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公共財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下列何者並非「公共財」的特性? (A) 無排他使用性 (B) 外溢效果 (C) 供給的共同性 (D) 獨占性   ANS : (D)   ~解析 :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公共利益」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財」。所謂「公共財」,是指「大自然」或「政府」所「提供」的「集體利益」,而「公共財」在「本質上」具有以下「特性」( 特質 ) :   一、「非排斥性」=「非排他性」=「無排他性」=「無排他使用性」: 即原則上「任何人均得使用」,不可以將某人「排除在外」。   二、「非對立性」=「供給的共同性」: (一) 即「任何人」不因「他人共同消費財貨」或「服務」,而「降低」或「減少」其「數量」。 (二) 換言之,某些人「享用」這種利益「不會影響」他人對該種利益的「享用」。(三) 例如 : 1.「國防」; 2.「警政」。   三、「擁擠性」: 即由於「使用財貨」或「使用服務」的人「增加」,如「不經妥善管理」,會導致「消費」的「社會成本」增加。   四、「不可分割性」: (一) 即財貨「無法分割」成細小的部分供每個人享用。 (二) 此類「公共財」,如 : 1.「國防」; 2.「外交」; 3.「治安」; 4.「清新空氣」; 5.「公共工程」; 6.「清澈水源」。   五、「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效果」=「外溢效果」: (一)「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個別生產者」或「個別消費者」透過「市場機能」之「運行」,能達到「最大私利」的「要求」,但卻「忽略」了對「其他人」的「影響」之「考慮」,這種對「其他人」的「影響」,稱為「外部性(externality)」或「外部效果」。 (二)「行為中」創造了當事人「得不到」而為他人所「享受」的「利益」,謂之「外部經濟」或「外部效益」;若產生當事人「不必負責任」而他人「被迫負擔」的「成本」,即謂「外部不經濟」或「外部成本」。 (三)「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合稱為「外部性」=「外部效果」=「外溢效果」: 1.「正面外部性」(外部「利益」):構成「利益」,例如 : (1) 個人「打預防針」; (2)「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3) 鄰居種花,味飄逸導致路人受益的情況。 (4) 位於養蜂場旁的果園正在開花,有助於蜜蜂增加產量,降低生產成本。 2.「負面外部性」(外部「成本」):構成「傷害」,例如 : (1)「工廠排放黑煙(廢氣)」; (2)「廢水污染」等。 (3)「政府」對「車輛駕駛人」課徵「空氣污染稅」,此一「環保政策」的「主要目的」即是要「糾正」其「市場失靈」的「負面外部性」現象。   六、「利益均霑」: (一) 則指「個別團體」所「不能表達」的「需求」,由「政府主動提供」這些「利益」。 (二) 例如 :「為貧戶興建住宅」。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