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歐陽修《醉翁亭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醉翁亭記》歐陽修 (甲)主旨: 本文的主旨,一方面表達了作者謫居滁州,沉醉山水,排遣苦悶情緒;另一方面則從對種種「人之樂」的描述,表現出滁州地方政通人和的清明景象,從而突出作者「與民同樂」的崇高理想。 (乙)內容大要: 全文可分六部分。 一、 寫醉翁亭的位置及形勢: (一)由滁州的地理環境,漸次寫到醉翁亭: (1)先介紹滁州之地理環境: 1>「環滁皆山也」。 2>把滁州城群山環繞,巍峨壯觀的景象展現出來。 (2)接著從四面群山中,點出瑯琊山的樹木茂盛: 1>「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2>滁州城四面群山,要數西南方面的山林景致,尤其優美,而遠遠望去,林木茂盛,那便是瑯琊山。 (3)總言之,上面數句寫遠景,且範圍逐漸縮小,從滁州四面群山寫到西南諸峰,再從西南諸峰寫到瑯琊山。 (二)文章接著由遠景寫到近景,漸次寫到主題: (1)先寫瑯琊山上的流泉下瀉有聲: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而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2>在瑯琊山上行走六、七里路,漸聞潺潺的水聲,在兩峰之間瀉出,這便是釀泉。 (2)接著寫醉翁亭依山而建,高聳突出: 1>「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2>隨著山路過去,有一座亭子,猶如鳥兒展翅一樣,高高地建在釀泉對面, 這就是醉翁亭。 (三)作者寫醉翁亭的所在,是用了層層遞進(步移法)的手法: (1)層層遞進:先著意描寫主體附近的景物,然後把焦點逐步集中,最後才呈現主體。 (2)本文共用了五階段寫法:       1>  1>  先寫滁州四面皆山;             2>  2>  然後突出西南諸峰;             3>  3>  再寫諸峰中之瑯琊山;             4>  4 >  由山中潺潺的泉水點出釀泉;             5>  5>  最後由釀泉帶出醉翁亭。        (3)層層遞進的優點:       1>  1>  使讀者先對主體的環境有概括的認識,後層次分明地突出主體。             2>  2>  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主體之美,加深讀者之印象,且不單調。       二、寫醉翁亭的來歷及醉翁之意: (一)醉翁亭的命名:       (1)  (1)  醉翁亭與一般名勝不同,它與作者有直接的聯繫。             (2)  (2)  因此文中運用兩個「設問」句,交代醉翁亭的來歷:       1>「作亭者誰?山之憎智僊也」。 原來此亭是瑯琊山隱居的和尚智僊所造。 2>「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原來此亭是太守用自己的名號來給它命名的。 (二)醉翁之含意: (1)醉翁是太守自謂,那麼太守何以自謂「醉翁」,文中進一步解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因太守與賓客來到此地飲酒,稍喝一點酒就醉了,而年紀在眾人當中又為 最高,因此便自號醉翁。 (2)作者當時貶放在外,以「醉翁」自號,牢騷成份,自不待言:       1>  1>  他在文中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作者他到這裡遊玩,不在乎喝酒,而是為了尋求山水之樂。       2>  2>  可是接著又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遊山玩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而又寄托在飲酒之中,故此作者自號「醉翁」,不能說是沒有借酒消愁之意。   三、 寫醉翁亭的景色變化及作者領略的「山水之樂」: (一)先寫早晚、四季景色變化: (1)山間早晚的景色: 1>「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2>a)早上:旭日東升,霞光璀璨,林間霧氣便消散。 b)傍晚:雲歸於山,煙雲聚合,山間洞穴晦暗起來。 (2)山間四季的景色: 1>「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2>a)春天:山間各種野花競相開放,幽香撲鼻; b)夏天:林中佳木枝葉繁茂,有著濃密的樹蔭; c)秋天:天空高曠,霜色潔白; d)冬天:泉水枯竭,深潭便水落而石出。 (二)次釋「山水之樂」: (1)山林間的景物是如此美好而又變化無窮,故文中接著寫道: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2)此數句是此節文章的總結: 1>1> 1>朝暮和四時都是回應和收束上文。「而樂亦無窮也」的「樂」是前文提到的「山水之樂」。 2>2>2>由於山間早晚和四季的景物各有不同,因此任何時候來到這裡都可以欣賞到不同變化的山水之美,故游山的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四、記敘遊樂的盛況: (一)先寫滁人遊山之樂: (1)「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2)描述了滁人遊山的情況:       1>  1>  大道上,遊人聯群結隊,扶老攜幼,一路上前呼後應,來往不絕,氣氛十分熱鬧;             2>  2>  有些挑著擔子,肩負著東西的人,則一邊走一邊唱歌,走路走累了則在樹下休息。             (二)次寫太守宴會盛況: (1)先寫酒肴: 1>「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 陳者,太守宴也」。 2>醉翁亭上的飲宴,是魚、酒以及各種野菜,別有一番風味。 (2)次寫歡宴: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 賓歡也。」 2>在宴席中,游人不但吃魚、肉食、菜蔬和美酒,甚至玩猜謎遊戲,互相下 棋;大家舉杯暢飲,或坐或起,杯盤交錯,一片歡樂喧鬧之聲。 (3)寫太守之「醉」: 1>「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由於眾賓客無拘無束,恣意取樂,以致太守亦歡飲其中,而太守「飲少輒 酒」,故不禁頹然醉倒於賓客之間。 (4)作者寫眾人之樂的含意:       1>  1>  作者描寫眾人之樂,表現出與民同樂的崇高理想,而並非只顧縱酒漫遊。             2>  2>  從文中對滁州人民暢遊瑯琊山的描述,反映出滁州的政通人和,身為太守的作者顯然沒有荒廢政事。       五、寫太守醉歸: (一)先寫太守與眾賓起程歸家: (1)「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2)不一會兒,太陽就快下山了,因斜陽映照,人影也顯得散亂,於是太守起程 回府,而賓客簇擁於後。  (二)次寫禽鳥之樂: (1)「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傍晚的時候,林間天色發暗,禽鳥也在林中喧鬧一番,而此種的情景,大概 是太守歸途所見,因此作者以為游人興盡離去,山中便是禽鳥的世界。 (三)最後寫太守之樂: (1)「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作者由禽鳥之樂,引出一番耐人尋味的議論:       1>  1>  禽鳥只知道山林的快樂,人們只知道跟從太守遊玩的快樂,而不知道太守為什麼快樂。             2>  2>  所謂「太守之樂其樂」,含義很深:       a)作者以滁州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即「與民同樂」,這就是「太守之樂」。 b)作者認為自己這種高尚的情操,是賓客不了解的。 六、點出作記之人: (一)先述作記之人乃是太守: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喝醉了能向大家一起快樂,酒醒了更能寫成文章來記敘此事,便是太守了。 (二)次述太守是誰: (1)「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2)「廬陵」是作者的家鄉,古人署名常冠以郡望,文章寫到此處,作者的名字才 最後亮相,給人餘聲未了,意猶未盡之感。 (丙)作者心境: 一、苦悶無奈: 作者被貶官,心感不快。文中「飲少輒醉」、「自號醉翁」可見他是借酒澆愁。 二、滿足自傲: 在作者治理下,滁州人政治清明,人民生活豐足,作者「與民同樂」而感到滿足。 (丁)各「樂」字含義: 一、禽鳥之樂: 禽鳥聚居瑯琊山,能享受山水自然之樂趣。 二、人之樂: 不僅是享受山水自然之樂,更反映出人民的安享太平之樂。 三、太守之樂: 作者治滁有方,與民同樂,是身邊的賓客所不能了解。 四、賓客之樂: 與太守一同飲宴而得到的樂趣。 會考年份:1994 1997 1999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醉翁亭記》人之樂層層遞進歐陽修與民同樂苦悶遠景寫到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