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均等】一詞的界定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967 年英國卜勞頓報告書(The Plowden Report)的公布,改變了民眾對【均等】一詞的界定,引進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觀念,至此階段,【均等】的意涵已由原來入學機會及接受共同教育經驗機會的均等,擴大至使來自社經地位不利的學生,有得到補償文化經驗不足的機會。 積極性差別待遇係指個體處於不利的情況,政府應該積極地介入,給予特別優厚的待遇,透過一套完善的補償計畫或策略,以減少文化不利(culturally disadvantaged)與文化剝奪(culturally deprivation),造成弱勢者與一般者程度上的差異。因此,教育資源的分配,要能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條件而給予不同的投入。 綜合言之,人因為後天環境與先天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公平的生存競爭或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必須藉由教育或法令的後天力量加以補救,即所謂之積極性差別待遇。 ●本資料參考自: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楊洲松教授 國立暨南大學課程所/師資培育中心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32693617-%E7%A9%8D%E6%A5%B5%E6%80%A7%E5%B7%AE%E5%88%A5%E5%BE%85%E9%81%87(positive+discrimination)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均等卜勞頓卜勞頓報告書教育經驗機會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