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陳真-行政學百分百(命題焦點暨題庫解析)

主題:亨利(Nicholas Henry)行政學發展典範時期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美國行政學者亨利 (Henry)所著的《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一書,將行政學的演進與發展分為五個「典範」(Paradigm)時期 : 一、典範一時期 :「政治」與「行政」 分立時期 (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一) 發展時間:1900~1926 年。 (二) 典例範本: 1. 古德諾(Goodnow)在 1900 年所著《政治與行政》一書 → 提倡「政治行政二分法」。 2. 懷特(White)在 1926 年所著《公共行政研究 導論》一書 → 此一著作確立「政治學」與「行政學」為「兩門獨立」之「學科」,且為美國「第一本」-「公共行政教科書」。 (三) 學術定位: 「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定向」( Locus) 在於 : 1.「政府」的「官僚體制」(Government’s Bureaucracy); 2.「政治」與「行政」分開 : (1)「政治」是關於「國家意志」的「表現」或「政策」問題; (2)「行政」則與「政策」的「執行」有關。 ※「立法」和「司法」雖有「行政工作」, 其「主要責任」乃是「國家意志」的「表現」,不在「行政學研究」的「範圍」。 (四) 研究方法: 強調「價值」與「事實」分開 : 1. 「價值」方面,如「公共政策」的「制定」留給「政治學家」來「研究」; 2. 而「行政學」則僅就「事實」的「問題」從事「科學」的「研究」。 ※ 「公共行政」的「研究」是可以「 價值中立 」(Value Free)的,其「任務」是「經濟」(Economy)與「效率」(Efficiency)的研究。 (五) 理論: 由於強調公共行政「科學」和「事實」研究的重要, 以及奠定「組織理論」研究的基礎,雖在理論建構上沒什麼重要貢獻,其「開拓之功」仍「不可忽視」。 (六) 檢討 : 忽略「企業行政」及「價值中立」之「不可行」。 二、典範二時期:追求「行政原則 ( 原理 )」時期(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on): (一) 發展時間:1927~1937 年。 (二) 典例範本: 1. 魏勞畢(Willoughby)在 1927 年著《公共行政原理》 。 2. 古立克(Gulick)和尤偉克(Urwick)兩人 於 1937年合著 《行政科學論文集》 : (1) 在此一著作提出「POSDCORB」 ,兩人為「羅斯福總統」之「核心幕僚」,此一著作即「行政科學研究委員會」之「研究成果報告」! (2) 此一著作使「正統行政學」達到「最高潮」之「地位」! (三) 學術定位: 強調「放諸四海皆準」的「行政原則」( 原理 ),可以不顧行政背景、 文化、功能、環境、任務或制度架構的不同,而用之於「任何地方」: 1. 結果「行政原則」( 原理 ) 愈來愈「多」,而忽略了「行政學研究」的「定向」, 換言之,有許多「重點」(Focus)而「無」一個「定向」(Locus) 。 (四) 研究方法: 1. 像「科學管理學派」一樣,著重「機械」的「效率觀」; 2. 惟這一典範時期著重「組織」的「高階層研究」,而與「科學管理學派」著重「低階層人事問題」有所「不同」。 3. 這時期的「方法」是「規範理論」的「研究」而非「實證」的「研究」。 (五) 理論: 此一時期的「重要規範理論」的「發展」是古立克(Gulick) 和尤偉克 (Urwick) 兩人所提出的「行政原則」( 原理 ) → 即 「POSDCORB」。 (六) 檢討 : 許多「學者」認為根本沒有「行政原則」( 原理 ) 這回事 → EX. : 賽蒙 ( Simon )。 三、典範三時期:「公共行政」即「政治學」( 政治科學 ) 時期(Public Adminis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 (一) 發展時間:1950~1970年。 (二) 典例範本: 1. 由於這一時期是「行政學發展」的「低潮期」,在「1967年」 美國「政治科學年會」的「計畫方案」中,「公共行政」消失成為「組織類別」之「一部分」。 2. 從 1960~1970 年之間在「五種主要」的「政治學期刊」,只有「4%」的「論文」是有關於「公共行政」的「問題」。 3. 所以,本期的「典範範本」, 仍以高斯(Gaus)的《公共行政理論趨勢》為代表。 (三) 學術定位: 1. 努力重建「公共行政學」與「政治學」概念「聯繫」的「時期」; 2.