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基本定位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斯賓賽(H. Spencer, 1985)在他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論文中曾強調實用性的知識重於裝飾性的知識,也就是說「完全的生活」(complete living)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教育所應傳授的。       根據Spencer的觀點,課程發展與設計有五種基本定位,為:   l  發展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   這種定位的課程認為「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是課程內容的要務。課程必須將學習者的推理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記憶力、判斷力…等獨立能力集合起來,再培養其成為能提升自我、適應社會的人。   l  學術理性主義(Academic Rationalism)   此派可視為是「古典學派」,該派認為課程的價值在於提供學習者知識的獲得,並相信知識能以有組織架構的「學科」呈現後,使學生發展興趣與培養正確態度。尤其強調科學與藝術的價值,認為這兩種科目可以均衡發展人類理性思辯與感性鑑賞的能力。   l  個人關係(Personal Reoevance)   這種定位的課程是「學生中心」的,強調學習者的個人價值,且重視課程中產生的人際互動,認為課程能與個體產生關聯時,有意義的教育才存在,因此教學中教師的經驗與有意義的刺激,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l  社會適應與重建(Soci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這種定位的課程將「培養社會興趣」視為要務,也算是「社會中心的」課程。認為學校的基本制度與設計要能提供學生成為社會公民的準備,課程的內容也必須協助學生確認自我的社會價值、參與社會,最終發展改造社會的能力。   l  課程為科技(Curriculum as Technology)   這種定位的課程是「技術中心的」,重視課程設計中的技術、工具與格式化,認為課程是技術整合的結果,提供教學開始到結束所需要的一切,包含操作性目標與可測量的學習結果。       另外在Spencer生活預備說的教育目的當中,他以為教育的目的在「完美生活」的預備。其所謂完美生活應包括下列五類活動:   (1)和自我生存有直接關係的活動。   (2)和自我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   (3)有關養育和教育子女的活動。   (4)有關維持社會和政治關係的活動。   (5)休閒和娛樂的活動。   教育的目的就是準備這五種生活,提供相當的知識,俾其將來能過一種完美的生活,斯賓塞評定知識的價值也以這五項為標準,第一類活動最重要,第二類次之,第三類又次之,依次類推。人類經營這五類活動,必須有相當的知識。   l  第一類活動需要生理學的知識;   l  第二類活動需要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及社會學等的知識;   l  第三類活動需要生理學、心理學等的知識;   l  第四類活動需要社會的自然史的知識;   l  第五類活動需要解剖學、透視學、音樂等的知識。       生活預備說對現今教育的影響,包括生活預備說以完美生活為評定知識的價值,對學校選擇教材及安排課程貢獻均不少;而且生活預備說能顧及人類和生活和方面,亦是近代教育實施上的一種新方式。但斯氏生活預備說的教育目的亦有值得商討的地方,因為教育如果只是生活的預備,勢必忽視兒童的生活,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就是反對這種生活預備說的偏頗。生活預備說的優點,在於能夠顧及人類生活的各方面,使教育成為有系統的設施,不至於只順從兒童的目前興趣,而支離割裂的盲目的去應付。不過預備說只著眼將來的社會需要,而不注意兒童現在的生長和發展,這也是不妥當的。所以杜威反對此說,而提出「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is life)的主張。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