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現代主義建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二戰之後建築結構科學有很大進步。電子電腦(電腦)的應用大大加快了結構計算的速度,以前難於採用的結構形式現在可以採用了。殼體結構、空間結構、懸索結構大量用於大跨度建築物,影響並改變了大跨度建築物的形體。   20世紀前期,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為大規模工業化建築而大聲疾呼。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一個例子,格羅皮烏史達林在20年代親自做過裝配化住宅的試驗,密斯想著用玻璃和鋼做高層建築的外墻,等等。這些構想和計劃在二次大戰之前並沒有真正普遍地實現。二次大戰以後逐漸成為現實。50年代以後,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的工廠製備的各種幕墻就是證明。   從建築創作和建築藝術的角度看,戰後初期的建築格局和熱點改變了。二戰前,建築創作的熱點在西歐;二戰後,西歐仍不斷有新動向出現,但在50--60年代,美國的建築更加引入注目。美國經過二戰前一段時間的建築文化的轉變,二戰之後,建築舞臺上活躍異常。20--30年代西歐提出來的不少建築構想,在戰前沒有條件或來不及實現的。戰後在美國這個富饒的國家中開花結果了。   除了前述的社會經濟條件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歐洲許多現代主義建築師先後到達美國。其中著名有格羅皮烏斯(1937年抵美)、密斯、孟德爾松(1941抵美)等。   他們除了以自己的建築作品影響美國人之外,有的還從事教學活動,培養了一大批年輕一代的美國門徒。後來成為第二代現代主義建築師的佼佼者,他們于50年代開始逐漸登上建築舞臺,使現代主..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美國20世紀孟德爾松密斯工業化工業化建築建築建築創作懸索結構格羅皮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