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構音異常類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般的孩子在學說話時,單母音最早學會,兩歲左右就可以說出;雙母音及聲隨母音分別到四至六歲才較穩定。 子音的發展較複雜且費時較久。一個以中文語音為研究材料的結果顯示,孩子在三歲時可以發出ㄅㄇㄉㄋㄍㄐ等音,四歲已可發出ㄆㄊㄎㄐㄑ,到了五歲可發出ㄈㄒㄗㄘ。到了六歲大致可發出所有的語音,只是有些孩子的捲舌音(ㄓㄔㄕㄖ)可能要到快七歲時才會較穩定。   臨床常見構音異常類型: (一)舌前音化:把一些語音像(ㄍㄎㄓㄔㄕㄗㄘㄙ)等,以ㄉ、ㄊ代替,例如:「狗」說成「斗」、「哥哥」說成「ㄉㄜㄉㄜ」、「褲子」則說「兔子」等。 (二)舌根音化:常把許多的語音(ㄉㄊㄐㄑㄒㄓㄔㄕㄗㄘㄙ)用ㄍ、ㄎ來代替發音,例如:「蛋糕」說成「幹高」、「外套」說成「外靠」、「草莓」則說「烤莓」等。 (三)不送氣化:聲母中有一些是屬於送氣音,像ㄆ、ㄊ、ㄏ、ㄎ、ㄑ、ㄒㄕ、ㄘ、ㄙ、ㄔ等是搭配一些氣流所發出的音,此類孩子的發音問題多在氣流及發音協調上,常把氣流的部份都去除掉,例如:「外婆」說成「外伯」,「泡泡」變成「抱抱」,「西瓜」說「機瓜」等錯誤發音。 (四)省略音化:就是將語音簡單及省略化的現象,包括聲母或韻母的省略不說,例如:「大象ㄉㄚˋㄒㄧㄤˋ」說成「ㄚˋㄧㄤˋ」把ㄉ、ㄒ都省略、「狗ㄍㄡˇ」成「ㄡˇ」把ㄍ省略、「幫忙ㄅㄤㄇㄤˊ」則說成「ㄅㄚㄇㄚˊ」將聲隨韻母「ㄤ」的鼻音部份省略了。 恩,把理論拿出來看,大家平常在討論的「舌前音化、舌根音化、不送氣化」這些有分發音部位、送氣、清濁的,都是子音(也就是聲母),而母音(也就是韻母),在發音上沒有這些奇奇怪怪的差別,所以比較不會造成構音問題,另外母音(韻母),發錯一般人大多還是聽的懂,而子音(聲母)的構音問題就會造成溝通上得困難,比較容易被發現通報為構音障礙,詳下文舉例大家一定馬上茅塞頓開: 母音就算說得不是很正確(例如:「袋子」說成「大子」),旁人也能容易猜出意思。子音就不同了,只要說錯了(例如:「袋子」說成「蓋子」),意思很容易被誤解。所以被家長帶來做語言治療的孩子,大多數是在子音上出了問題。 Reference:  http://mail.ctps.tp.edu.tw/study/eachstudy.php?pid=239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不送氣化省略音化舌前音化舌根音化構音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