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比馬龍效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比馬龍的起源在希臘神話中,比馬龍(Pygmalion)是賽普勒斯的國王,他熱愛雕刻藝術,窮畢生之力,雕了一座少女像,取名叫Galatan,而且把她當成夢中情人,日夜盼望雕刻變為真人,他的真情,感動了愛神Aphrodite,便為雕像賦予生命,石雕就變成了真的少女,成了比馬龍國王的太太。後世的人引申這則希臘神話,常得到一個結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比馬龍的歌劇版英國名作家蕭伯納(Bernard Shaw)也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茶花女」,其實,它的英文書名就叫做Pygmalion(比馬龍),大意是說:英國一位學者,在倫敦街頭找到一位舉止粗俗的賣花女,他花了不少力氣,才把她訓練成一位談吐高雅的貴婦。後來,這本書被改編成歌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56年在美國百老匯演出,並在1964年改拍成電影,成為一部當時非常轟動,「點石成金」的故事。 「比馬龍效應」實驗教育上,有人真的做過實驗,1966年的一個教育心理實驗中,研究人員在一群小學生當中,先測定他們個別的智商,再隨機抽取20%的小學生為實驗組,然後對老師宣稱這些「實驗組」的學生是「資優兒童」,大約一年之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組小學生測驗智商,就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比馬龍比馬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