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全語言教學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 全語言的起源   全語言教學緣起的時間點可溯及一九六八年Goodman對於閱讀研究的結果,掀起了美國由下到上的一項教育改革,而這項改革乃是對於傳統語文教學的一種反動。反對傳統語文教學將語文分為細小技能並測驗,認為語言應該是在完整的情境中,真實的事件中,所學習而來的才具有意義。 當然除了Goodman之外,後續還有很多學者專家做了閱讀相關的研究,提出當時傳統閱讀教學的誤謬之處,例如,Harste等人做的學前兒童的語言學習研究發現,兒童組織語文的形式與方法受文化深遠的影響;兒童知道語言文字是文化的產物;兒童必需與其他語文使用者互動,所以語言學習是一種社會互動學習的過程;語言學習必須在情境之中,並認為語文是不可分割的,語言學習是整體的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其中某些論點與Goodman的全語言教學觀點乃有互通之處。而另外像Newman與Smith也都提出相關的語文學習研究。 是故在北美及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幾個北美國家,便興起「全語言」教學風潮。  二、 支持全語言的理論來源  全語言實行者認為全語言教學乃是有各種理論的論點支持,而以下則是在學理上各個層面支持的探討:     (一) 心理語言學: 閱讀是一種語文與學習行為的互動關係,讀者把自身的經驗及認知背景帶入所閱讀的文本中,並以自身的經驗去詮釋\文本,進而創造新的文本意義。而閱讀內容也唯有在讀者的語言及經驗範圍中,才具意義。文本只是提供讀者建構訊息的刺激,讀者能夠以一些閱讀策略, 猜測、選擇並修正進而建構意義。 (二) 發展與認知心裡學: 人的生理發展與認知發展皆因人而異,全語言教學教師必須視學生的個人差異而設計不同的課程以適應個別學童的不同需求以期全語言教學之效能最大化。 (三) 社會語言學: 語言的運用是由於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需要,而在社會脈絡中,實際情境提供了有意義並且有理由的溝通。而學童也只有在實際的情境當中,將語言學得最好。  三、 全語言的語言理論  Goodman認為語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具,透過語言,孩子在成長中逐漸建立自己價值觀和瞭解自己所屬文化。人類也藉由語言累積學習經驗,透過語言,人們分享藝術及情緒層面的經驗。而書面語言更延展了人類的記憶範圍,甚至可以低價複製、快速傳播,於是資訊變成為力量的來源。 語言是屬於社會的,但也屬於個人,語言的學習會慢慢被修正,修正到合乎社會的要求,但是每個人說話或在使用語言上,或多或少都保留了個人的風格。同時語言卻也是有系統性的,文法便是統整語言的系統。 語言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語言只有在完整的時候才是語言,完整的文章語言事件中的對話,才是最起碼具有文意、可運用的語言單位。故全語言教師在面對完整可理解的語言時,知道只要從整體著手,自然而然就能掌握語言中的小片段,學習便能更加容易。  四、 全語言的學習理論  Goodman認為語言在下列幾種情形才是容易學習的,     (一)當語言是完整的 、真實相關的、具有意義且具有實用功能,並能融入使用的情境當中,使用者自己選擇(自己有興趣)去使用時。     (二)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其學習語言是個體但也具社會性,他受個體內在溝通需要的驅動,同時也受到社會常態的修正。     (三)學生藉由學習各項事物本身,也學習聽說讀寫,以及語言本身的形式結構。語言學習沒有所謂的次序性及階段性。語言的學習,在同時間,一併發生了多樣的學習。     (四)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上應該是主導者,由學生去掌控整個學習歷程。     (五)語言學習是學習如何理解別人的意思,及表達自己的意思。  五、 全語言的教學觀  全語言教師瞭解並尊重學習個體上的差異,同時也瞭解尊重教學。全語言教師須能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在必要時提供支持。