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德瑞克斯提出四項錯誤目標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辨別兒童偏差行為的目標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目的,但最基本的目的是想在團體中爭得一席之地,顯出自己的重要性(Dreikurs,et al.,1982;Sonstegard & Bitter,1998b)。Dreikurs認為兒童10歲以前的行為目標不出下列四大範圍:(Ansbacher,1988;Bitter,1991;Bullard,1975;Dreikurs & Cassel,1996;Dreikurs & Soltz,1990;Dreikurs,et al.,1982;Mosak & Mosak,1975;Sonstegard & Bitter,1998b;王英珠,民87;王曉瑄,民87;吳淑禎,民88;邱連煌,民80;黃月霞,民87;楊文貴,民78;蔡麗芳,民84;嚴久惠,民87):1. 尋求注意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自以為只有在大家注意他時,他在世界上才有一席之地。其表現行為有以下四種:(1)主動建設性行為,如:偏激的批評。(2)主動破壞性行為,如:愛表現、扮小丑、炫耀、搬弄是非、囉嗦。(3)被動建設性行為,如:過分愛乾淨、過分小心、刻意想成為楷模兒童。(4)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愛哭、害羞、不愛表現、無精打采。2. 尋求權力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具有權力才能證明自己的重要性。這類孩子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攻擊傾向,想要當老大。其表現行為有:(1) 主動建設性行為,如:發脾氣、反駁、爭論、公然反抗、欺騙。(2)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懶惰、倔強、不服從、不在乎。 3. 尋求報復尋求報復的孩子覺得生命對他不公平,沒有人會喜歡他,他的錯誤推論是傷害別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如同別人傷害他一樣,容易觸法犯罪的人也是這類型的孩子。其表現行為則為:(1) 主動破壞性行為,如:傷害他人、偷竊、尿床。(2)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勉強、被動。4. 自覺無能這種孩子將無能當作盾牌,顯出無法勝任的樣子,避免任何可能失利的狀況。其表現行為只有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愚蠢、怠惰、拒絕與人互動。孩子偏差行為的目的是尋求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或自覺無能,必須視其環境及他自己確信用這種方式可以達到何種目的來決定,孩子可以用不同的行為方式來達成他的目的,而同樣的行為方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目的(Dreikurs,et al., 1982)。面對兒童的偏差行為時,問「為什麼」於事無補,瞭解行為背後的目標,才有可能改變其企圖。(Azoulay,1999;Dreikurs & Soltz,1990)。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尋求報復尋求權力尋求注意自覺無能Dreikurs兒童偏差行為四項錯誤目標建設性行為德瑞克斯破壞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