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垃圾桶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於試題:很多組織常發現他們在做決策時,是處於不明確的問題情況之下,不同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被決策參與者傾倒其中,只有在某些條件組合下才會產生決策。也就是說,此種決策模式並未依循問題開始到結束的流程步驟,問題確認和問題的解決可能並不互相連結,可能在沒有確定問題之下提出解決方案,也有可能問題存在但卻沒有解決的方案。此種決策為 (A)卡內基模型 (B)漸進決策模型 (C)垃圾桶決策模型 (D)管理科學決策模型     垃圾桶理論 又稱垃圾桶模式,最先是由Michael Cohen, James March, Johan Olson等人於1972年提出 (Cohen, March, Olson, 1972) 。是一種一種非理性的決策模式,這種模式首先用來瞭解「無政府狀態」組織(organized anarchy)的決策過程。 應用此一模式來探討我國的一些教育政策或是決策的過程。 1. 決策行為是在一個裝有鬆散結構意見的垃圾桶中隨便抽取完成的。(1)一堆問題(2)一堆解決方法(3)成員流通大。   2. 垃圾桶模式是用來瞭解「無政府狀態」組織(organized anarchy)的決策過程。「無政府狀態」組織有三個特徵:目標模糊(problematic preferences)、對如何達成目標的方法亦不甚清楚 (unclear technology)、流動性參與(fluid participation)。 3. 垃圾桶模式認為,如具有上述三項特徵的組織,其決策常常決定於四股力量(streams,或譯成”流”):問題 (problems)、解決方案 (solutions)、參與人員(participants)、和決策的機會 (opportunities)   (1)問題(Stream of Problems)   決策本來就是企圖解決問題,垃圾桶管理決策組織「問題」林林總總,有大有小。每一問題由下列三項來描述,分別為(a)進入時間,即問題浮現的時點;(b)解決問題所需的能量;(c)通路結構,即一些能觸及到問題的選擇。 (2)解決的方案的速度(Rate of Flow of Solutions) 有 了問題並不表示就有解決的方案,當問題與選擇(決策的機會)配合時,會有解決方案流產生,而流動速率是指系統內產生解決方案的速率。如目前失業問 題,顯示我們的勞資雙方與國家經濟甚至教育體系都有有問題,但我們尚無較佳的解決方案。再則,很多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的問題,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 解決問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是一套解決方案,企圖解決現行大學聯招的一些問題,但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大學聯招現存的問題,會不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則尚待觀 察。 (3)決策參與者(Stream from Participants)   決策參與者的重要性,前面已有提及。要注意的是,決策參與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時某地開會和參與討論的人員或官員,有可能學術界、輿論界、民間團體、乃至一般老百姓,也加入某一政策的爭辯且企圖影響最後的決策。而決策參與者共識的建立,也是決策能否訂定的關鍵之一。 (4)決策的機會(Choice Opportunities Stream)   最後的一股力量是決策的機會,組織的決策時機,John Kingdon (1984: P212) 稱之為政策之窗 (policy window)。政策的決定,要等待恰當的時機。政策之窗一開,機會一來,打鐵趁熱,決策就可定案。如果機會一失,代表政策之窗關閉,則需等待下一次機會 的出現。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