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分析哲學與教育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分析哲學運動 意義: 分析哲學則是以「分析(analysis)」、「檢證(verification)」、「澄清(clarification)」活動對以往哲學的省思、批判出發,而發展出獨特的哲學之路。 分析哲學主要是企圖藉分析自然語言中字詞(words)的意義及字詞間的邏輯關係來解決哲學問題,如決定論、懷疑論、因果關係等。 一、  當代的分析哲學深受「語言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與「實證論(positivism)」的影響。 (一)     語言分析: 1.     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數理原則(Principia Mathematica)」認為數學具有清楚的邏輯特性,而一般語言的使用卻不然。 2.     英倫學者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認為語言分析的對象應該是日常的語言和一般常識,而不是科學數理語言。 (二)     實證論: 1.     孔德(Auduste Comte)認為知識應建立在感官及客觀科學的探究之上。 2.     維也納學圈視哲學為一種科學的邏輯,他們的思想模式被稱為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其主要目標是企圖為所有的科學尋求共通的術語系統與概念系統。 二、  「語言分析哲學」或「觀念分析哲學」哲學理念 (一)     哲學的難題是語言混淆所造成的困惑。 (二)     哲學的問題應集中於定義的清晰明確。 (三)     哲學的功能應限於純粹的描述性。 (四)     字義的解釋仰賴於「用法的真正情況」與使用的「語言結構」。 三、  代表人物(記法:分析 微 皮 屑) (一)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邏輯哲學論叢(Tractathgus Logico-Philosophicus)」揭示了分析哲學的目標 (二)     皮德斯(R. S. Peters)曾經指出,長時間以來,教育哲學一直被認為應該形成一種高層次的導引,以指導教育實務,形成學校組織。其認為教育有三個規準: 1.     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價值,有些是主觀的,在選擇教材教法時,便有不同的價值觀,必須符合當時當地的價值觀。 。 2.     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教材的內容,必須使學生得到廣博而又精深的知識。 3.     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教學方法須合自願性,教師要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意願,使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學習,便是優良教法的分辨規準。 (三)     謝富勒(Israel Scheffler)曾說:「教育哲學的目的,在明顯的改善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力,用以釐清我們的概念,以分析的方法,構成了學習與教學、品格與理論、教材和技能、可欲和適當的陶冶方法所關聯的信、論辯、假設和判斷。」      四、  優點與限制 (一)     優點: 1.     它促使教育工作者更敏銳地審視許多教育術語。 2.     為教育研究的專業面提供更精確的基礎。 3.     促成了批判的態度,使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教育問題、各種口號時,能從既定的成規中走出。 (二)     限制: 1.     羅逖用「鏡子(mirror)」來嘲諷分析哲學,只不過企圖反映實體真實面貌的假定而已 2.     後現代主義解構論者指出,分析哲學本身的主張禁不起哲學的分析,因為我們不可能不帶任何假定的從事哲學分析。                              3.     批判教育學及女性主義學者認為,分析哲學作為一種哲學..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