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政策評估的演進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詳細解析: 政策評估的階段 美國學者古巴(Guba)與林肯(Lincoln)在《第四代評估》(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一書中,將<評估研究>的演進分成四個階段來予以探述: 一、第一代的評估(191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一)主要活動:強調「測量」。 (二)特色:「政策評估即實驗室實驗」,此時期的評估研究都是在實驗室內完成的,舉凡<智商>、<學習成效>等的測量,皆是此時期評估研究的典型代表。 (三)評估重點及限制:評估之重點側重在技術性測量工具的提供,且是以實驗室內的實驗為主。此點也正是第一代評估的限制,即過分強調測量角色的扮演,極易導致評估的無效率。此外,實驗室評估研究的結果,能否適用並推諸到現實生活中,也備受懷疑。 二、第二代的評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63 年) (一)主要活動:著重「描述」。 (二)特色:除了仍維持測量的特性外,轉而著重<描述>功能的發揮,認為測量只是評估的手段之一,評估者更應扮演描述者的角色。因此,第二代評估主張「政策評估即實地實驗」,強調現實生活實地調查的重要性。 (三)缺點:第二代評估過分強調評估的描述功能,即主張忠實記錄實驗現場的狀況,扮演一個客觀的旁觀者,這種<價值中立>的態度後來受到各方的質疑。 三、第三代的評估(1963~1975 年) (一)主要活動:注重「判斷」。 (二)特色:由於受到60年代<行為科學主義>發展的影響,第二代描述功能趨向的評估研究深受質疑,強調價值判斷功能的第三代評估研究乃因而崛起。除了仍維持過去測量、描述功能的評估特性外,第三代評估研究將重點置於<社會公平性>議題上,因此「政策評估即社會實驗」。亦即這個時期認為,做為一個評估者,必須有能力判斷那一種目標是值得追求的?應採取何種方式去追求?使得政策評估進入「判斷評估」時代,政策評估者則成為「判斷型評估者」,簡言之,政策評估者不僅要有客觀精神分析實驗對象與場地狀況,而且對於政策目標本身的價值結構亦應有所判斷與評論。 四、第四代的評估(1975 年迄今) (一)主要活動:主張「回應的-建構性評估」。 (二)特色:第四代評估與前三代評估的最大差異處,在於前者重視一套多元風貌的回應性評估方法與典範的建構,而第四代評估認為以往的評估過於簡化科學與真 實世界的因果關係,忽視了社會科學不易測量的特性。其次,傳統評估過於強調調查研究中描述與判斷功能的結果,已無法滿足複雜且多元社會問題的解決。在「政 策評估即政策制定」的主張下,第四代評估研究著重<概念性認知與思考>的探討,故而特別著重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內心感受>,即利害關係人的訴求、關切、爭議等<回應性觀點>的表達。易言之,第四代評估強調評估者應扮演<問題建構者>的角色,透過與利害關係人的反覆論證、批判或分析的過程,建構出利害關係人對問題的共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