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潛在課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係指在學校或班級教學活動中,一些未經計畫或事先設計的活動或經驗,卻會暗中影響到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種種活動或經驗。 潛在課程是一種非正式的、無計畫的、不明顯的學習,在學校教學活動中,例如:學校環境和組織特性、學校氣氛和文化、班級氣氛和文化、學生同儕文化、教師期望、師生互動等,深深影響到學生學習經驗和成效,但他卻是隱藏的、難以預期的,不像在「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中,是透過一種有計畫和有目的來引導學生學習活動,所以他會反應出某種意識形態或價值理念。 潛在課程的研究與發展,約自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對於傳統學校教育不滿之後才開始。最早提出「潛在課程」名詞,係由傑克森(P. W. Jackson)於1968在其《教室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書中提出,隨後陸陸續續引起一些學者和研究者的討論,其中較為有名的學者,例如:德瑞賓(R. Dreeben)、古席克(P. Cusick)、包爾斯(S. Bowles)、金帝思(H. Gintis)、艾波(M. W. Apple)、林屈(K. Lynch)等人。 一般說來,潛在課程是教育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其理論主要可分為功能學派(functionalist)和新馬學派(neo-Marxist)兩方面來說明。前者功能學派係受實證主義典範的影響,透過客觀的研究方法建立其理論知識,藉以說明「潛在課程」在教學活動中的效果,其代表人物,如傑克森、德瑞賓等,其中傑克森強調以班級為分析潛在課程的核心單位,而德瑞賓則以學校本身為分析潛在課程的核心單位;新馬克思學派承襲了社會批判理論的論點,重視思想與行動的關係,以及知識形成的社會制約因素,採用衝突、內省和批判的思考模式,透過理性的溝通,來促進教育的改造,其代表人物,如包爾斯、金帝斯、艾波等均屬之,因此對於潛在課程的研究特別重視運用分析與轉化的過程,進而達到課程的解放和教育的解放。 總之,潛在課程是學生學習正式課程以外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它的影響是隱藏的、無形的、深遠的,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經常有一些非預期性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來指導和協助,為了使潛在課程發揮其教育的正向功能,所以教師專業知能和專業判斷就顯..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