均由社會優勢團體掌控;他們根據自訂標準,安排並運用學校課程來灌輸某種價值、信念或意識型態,使學生被動接受事實,而壓抑其主動批判能力,結果形成不公平的社會再製現象。 l  馬庫塞、哈伯馬斯批判理論:隨著科技文明發展而來的「工具理性」對人性形成扭曲與貶抑。因此要喚起人們從主體理性的批判為反省起點,進而促成社會大眾批判意識的覺醒,這種批判與反省的自覺透過教育的作用,可導致社會變革。除了意義的理解,也強調客觀實體解釋的重要性,其理論試圖建立在個體意識反省及集體意識活動之間所形成的「理性」規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俗民方法論馬庫塞、哈伯馬斯批判理論互為主體性參與觀察法同理的瞭解存而不論戲劇論批判理論標籤論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