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

主題:權變理論的學派與內涵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權變理論的學派與內涵 在權變理論中,費德勒(F. E.Fiedler)、豪斯(R .J.House)、雷頓(W.J.Reddin) 三人皆以實際行政環境為基礎,並企圖掌握各種因素,從而建構最佳的領導策略。  以下便從因素掌握、理論建構的脈絡,分別介紹這三種理論: 一、費德勒(F. E.Fiedler)的領導權變論(Theory of Contingency) 費德勒認為,只有領導者本身,是無法解釋組織績效或團體表現的。他主張:領導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才是真正影響組織的績效或團體的表現。 換言之,組織績效的高低或團體表現的優劣,主要取決於領導者與情境二者實際的契合程度。  因此他深信:沒有任何一種領導方式在所有情境中都是有利的;亦即尚無一種所謂之「固定最佳領導方式」,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無往不利的領導方式 二、豪斯(R .J.House)的途徑目標理論(Path-goal theory) 豪斯的途徑目標理論,統整了領導者行為及情境有利程度等概念,主要從部屬的心理動機出發,以滿足部屬的需求以及激發其動機為最終目的(洪福財,民87) 三、雷頓(W.J.Reddin)的三層面理論(Three-dimension theory) 雷頓的三層面領導理論是在一般領導行為的兩個層面(任務層面、關係層面)之外,加上「效能層面」。  也就是說,領導者應就任務、關係及效能三者做交互與統整的考量,才能決定何種領導方式最為適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三層面理論權變理論豪斯費德勒途徑目標理論雷頓領導權變論任務層面效能層面關係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