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十二位烈士典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十二位烈士典範 ◎在齊太史簡:   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西元前548年,齊崔杼弑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弑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於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簡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弑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範,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春秋時代齊國的大臣崔杼使人謀殺了齊莊公,齊國的史官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史官殺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著寫崔杼弒君,又被殺了,另一個弟弟再接著寫,卒使權臣殺不下去而作罷。當時還有一位南史準備好竹簡,如果史官再被殺,他將前往書之,這是齊國史官的不屈精神。) ◎在晉董狐筆:   春秋宣公之二年,即西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於桃園弑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弑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弑君而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   (晉國的董狐也是如此,不畏強梁而直書「趙盾弒其君」,因而博得孔子的讚譽:「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這些歷史書寫者所表現的凜然正氣,主要在忠於他們的職業;寫歷史就要寫得真實,為了真實可以抗拒任何的壓力,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即呂東萊所謂「身可殺而筆不可奪,斧鉞有敝,筆鋒益強,威加一國,而莫能增損汗簡之半辭」那種氣概。) ◎在秦張良椎:   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後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傑並起,複立六國,又三年,而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以滅項羽,為漢開國勳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仇矣。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豔稱。   (秦始皇以武力統一中國,建立空前的集權統治,威懾天下,誰敢攖其鋒?唯張良毀家抒難,僱力士,鑄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子,攻擊出巡的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省陽武縣之東南),雖然誤中副車,已使獨裁者震怖而大索天下。北宋的蘇東坡對於此舉並不以為然,在〈留侯論〉一文中說,「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認為張子房要有大政治家的風範,不應去搞暗殺的勾當。然而張良之一椎畢竟表現了敢於挑戰強權的大無畏精神,令秦政權震驚動搖。元代詩人陳孚有詩曰:「一擊軍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秦始皇不是收天下兵器鑄為十二金人嗎,怎麼人間尚有餘鐵打造大椎來攻擊他呢?詰問口氣頗多反諷,而嘲弄秦政者,正是張良之一擊。張良固然是韓國的公子,但被秦滅亡的其他各國公子多矣,而惟獨張良有此膽氣,胡曾在〈詠史詩〉中不云乎:「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擄諸侯;山東不是無公子,何僅張良獨報讎?」) ◎在漢蘇武節:   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海上。武持漢使者之節,凡十九年,節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初,衛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歎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矣。」此事為使臣守節不諭之典型。   (蘇武精神當然更加了不起,他生當漢武帝之世,正與匈奴對峙,他出使匈奴被滯留,屢經苦難而不屈:先是自殺未遂,然後因拒降而被關在一個冰冷的大窖之中,而且不給食物,只好吞食雪水與旃毛,數日不死,遂又被解往北海(很可能就是今之貝加爾湖),要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產乳才能回來,等於斷絕了他的歸念。蘇武於無望之中,在北海牧羊,生活極其艱苦,常挖野鼠為食,仍不移志。李陵投降匈奴後也來勸蘇武,說是「人生如朝露,何自苦如此」!亦不為所動,直到漢武帝死後,匈奴與漢和親,才被放歸,度過了十九年的非人生活。蘇武出使時尚是壯年,回來時鬚髮盡白。經過十九年煉獄般的考驗而不屈服,該是何等修養!大唐詩人杜牧設身處地,充分體會到蘇武的精神力量,詩曰:「何處吹笳薄暮天?塞桓高鳥沒狼煙;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以詩筆揣想蘇武所忍受的悲苦環境:在荒涼的塞外於暮色中聽到淒涼的胡笳,在狼煙裡只見忽隱忽現的飛鳥,一般人一旦身臨此境,片刻就會因難忍而頭白,蘇武居然能夠挨上十九年漫長的歲月,實在太了不起了。) ◎為嚴將軍頭: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張飛軍至,璋將嚴顏兵敗,被執,問何以拒之不降?嚴顏曰:「蜀中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張飛義之,親為之釋縛,乃降。此處只得以劉璋托囑論。   (嚴顏是軍人,被俘之後不肯投降,發出寧願為斷頭將軍的豪語,表現出一個職業軍人的氣概。) ◎為嵇(音「基」)侍中血:   晉惠帝時,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於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為護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嵇紹,竹林七賢嵇康長子。十歲時,康為晉文王司馬昭所殺。   (嵇紹是嵇康的兒子,相貌堂堂,有人形容他「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鶴立雞群」後來成為成語。晉帝北征,徵召嵇紹同行;當王師在蕩陰被打敗時,百官與侍衛統統潰逃,唯有嵇紹隻身衛主;敵人射箭如雨,嵇紹中箭死於皇帝身旁;血濺御衣。事後皇帝捨不得讓人洗去血跡,說是「此嵇侍中血,勿去!」為人臣者以性命實踐忠義,帝王則以情義回報忠義,可稱佳話。) ◎為張睢(音「雖」)陽齒:   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于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其時,集平賊收京之勳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者也。   (安史之亂,張巡代許遠堅守睢陽,城破後敵將尹子奇問張巡,聽說你每次打仗都咬牙切齒,甚至把牙齒咬碎,張巡回答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尹子奇用大刀將張巡的嘴巴剔開看他的牙齒,果然只剩下幾顆!足見張巡守城是如何的盡職,事實上他已守城甚久,總共十個月之間,全城軍民共近三萬人,城破時僅剩四百餘人,或戰死者或傷或病,糧盡後食草木馬匹牲畜羅雀掘鼠,乃至易子而食,張巡又殺了他的妾以饗軍士,慘烈有如此!然殲敵數十萬,遏阻江淮,使叛兵不得南下,其功厥偉。) ◎為顏常山舌:   安祿山反于燕薊,河北諸城望風而靡,常山太守顏杲(音「搞」)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於國家,不顧個人之例。   (顏杲卿是顏真卿的哥哥,也是城破被執,安祿山以為顏之常山令官位由他推薦而得,故責備顏背叛他,顏瞪眼義正辭嚴地說:「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怎麼會跟你一起叛亂,並罵安祿山原是營州的一個牧羊羯奴,竟然辜負皇恩而造反。祿山大怒,將顏凌遲處死,但顏氣絕之前仍然大罵不息,舌頭竟也被割掉。) ◎或為遼東帽,清操勵冰雪:   東漢末年,海內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于時也。甯少與華歆為友,後察歆急於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甯始終高節,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汙世之例,國家元氣所寄也,故特著之。   (管寧是傳統清流的典範,他經常戴黑帽,穿短衣布裙,清寒自處。他自少就孤貧,但絕不受餽贈。《世說新語》提到一件逸事:管寧與華歆同窗讀書,街上有貴人的車隊路過,華歆即去看熱鬧,管寧因而覺得華歆心存富貴,不是他的朋友,斷然絕交。當黃巾亂起,他偕同友人避居遼東;局勢稍安後,大家都急著回中原,唯獨管寧晏然不動。到魏文帝即位後徵召他,他才將家小送回,但屢次堅決不接受官位,得到「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的名聲,真是視黃金如糞土的人物。這種「淵雅高尚」行為的難處在於禁得起富貴利祿的誘惑,禁得起甘於寂寞的考驗,不失為學者的典範。)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漢統,是為昭烈皇帝。昭烈將崩,托嗣君禪於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憂;又東結好于吳,使蜀有與國;然後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表》,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諫之典型文字也。(此處評論如何,且待公道。)   (文天祥另有〈懷孔明〉詩曰:「斜谷事不濟,將星隕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出師表〉之所以壯烈,因其明漢賊不兩立的大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成一種難以企及的行為模式。若一定要以成敗論英雄,那麼篡漢的曹操、篡魏的司馬懿豈不成了真正的英雄嗎?唐杜甫有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明代學者楊慎亦因而有句曰:「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晉有賈后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復中原,而當時志士仁人,苦心戳力者:北則有劉琨騎驅並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音「替」)進規河洛,亦齊志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兇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   (晉室諸王爭權,自相殘殺,遂使五胡亂華,政權東移。當東晉王朝正在拓定江南,尚無暇顧及北伐,祖逖首先上書自效,遂授逖奮威將軍,命招募部曲渡江。祖逖於中流擊楫發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此去若不成功,有如大江東流,一去不返,以示決心。壯烈的決心正是文天祥所重,近人吳來發讚美祖逖,「擊楫征江北,揮鞭挽溺舟;壯哉英祖逖,千古美名留」,也正是此意。)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唐自安史之亂後,降將悉為藩鎮,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泚(音「慈」)也。朱泚將稱帝,招段秀實計議其事,秀實方罷黜家居,泚意其必有憾於朝廷,從其僭亂也。而秀實忠貞無二,取笏擊泚,泚頭破血出,遂害秀實。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志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貞高亮之風,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醜跡,可以掃盡矣。段秀實者,「戴頭來」也。   (李唐於安史之亂後,朝廷害怕更易,往往授降將以方鎮的重任,於是安史餘孽仍然桀驁難制,唐代宗只能羈縻而已。唐德宗才開始勵精求治,拒絕了李惟岳要求承襲他父親李寶臣遺留下來的成德節度使職務,然而惟岳卻抗命不從;李惟岳雖不久死去,但盧龍的朱滔接著造反,引發連續效應,皆自稱王,並推朱滔為盟主。德宗興兵討伐,然而朱滔的哥哥朱泚在京師乘機盜據宮闕,迫帝逃奔奉天(今之陝西乾縣)。段秀實詐從朱泚,暗中卻與幾位將領同謀殺泚,然後想以軍隊來迎接聖駕。有一天朱泚召秀實議事,兩人並膝而坐,當語及僭位,秀實不禁勃然而起,奪取身旁另一官員源休的象笏,襲擊朱泚並大罵狂賊。朱泚腦門子被擊流血,匍匐而行,眾人愕然初不敢動,尋同謀者未至,遂被殺。德宗在奉天聽說此事,哭得很傷心。段秀實之一擊,表現了不顧性命的正義之怒,視逆豎如無人,贏得文天祥的敬重。)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