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人性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康德持義務論,但在人性論的派別上屬於「人性非善非惡。」 ---- 以下出自高義展《教學原理與制度》 人性論的教育主張 區分   代表人物   教育主張   性善說   1. 中國:孟子;漢代陸賈、韓嬰、班固、唐代李翱、宋代周敦頤、陸九淵。大凡儒家均為性善論者   2. 西方:西塞羅、辛尼加、盧梭   教育應順性發展,擴充善性。若因環境之影響,因而失去善性時,當設法恢復在智育與德育的訓練方法,採積極與自動方式,以達教育效果。   性惡說   1. 中國:荀子   2. 西方:自聖奧古斯丁以降均持人性本惡觀,受基督教人有原罪的影響   教育要矯正人之本性,並以嚴格且強制的方法,實施品格訓練,教人約束內在衝動,日進於善   人性亦善亦惡說   1. 中國:王充,揚雄,蘇軾   2. 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   教育應助長理性,並減除其惡性,發展智慧的善與品格的善,才能達到教育目標   人性非善非惡說   1. 中國:告子、蘇軾   2. 西方:伊拉斯莫士、洛克、康德   教育應重視環境的陶冶,並發展人類本性,以培養自覺的品性及自由的人格,以實現教育理想   性三品說   1. 中國:王充、董仲舒、賈誼、荀況、韓愈   教育在將居中品與下品者提升為上品者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