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理性決策(滿意決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3-4理性決策(滿意決策) 賽蒙1947行政行為 (行政核心在決策,傳統-行政核心在執行) 主張1.決策理論2.決策活動(情報.設計.抉擇)   3.滿意決策(有限理型.最佳決策.多元價值.注意力.不確定性)     可評估性評估的理論來自美國華盛頓「都市計畫研究中心」(The Urban Institute)一群從事評估美國聯邦政府政策的評估研究人員。 學者侯里(Joseph S.Wholey)認為可評估性評估基於三大理由:  1.由於決策者、管理人員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抗拒或不合作態度,使政策方案的評估相當困難; 2.評估的結果往往不被決策者作為修正政策方案的依據; 3.倘若某項政策方案在執行過程已有偏失,待執行完成後再進行評估,對現有政策的修正並無助益,而應於結果評估之前進行,如此可先建立全面性結果評估的基礎,同時在效用上也可探究政策方案的執行現況及出步結果,是否符合政策的原先設計及運作程序,若有偏差則決策者可依據可評估性評估的結果進行修正。 侯里和史卓柏(Martin A.Stroberg)認為可評估性評估最好具備三項要件: 1.政策目的和績效指標應該有良好的界定; 2.政策方案的內容應和預期的結果或目的有因果關聯; 3.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有相當的可能性來使用這項評估資訊以促進政策的績效。 可評估性評估的結果,在確定方案執行責任的歸屬,以便獎懲而隨時調整執行人員和程序,以加強行政功能的發揮,避免政策執行完畢後,因過程複雜責任不易釐清,不但無法增進政策方案的執行效率,同時也使政府的公權力受到傷害,這也是可評估性與結果評估最大不同的地方。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