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情境學習是合作與社會互動的學習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情境學習是合作與社會互動的學習 Lave及Wenger (1991) 發展出LegitimatePeripheral Participation(LPP)合法周邊參與的理論,描繪現實生活中的學習過程,認為在實務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環境中,每個人均是從周邊參與,再合法進入核心過程進行學習。情境學習論重視學習成員間的參與互動,是一種共同參與的社會化學習觀,在情境學習的環境裡,由教師、專家或其他較有經驗的學習者,扮演教練或協助者的角色,提供學習鷹架,並互相扶持、激發、分享與交流訊息,共同建構知識意義(吳宗立,2000)。因此在情境學習的環境中,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之間會有許多互動的機會,透過討論、共同操作與練習,學習者之間將會產生合作與互助的行為。   學習是從周邊參與漸至核心參與 在真實活動中,知識的習得應是一種由周邊參與漸進到核心學習的歷程,起初並非直接參與特殊的活動,但從合法( legitimate)地位的周邊學習到許多,此對於人們要進入某一文化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他們需要觀察實踐者專家在不同程度上是如何行動、及理解專家如何在對話及其他活動中的表現,這種學習模式稱為合法的周邊參與(LPP,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而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理念也同於此,當一個生手要變成專家時,乃是從部分的參與漸漸到完全的參與,在這過程中,師傅或教練就必須適時引導、提供鷹架,然後慢慢放手賦予徒弟更多的責任,直到徒弟完全熟悉,此過程可以示範模仿、教導、到漸弱(fading)來解釋(鄭晉昌,民82a;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Lave & Wenger, 1991)。   情境學習具有下列幾特點: (一)知識隱藏於環境之中,學習者透過與情境的互動才能真正瞭解知識的涵意。 (二)學習是主動探索與操作,教學的內容符合現實生活。 (三)學習方式包括觀察、示範、解說、提示與備詢。 (四)異質成員間複雜的社會互動,有助於「近側發展區」(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形成。 (五)學習是從周邊參與(peripheral participation)開始,再循序漸進地接近核心的知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情境學習LaveLegitimatePeripheral ParticipationWenger實務社群社會互動近側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