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文化教育學派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文化教育學派代表人物是斯普朗格(E. Sprager,1882-1963),曾任柏林大學哲學和教育學教授長達二十五年,建立文化教育學派的教育主張與理論基礎。斯普朗格的思想基礎淵源有四:   一、德國觀念論哲學:黑格爾將其著作分為「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而在「精神哲學」中,又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與「絕對精神」三部分。正好反映了他的正反合辯證觀。這種分類與內涵,成為文化教育學派分析教育與文化關係的主要方式。   二、德國價值哲學:傳統主觀的價值論者著意於「價值負載者」(物質)與「價值感受」(意義)之間關係。 而謝勒(M. Scheler,1874-1928)和哈曼(N. Hartmann,1882-1950)建立客觀價值論,將存在分成「應存」(Sosein)和「實存」(Dasein)兩部分,主張價值本身具有絕對性,人對價值的認識才是相對的。價值的實在性即產生於「價值感受」、「價值負載者」與「普遍而客觀的價值觀念」三者的相互關係中。 文化教育學派接受客觀價值論,故主張教育活動的存在意義,在於客觀價值的存在。所以斯普朗格會說「如果這些客觀價值不存在,教育就沒有什麼是可以做了」。   三、狄爾泰的生命哲學:狄爾泰為反實證論的代表人物,主張生命是不可被分割的整體,因此自然不能被用實證科學的方法去觀察或研究。欲瞭解人,便需要透過精神科學解釋學獨有的理解(Das Vestehn)方法來達成。(Das Vestehn在中文裡沒有相應的詞彙,其意思大致為將心比心的、設身處地的對生命特質的觀察、瞭解與體驗。例如由熟悉的人的一個小動作,就可以知他正在生氣。)斯普朗格即以Das Vestehn的方法做人生價值的探究。   四、包爾生的文化哲學:不同於一般學者把文化當作目的,把教育當作傳遞文化的手段。包爾生(Paulsen,1864-1908)主張教育活動本身即是高度的文化。這種反對把教育本質「工具化」、「技術化」的觀點,也是文化教育學派的基本主張。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文化教育學派斯普朗格價值哲學客觀價值論教育活動本身即是高度的文化文化哲學斯普朗格的思想基礎淵源正反合辯證觀生命哲學觀念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