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破窗理論的概念由來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美國Stanford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曾在1969年在美國加州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辛巴杜用鐵錘把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依循這項試驗,於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只是一種比喻,凡低層次犯罪或行為不檢、違反公共秩序(如隨地亂丟垃圾、牆壁塗鴉、飆車、大聲喧嘩)等,有如一片未被修理之破窗,那是無人關心的表象,這些將會導致更多更嚴重的蠻行與犯罪。「破窗理論」可推演如一棟建築物有一扇窗戶破損,而不立即修復,經過的路人可能會以為這棟建築物沒有人管理,這社區的人民漠不關心,其可任意破壞殆盡,如果繼續惡化,則整棟建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犯罪升級效應破窗理論辛巴杜