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框架效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框架效應實驗: 框架效應是指一個問題用兩種說法,兩種說法在邏輯意義上其實是相似的,然而卻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想象美國正準備對付一種罕見的亞洲疾病,預計該疾病的發作將導致600人死亡。現有兩種與疾病作鬥爭的方案可供選擇。假定對各方案所產生後果的精確科學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對第一組被試(N=152)敘述下麵情景:如果採用A方案,200人將生還。(72%);如果採用B方案,有1/3的機會600人將生還,而有2/3的機會無人將生還。(28%);     情景二:對第二組被試(N=155)敘述同樣的情景,同時將解決方案改為C和D:如果採用C方案,400人將死去。(22%);如果採用D方案,有1/3的機會無人將死去,而有2/3的機會600人將死去。(78%);     但實質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樣的,只是改變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於這小小的語言形式的改變,使得人們的認知參照點發生了改變,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態到情景二的“損失”心態。即是以死亡還是救活作為參照點,使得在第一種情況下被試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損失。   不同的參照點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是不同的。面臨收益時人們會小心翼翼選擇風險規避;面臨損失時人們甘願冒風險傾向風險偏好。因此,在第一種情況下表現為風險規避。第二種情況則傾向於風險尋求。需要註意的是這裡的收益和損失完全是以認知參照點為依據的,參照點不一樣,人們決策的方式也不一樣。   再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例如,讓人們對下列情景進行決策:(被試N=150)    情景一:如果一筆生意可以穩賺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機會賺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賺。   情景二:如果一筆生意要穩賠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可能賠1000美元,但相應地也有15%的可能不賠錢。     結果表明,在第一種情況下,84%的人選擇穩賺800美元,表現在對風險的規避,而在第二種情況下87%的人則傾向於選擇“有85%的可能賠1000美元,但相應地也有15%的可能不賠錢”的那筆生意,表現為對風險的尋求。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