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課程實施:教師的角色取向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Snyder,Bolin,and Zumwalt 的研究指出,教師在進行課程實施時,反應出三種和課程理想/課程計畫/課程目標之間不同的關係。 (一)忠實觀 ( fidelity perspective ) → 目標模式 這類教師認為課程是計畫性,而且是居於核心地位。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計畫性的課程是由專家所規劃設計的,而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儘量忠實完整的講這種課程傳遞給學生。 (二)相互調適觀 ( mutual adaption ) → 情境模式          這類教師認為課程是設計者與教師之間不斷調整協商的結果,他們用自己的看法來解讀原訂的課程計劃,加入自己的意見。這類教師又可細分成兩類,一類是較實務的,他們除了實施之外,還關心課程與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價值問題間的關係。如:校本課程 (三)締造觀 (enactment perspective) = 落實觀、行動締造觀 → 歷程模式 這類教師認為課程並不是事先存在的、外來的、或是靜態的,它應該是教室現場內師生互動的經驗與過程。所以這類教師認為師生才是課程發展的設計者、主角,他們從自己的經驗中主動的創造課程。   課程實施:教師的角色取向 1.忠實觀:執行者 ~不可改變課程原貌 2.相互調適觀:課程發展者 ~課程設計者和教師間有協調的空間 3.落實觀:師生共同創造 ~教學層面的轉化和課程實施行動的落實 4.締造觀(情境實踐觀):協助者 ~由師生進行批判反省   近30年來課程變革三個階段, 第一階,忠實觀 課程是外來的、專家決定的,依賴教材,教師的主導性被忽略 第二階,相互調適觀 課程是外來的、專家決定、教師調適,依賴教材,教師主導性少量 第三階,課程塑造觀 課程是師生共同建構的經驗,教材是參考,教師主導性被重視 取向 忠  實  觀 相互調適觀 行動落實觀 課程定義 課程即計畫性課程,由教師實施和評量。 課程除計畫性課程以外,因各種脈絡因素而產生不同意義。 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經驗所組成。 課程知識 教室外的學者專家創造的,教師必須完全信仰。 學者專家決定,教師實施調適情境脈絡而產生不同的意義。 運用專家知識、師生在實踐情境互動所產生的知識。 課程改革 理性的、系統的、實踐的過程。 不可預測,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主動調適。 師生成長過程,重視參與者主觀世界的改變。 教師角色 知識的消費者。 課程實施中的積極調適角色。 重視教師行為與學生的需求的統整。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