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樂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中國「樂記」被編撰完成時,早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時代(約1450-1600) *樂記為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寫約玩戰國時期的著作  ----->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   關於樂記:《樂記》 這部著作是儒家初期有系統的音樂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基本觀點認為音樂是受到外界事物 的影響而產生。《樂記》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   於 聲:聲成文,謂之音。」他肯定了音樂是表達人們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的形成  是外界影響   加人  的內心感受而出現的,他肯定了人們的藝術勞動。   《樂記》的作者看到了音樂與政治的關係。文中指出:「是以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從這裡可以看到音樂與政治、杜會風尚、民心是密切相關的,它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在思想中反映的結果,也是提示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現實的一種手段,它對於鞏固當時統治階級建立新的統治秩序起到了推動作用,反映了儒家學派的一貫音樂思想。 在音樂的表現上,認為它的最高審美標準是「德音」,發揮了「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論點,認為「唯樂不可以為偽」,在這裏提出了要表達音樂的內涵,奏樂者要有較高的德行,要有較高的修養,才能奏出能感動人心的音樂來,為此,書中把人分成各等,重「君子」,貶「小人」,說「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欲。」「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 目前,對《樂記》這部著作的評價有所爭論,儘管古人在音樂美學的觀點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它在先秦儒家音樂美學著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美學觀點仍然值得..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樂記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