「公共行政」成為「政治學」的「重點」(Emphasis) 、「興趣範圍」(An Area of Interest),甚至是「政治學」的「同義語」; 3. 而「非」一門「獨立」的「學科」 (Discipline) ,缺乏「周密廣泛」的「知識架構」,是「行政學」的「尷尬期」。 ※瓦爾多 ( Waldo ) 稱「行政學」已成為「次等公民」 。 (四) 研究方法: 這一時期有「兩個發展路線」使「政治學」和「行政學」之間發生「緊張」的「關係」,此即運用「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和「比較與發展行政」的興衰。 (五) 理論: 「比較行政」作為「公共行政」的「次領域」(Sub-field) ,其「主要目的」是想「建立理論」,為「知識」而「追求知識」。 ※這與「美國」的「公共行政」自始即是「實際取向」是「不同」的。 (六) 挑戰 : 由於「比較行政」理論建構之「失敗」和「行政個案研究法」沒有多大「成就」,造成「行政學」已成為「政治研究」中之「次等公民」。 四、典範四時期 :「公共行政」即「管理學」時期(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 (一) 發展時期:1956~1970年。 (二) 典例範本: 1956 年康乃爾大學創《行政科學季刊》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創刊」的「立論前提」即指出「行政」就是「行政」,區分「公共行政」、「企業行政」和「制度行政」都是「錯誤的」。 ※ 亦即將它們統稱為「一般管理」。 2. 韓德森(Henderson)在《當代美國公共行政總論》 (Emerging Synthe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66)一書中指出「組織理論」應成為「公共行政」的「基本重點」。 3. 馬區(March)編《組織手冊》(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4. 湯普生(Thompson)於 1969年所著《行動中的組織》(Organizations in Action,1969) 。 (三) 學術定位: 1. 此一時期的「典範」幾乎與「典範三」同一時期,故可說「兩典範並立」的「時期」,由於這「兩個典範」的「共同特徵」是使「公共行政」失去「獨立自主性」,而「無研究定向」; 2. 故此一典範提供了「重點」(Focus)而非「定向」(Locus) ,「行政」就是「管理」,不受「時地侷限」,沒有「公私之分」,故為「重點」大於「定向」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 強調「管理科學」,在「研究方法」上著重「組織行為」的「實證研究」以及「量化」的「管理技術研究」; 2. 如「組織發展」(OD)的「研究」迅速興起,即為一明顯的例子。 (五) 理論: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成就」即是對「組織理論」和「管理」的「研究」著有貢獻,尤其是「組織發展」的「迅速成長」,使「行政」成為一個研究「公私組織」與「管理」的「完整知識體系」。 (六) 檢討 : 「新公共行政」( NPA ) 呼籲由「政治學」和「管理學」中「獨立出來」。 五、典範五時期:「公共行政」即是「公共行政」時期: (一) 發展時間:1970 年以後迄今。 (二) 典例範本: 1970 年美國「全國公共事務暨行政院校聯盟」= 「全國公共事務暨行政院校學會」=「全國公共事務與行政學聯盟」( NASPAA )成立。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Public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on,NASPAA)即「代表」了「公共行政學」→「獨立自主」的 「發展階段」。 (三) 學術定位: 雖然「公共行政學」仍然「缺乏」一個「純粹行政科學」的「定向」,但已經往這一方向前進,特別是在「組織理論」和「資訊科學方法」。 (四) 研究方法: 「公共行政學」的「應用技術」和「方法論」已有「相當」的「進展」。--多元研究途徑 ※ 許多「公共政策」之「新技術」產生。 → EX.「線性規劃」、「要徑法」、「決策樹」、「等候線理論」、「MIS 」等 )。 (五) 理論: 「公共行政學」的「核心課程」已定。 → EX.「公共行政」的「環境」(著重「民主社會」的「官僚體制角色」) 、「數量方法」、「公共預算」和「財務管理」、「組織理論」和「人事行政」。 (六) 檢討 : 「資訊社會」→「公共行政學」( Public Administration,PA ) 所「面臨」之「新挑戰」。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