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意指教師的期望可能影響學生的行為或智能,即當教師期待若干兒童的智能顯示較進步的發展時,那些兒童就會有較進步的表現。首先將「比馬龍效應」名詞應用於教師期望上的學者為羅森泰和賈克森(R. Rosenthal & L. Jacobson,1968),他們在研究中針對小學醫治六年級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在測驗完畢後,參與教師被告知他們的某些學生屬於「有潛力的成就者」,在未來一年中,他們將比一般學生增進較多的智力。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有潛力的成就者」與「一般學生」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並無差異。之後,這些學生又做了一次測驗。這次的測驗結果顯示:這些「有潛力的成就者」的智力測驗成績的確進步較多,而這些學生的進步乃歸因於教師的高度期望。此一結果即被稱為「比馬龍效應」,又稱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教師期望效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