所以每一位教師必須透徹的了解學生,才能知道學生目前發展的情形,而找出學生成長的方向,發展學生的潛能,這種觀察是動態、診斷的;全語言教師藉由提出問題、諮詢意見和想法,並提供自己的觀點,是一種拋磚引玉的工作,不僅促成學生的學習,也能夠引發學生更多的答案和意見。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扮演一個學習的啟發者,設計教學單元,提供足夠的時間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教室中創造真實的脈絡,與學生一起參與以激發學生專注於問題解決。另外教師在過程中亦扮演著引導的角色,鼓勵學生、安排環境、促成發展、提供適當教材,最後則是由學生主動建構有意義的知識。縱然學生發生錯誤,仍應鼓勵學生,讓學生有足夠自由和空間去探索與成長,以保持學生的動機與興趣。 在全語言教學中,提出很多閱讀教學層次,如Read Aloud, SSL (sustained silence reading)等引導閱讀的模式,在教學活動當中, 老師鼓勵學生發問、討論、分享,甚至最後改編故事,出版屬於學生自己的創作。而全語言教學模式中,希望學生能為興趣而閱讀,因為如此所獲得的語言知識才是屬於學生個人的。  六、 全語言的語言學習歷程  Goodman在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提到語言學習的歷程包含以下幾項     (一)語言學習應是功能先於形式:人們在使用的語言的最初,應該是基於需求,才刺激其想要操控語言的形式,來滿足其需要。     (二)語言學習是由整體到部分:幼兒早期牙牙學語時,發出的ㄉㄚㄉㄚ,ㄇㄚㄇㄚ都是完整的一句話,代表的意義則再視情境而定,可能是我要抱抱,我需要你的關心等等,待語言逐步發展之後,才逐漸分化成為真正的字或詞。進而發展文法結構等意義更鮮明的語 言。     (三)語言學習是學習如何理解和表達:語言是在有意義的社會情境中發生的,所以語言學習也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生,才能促成學習。     (四)語言學習必須提供真實的聽說讀寫事件:聽說事件使用的的是口頭語言,其中包含聽與說的人,彼此的目的和意圖,及它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同時還包含當下的狀況和情境,而讀寫事件則使用書面語言,而孩子原本就深處在充滿文字的環境中,故學校的語言學習課程必須提供與校外真實的經驗相同的聽說讀寫事件,如此語言的學習才具有意義,也才能助長孩子的語言學習。  七、 全語言教學的環境  在全語言的教室環境有別於一般傳統教室的空間安排,因為重視分享,故通常教室在安排上以小組座位為主,並且是以工作台為概念而安排的空間,可能有寫作區,視聽區,表演區及電腦區或數學角落等區分不同的學習,每個區塊以書櫃隔開,同時區塊的安排上,也盡量以動靜區隔為原則,避免互相干擾;動線上也能引導適當的移動,避免吵到安靜的閱讀區或較靜態的活動。注重文字的布置環境,布置的可能是小朋友的出版品,或小組主題專案作品,讓彼此分享欣賞各自的作品。 學習區與學習資源區的設置,以主題安排學習區,讓學生在各領域的學習融入語言的學習,以達到完整具有意義的學習。同時學習區穢語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互相結合。 教室內允許學生自由走動,而老師則無所不在的觀察各項活動的進行,扮演著觀察者、引導者、諮詢者的角色。  八、 全語言教學的評量  全語言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其結果,所以在評量上,多以建立學生的個人學習檔案,可以完整的看出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以測驗評定學生學習的結果,學生的評量是跟學生自己的起點相比較而非與他人做比較。 當然過程中也多有形成性的評量,全語言教師藉由各種與學生不同的紀錄與訪談,記錄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學習歷程與學習差異處,以及時修正教學方向並確知學生的迷失。 同時老師也寫教學日誌,以清楚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與一些重要的訊息,包括學生閱讀的書單,寫作的題目,所以教學與評量幾乎是在同時間發生的。教師也同時記錄各項能力的檢核項目,隨時記錄學生能力的程度。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全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